• 精选
  • 会员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放弃沉没成本,有时比坚持更有价值

2020年1月27日  来源:宝贝疙瘩的宝库 作者: 提供人:soupao84......

已经跑了这么多,现在停下来,会让别人笑话的。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放弃沉没成本,有时比坚持更有价值

1910年10月28日,82岁的列夫?托尔斯泰突然离家出走,同年11月20日,这位世界级文豪带着他影响深远的思想,在阿斯塔波沃车站与世长辞。临终前,托尔斯泰对身边的人说:“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对于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来说,大多数的人或感慨或缅怀或遗憾或悲伤,而列夫?托尔斯泰在临死前依旧不忘时世之艰难,人们之痛苦,这种悲天悯人的精神不仅贯穿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同样也反应在他的作品上。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著作有很多,《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他的代表作,饱受人们夸奖,一直为后人所景仰。他的作品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并肩而立

除却这些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之外,以他一生对文学狂恋式的激情,还有很多作品鲜为人知。比如这部短篇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虽然全文只有5千字左右,却告诉我们一个经常被忽视问题,放弃有时比坚持更重要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讲述的是主人公巴霍姆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从早走到晚,最终身疲力竭而亡的故事。巴霍姆原本是位安贫乐道的农民,只因认为身为农民唯一的翻身机会就是买地,有了地就没有烦恼,巴霍姆便开启了四处买地的行动。当巴霍姆倾尽所有,来到商人建议的远方买私地时,那里的头领只提了一个要求:“一天走多远,走过的土地都是你的。你转多大的圈,随你便,但是在太阳落山之前必须返回出发地点,走过的全部土地将属于你。执着于翻身的巴霍姆自太阳升起出发,秉承着忍耐一时,享福一世的想法,能走多远走多远。中途因体力不支,虽萌生了后悔之意,但发现已经无路可退,最后巴霍姆筋疲力竭倒在了起点。

在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里,托尔斯泰的笔依旧像一把冰冷的刺刀,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一刀刺进我们的内心世界,这不仅仅是写法触动人心,更是提出了一个经济学名词——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这个名词出现在这个小说中其实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在小说中,真正拖垮巴霍姆的,正是所谓的“沉没成本”。

01、什么是沉没成本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公交站已经等了20分钟,公交车还是没有来,那么是继续等公交车还是直接打车回家呢?之所会犹豫要不要继续等公交车,是因为前期已经等了20分钟,如果现在放弃等公交车,之前的20分钟就白白损失掉了。在经济学里,这20分钟就是沉没成本,之前等待的20分钟已经过去,是已经付出无法收回的,而且这20分钟在现在决定打车还是坐公交时,也是与当下决策无关的。

这就像小说中的巴霍姆,在丈量土地时,前期走了很长一段路,中间虽然燥热难当,睡意沉沉,却坚持继续走下去,并没有放弃折返的意思。直到太阳落山,他才发现必须缩短距离,才能得到土地。巴霍姆不愿意放弃之前走过的路、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就是巴霍姆在买地道路上的沉没成本,与现在要不要停下了并无关系。

沉没成本,就是那些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支出,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在沉没成本里,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在20世纪60年代,英法两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了一架大型的超音速客机——协和飞机。这种飞机的特点是机身大、装饰豪华,主要速度特别快。这架飞机的开发可以说是一场豪赌,单是设计一个引擎的成本就高达数亿元。可是项目刚启动不久,两国政府就发现了问题:这个项目特别烧钱,设计完成后是否有市场,还是个未知数。而此刻停止研发,之前所有的投资都将付诸东流,那该怎么办,是继续研发还是停止项目投资呢?

随着研发的工作越来越深入,两国政府都无法作出停止研发的决定。最终协和飞机还是研究成功了,但是飞机有巨大的缺陷,因为飞机机身大,导致它耗油、噪音、空气污染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同时因为其装饰豪华,运营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英法两国政府为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在这个项目中,时间、金钱、创意都是“沉没成本”,虽然已经无法收回,但是心理上往往对这部分成本最为纠结,因为一旦放弃,以前投入的成本将全部失去,也是因为这个经典案例,沉没成本也被称为“协和谬误”或“协和效应”。

那么如果不放弃沉没成本,坚持下去会带来什么影响?

02、沉没成本带来的影响

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道格拉斯·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路径依赖“,它的结论是,现在的决策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被贴上了历史的标签,是受到了历史的决策所影响的。

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那么,路径依赖和沉没成本有什么不同,不坚持下去,又怎么确定现在的投资不能改变未来呢?

万维刚说,沉没成本同路径依赖确实不同。虽然两者在前期都有投入,但沉没成本的前期投入没有积极的正向反馈,也不会对后期带来客观的好处,更加与当前的决策无关,只是在心理上觉得浪费了可惜,稍微有些理智的人会有放弃继续的想法。路径依赖则是有正向的积极的反馈,认为这件事情值得这么做,越往后越适合做与前面类似的事情。

这一点,托尔斯泰在文中也做出了解释,利用主人公巴霍姆内心的独白和反思,暗示了巴霍姆之前所走的路、所付出的时间是沉没成本。

巴霍姆渴望休息一会儿,但这根本不可能,因为他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去。太阳不等人,它现在离地平线越来越近了。

“上帝啊,”他心想,“如果我刚才不那样贪婪,该有多好啊!如果我迟到了可该怎么办!”

说到这里应该明白,沉没成本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影响决策的正确性。众多经济学家认为,沉没成本其实并不是成本。哲学家叔本华也说:“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的虚幻假象,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留恋于之前的投入,会导致我们在做决定时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就像一个姑娘,用了五年的时间用心的爱了一个男人,后来发现这个男人有家庭暴力。现在问题来了,这个姑娘要不要分手?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放弃沉没成本,有时比坚持更有价值

为什么人们始终纠结沉没成本,不愿意轻易放弃呢?

