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3章 制订让情绪最高昂的目标

2020年6月28日  来源:所谓学习好,就是方法好 作者:坪田信贵 提供人:huangtang13......

——打破他人决定的“限定条框”的方法

我们被限制在各种条条框框里

“行”和“不行”的界线

我们前面讲到学习的目的是成长,社会人士学习的是磨炼“满足他人需求”的技能。

如果目的明确的话,下一步就是设定自己的“目标”。

这个目标的设定有一些“小窍门”。

为了能真实地感受到它,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练习吧。

首先在10秒内,回想数字1到6。

……1、2、3、4、5、6。

能想到吗?那我们继续进行。

在10秒钟内,想一个你喜欢的数字。

练习到此结束。

那请问,你想的数字是几?

如果你选的是1到6中的数字——

那这也许就是你无意识地被“条框”束缚的证据。

我刚刚并没有说“从1到6中选一个你喜欢的数字”。如果你喜欢的数字是7,为什么不说7呢?

说1026也行,说0.34也可以。

总的来说,人们一直有被“条框”束缚的倾向,在第2章的时候我讲过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有自卑感的人,他们在这一点上尤为明显。

有自卑感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立刻将自己束缚在一个条框之中。

自己失望地认为“我就只是这个程度了”,不会再设定更高的目标。

而且,他们不仅低估自己的能力,还缩小了这个世上自己能做的事、能做好的事情的范围。

从切身环境来看,目标“仅限于高考合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很多父母,以及很多怀揣着这种想法的孩子中,都有一种执着于“高考合格”的风气。这在我看来非常愚蠢。

如果没能考上真正想去的大学或真正想学的学科;被录取的大学里没有感兴趣的学科,又不想复读,于是选择去读……到这里,学习的“目的”就变了。为了不落后于同龄朋友的“进度”而学习,这样的学习目的并不清晰。

“但是,我没有复读的钱,所以没有办法。不是吗?”

这种观念乍一看是为父母着想。金钱可以成为瓶颈,但我认为,去想去的大学学习,做理想的职业,然后拼命赚钱,结果反而能尽孝道,你们觉得呢?

这也就是,先行投资。

如果你在这个时期因被称为“落榜者”而觉得很难为情,那这就是你被限制在“如果高考不合格就是废柴”条框里的证据。

挣脱条条框框,才能看得更长远,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希望大家能通过本章领会这一点。

成功者在餐厅的意外共同点

因为写文章的关系,我的朋友圈扩大了很多。

和有名的经营者交谈、一起吃饭的机会也增多了。

因此,我发现这些人意外地有一些共同点。

去餐厅,首先拿出菜单。

我们如果觉得乌贼墨的意大利面好吃,就会点它吧?

一般情况下点了会直接用餐。

但那些有名的经营者不同,他们中很多人都会多提两三个要求。

“能不能帮我把里面的乌贼墨换成章鱼?”

“我现在很想吃龙虾,能不能帮我加一点进去?”

等等。

当然,店里的菜单上没有这样的菜。但店家会说“请稍等一下”,然后和厨房商量后回答“非常不好意思,现在我们没有龙虾”“有章鱼,可以为您准备”,他们就会说“那么我就要章鱼吧,谢谢”。

那么,你们如何看待这种行为呢?或许会觉得,这就是“有钱,任性”吧。

而这种想法,也可以说被束缚在了“必须选择菜单里的菜”的条框里。

本来,选择点什么样的菜是个人的自由。

拥有世界上最重要的领导地位的人,他们的思考框架是“改变,拓展,超越”,所以会习惯性提出这样的要求。

当然,作为店家,如果无法应对也可以选择拒绝。

在第2章中,我们提到“如果被不喜欢的人告白,你会怎么想”。

这个例子也是一样的。店家回答“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话就不做”就好了。

“但是,我如果是这家店的店员,会觉得很受困扰吧。”

“必须和厨房商量,还要重新考虑价格,要多花很多工夫也很麻烦啊。”

你们有这种想法吗?那么请你们思考一下。

现在想象一下自己变成这家店的店员,你们是站在什么立场,抱着什么想法去工作的?

是像年轻职员那样,按照公司手册去工作吗?

还是像打工的学生一样?

如果在职场上遇到了同样的事,面对“有些麻烦的客人的要求”,你会觉得“很受困扰”吗?

营业、销售、企划、制作……不管是在什么岗位上工作的人,专业意识越强,就越不会觉得“客人很麻烦”等等。

他们会想:“尽可能去满足对方的要求,这是见证我能力的地方!”

像这样,“挣脱框架”,承认这是对方的自由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容纳对方的自由的器量,对于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没有根据的自信”绝对是必要的

按上述的方法思考,挣脱框架可以代表“能够做”的想法。

从客人的立场上来看,“自己能点菜单以外的菜”。

从店员的立场上来看,“自己能灵活应对意料之外的情况”。

这种“我能做”的想法,用心理学术语来讲就是“自我效能感 (1) ”。

你们一定听说过“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的心理状态与之相似。

自我认同感,是指一种“不管自己是什么样都全盘接受”的姿态。如果有这种感觉,一个人即使面对一些小小的失败和挫折,也会认为“自己没问题”。

与之对应,自我效能感总给人一种“自己很成功”的印象。

无论哪一种都非常重要,它们是人生存能量的源泉。

而束缚在条框里的人缺乏这两种能力。

情愿被束缚在条框里,是因为惧怕失败——自我认同感很低——就算一点点失败也能影响到他们。

因为自我效能感很低,他们会陷入“我不可能做到”的框架中,而且将框架越缩越小。

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挣脱条框,勇敢面对挑战。

这里能作为参考的,是那些拥有“没有根据的自信”的人。

任性地自信满满,认为“我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是我就能行”。他们会这样说出豪言壮语。

这种类型的人常常成为人们揶揄的对象。

他们经常遭到白眼:“明明就一事无成。”

但是,这种“没有根据的自信”是很重要的。

“挣脱条框”的基本思考方法

本来自信就不需要有什么根据。

所有的事情如果不亲自去做,就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就算是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的人,也不能保证下一次工作能顺利进行。

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一个人就算和前任女朋友相处愉快,也不一定会和下一任女朋友愉快相处。到昨天还一帆风顺的人生,在踏出家门的那一瞬间,也有可能遇到正在降落的陨石。

如此,过去的成功经验和未来并没有绝对的联系。

如果这样想的话,“根据”之类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重要的意义了。

有和没有都一样。重要的只有自信。

勇于挑战的人、成功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以此为前提完成了目标。

只有拥有没有根据的自信,毅然决然地前进,我们才有机会取得成果。

瞄准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知识的甜甜圈化现象”!

“我没有那种自信的话不就很麻烦吗?”

这样的担心是无用的,其实只要花一点工夫就能提高自我效能感。

这其实是在用某种方法来实现“自我欺骗”。

“你之前明明都在批判‘自我欺骗’,现在又让我这样去做?!”现在提出这个疑问还有点早。

我下面想要说的,是具有战略性的、有意义的欺骗。

在2000年隐退的关西“搞笑”界的天才——上冈龙太郎——在和笑福亭鹤瓶一起出演的电视节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身边有一个叫“某”的人物,实际上他才是掌握整个国家实权的人……

虽然他在讲的时候忘记了故事的一些细节,但这个故事本身就非常令人震撼。鹤瓶先生对他说:“你还知道这些啊?”上冈回答:“其实我只知道这些。但这样说的话你们就会觉得我很厉害。”

对于这样的历史问题虽然不能含糊地略过,但是他说的故事本身就非常具有说服力,大家也都知道他在历史方面的造诣很深。

对于某些内容,说出一些谁也不知道的两三点细节,就会给人一种对这方面的知识和文化都非常了解的印象。但实质上的见解是非常空洞的。

上冈先生将这个现象命名为“知识的甜甜圈化现象”。

像这样,掌握一些杂学和小知识的人就能被认定是“厉害的人”,作为智慧派被大家信赖。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我欺骗”的高级技能。

考取东大必备的知识,是人生必备知识的一部分,却在日常生活中不那么常用。但只要好好掌握它们,作为一技之长进入东大,就能得到“智慧派”的称号。

“但是,欺骗就是欺骗,没有实力就没有意义。不是吗?”也许有的人会这样想。确实是这样。

但如果有了这种被他人认可的经历,一个人就会变得自信起来。这就是“我可以做”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得到的自我效能感就算是很轻微的,也能成为挑战精神的引爆装置,发挥出它的机能。

甜甜圈的空心部分,之后再填补也可以。

要战略性地挑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总得先跨出最初的一步吧?

学习方法 / 情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