03、沉没成本背后的原因

传统观念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坚持,比如丘吉尔的“永远不要放弃任何事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些谚语让我们根深蒂固的认为,放弃的人就是失败者。然而,心理学家们用了近30年时间,总结出沉没成本背后的心理动机。

第一种是舍不得

主人公巴霍姆面对越来越热的天气,自言自语地说:这片土地真不错,不要未免太可惜了。他还是坚持向前走,巴霍姆为了买地,倾其所有,就是为了换来一生的幸福,如果现在放弃,之前的付出将会付诸东流,损失带来的痛苦,远远大于盈利带来的喜悦。

《小王子》里有句话“你为那朵花付出的时间,使他在你的生命中变得重要起来。”我们总执着于“有付出就得有回报”,买了电影票即使电影非常不好看我们也会看完,饭店里点完菜不好吃也会吃下去,著名心理学博客“你没那么聪明”中,作者告诉我们,这种常常为了避免损失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的现象,叫做“沉没成本谬误”。

第二种是不能舍。

全书以巴霍姆的“已经跑了这么多,现在停下来,会让别人笑话的。”作为开篇,足以说明巴霍姆的心理状态,现在的巴霍姆已经到了不得不继续的时候。

在前面提到的“协和效应”中,英法两国政府虽然发现了研发中的问题,却没有及时止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维持社会公信力,试想如果当时两国政府直接放弃这一投资高昂的项目,很大程度上会让决策者面临巨大的社会谴责和名誉损失。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出现认知失调,也就是的行为与信念不一致时,这个人会各种找理由对自己的行为做辩护,或者直接否认任何有关这个行为的负面评价和负面结果。

第三种是不敢舍

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尤为明显,之所以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了断舍离的概念,其原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赋予超过实际的价值,一旦到了扔不扔的时候,就会认为现在拥有的东西变得特别有价值。这就是禀赋效应,也就是人们会为自己拥有的东西赋予过高的价值,会倾向于避免失去所拥有的东西。

托尔斯泰笔下这简简单单的农夫的故事,不仅涉及到人的生活层面和生存层面,甚至将现在我们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让我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进行深刻拷问:沉没成本其实并不是“成本”,而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付出所造成的心理预期。我们只是自己骗自己。

04、放弃有时比坚持更有价值

乔布斯有一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在《奈飞文化手册》中提到一个现象,美剧的结尾通常莫名其妙。美剧领域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他们通常一边播,一边根据观众的反应改写剧本。当看到观众反应不够良好,导演就迅速结尾,停止继续拍摄。这就是只看增量,不看存量,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同样,Zappos(美捷步)公司为了避免员工在离职时出现纠结,同时避免公司的损失,出台了一项在很多人眼里看起来非常奇特政策:在工作的最初几周,如果新员工在培训后离职的话,公司会给他得到4000美元奖金。无独有偶,开发了《英雄联盟》的拳头游戏公司在2014年也颁布了同样的政策:新员工如果在60天内离职,可以直接拿走10%的年薪作为离职奖金,最高可以拿25000美元。两家公司都认为,现在就付给那些未来会变得消极并最终离开公司的人薪水,远胜于用一年的薪水换回糟糕的表现。针对这个情况,戴维·布尔库什在他的新书《新管理革命》中提到,“如果有人不认同我们独一无二的文化,他们会得过且过,只为了钱工作。与其让不适合的人消极怠工,还不如让他们尽早离开。这对公司有利,对个人也有利。”

其实这种保护性行为不仅仅停留在商业领域,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需要放弃之前投入的情况,我们对这种方法叫做——及时止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止损能够让我们及时停止当下的行动,避免后面产生更大的损失。

那么我们如何来对抗这心理误区,面对沉没成本及时止损?

方法一,归零法。忘记现在的立场,将自己从问题中脱离出来,想想当下的项目是一张白纸,所有问题重新开始。如果当时巴霍姆停下,想想现有的资金可以获得邻村50公顷的地,也能够养活他的生活。

方法二,傍观法。《决策》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很好的旁观技术叫“ 10/10/10法则 ”,这个方法要求你从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这一点巴霍姆也想到了,因为他中途已经产生后悔之意了。

方法三:反对法。如果特别想干一件事,尤其是这件事里付出过感情,那么,在做这件事之初,就必须设立反对派,帮助我们用理智战胜情感,起到旁观者清的作用。另外,也可以问自己: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面临这个选择,你会给他什么建议?如果巴霍姆带着她的妻子和仆人,能在关键的时候提醒他,巴霍姆也不至于累死在重点。

方法四:机会成本法。凡事是相对的,在放弃的时候,不要只考虑损失的成本,尽可能用多角度去看待已有的成果,能否转化为机会成本。如果巴霍姆停止跑下去,现在获得的土地可以继续用来换取更多的土地,那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转化为机会成本。

方法五:断舍离法。断舍离实际体现是“价值观”的体现,这里价值观,就是你认为当下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价值观不是一句空话,它指导我们的进行决策,当我们随波逐流,忘记了为什么而开始的时候,价值观就是告诉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列夫?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篇幅虽小,但托尔斯泰利用主人公巴霍姆的心理变化,直击内心。不仅仅反应了当时俄国农民的生活背景和生存现状,更适用于警醒现在的我们,放弃虽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我们要在放弃这件事上保持积极正确的态度,因为放弃并不等同于失败。 

沉没成本 / 坚持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