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恐惧遮蔽了焦虑

2019年10月22日  来源:焦虑的意义 作者:罗洛·梅 提供人:chenao99......

我认为,如果我们不把许多所谓的“恐惧”,看成是特定情境下的惊恐反应(也就是恐惧本身),而把它们视为是潜藏焦虑的客观化形式,那么孩童恐惧的“非理性”与“不可预测性”这两个问题,便能够得到理解。恐惧通常会被认定是针对某种情境的反应,但是发生在这些“恐惧”中的某些情况,并不能以某种刺激造成某种反应来加以解释。如果我们假设这些恐惧是焦虑的表现,有那么高比例的“幻想”恐惧,便是可以理解的。众所周知,孩童的焦虑(大人也是一样)经常被错置在鬼魂、巫师和其他的对象上,这些事物与孩子的客观世界毫无关联,不过确实发挥了满足他主观需求的重要功能,特别是在他与父母的关系方面。换言之,恐惧有可能遮蔽了焦虑。

在某些案例中,这个过程可以被视为孩子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感到焦虑。例如,他无法直接面对“我害怕妈妈不爱我”这样的想法,因为一旦他明白这一点,他的焦虑便会急遽增加。或者,来自双亲的一再保证,也帮助他不必直接面对焦虑本身,但是这类保证通常与焦虑的真正核心无涉。焦虑因此被错误地置放在“幻想的”对象上。我在这里的讨论,常常把“幻想的”这词置放在引号当中,因为在对神秘恐惧比较深刻的分析中,我们无疑将会发现,在孩子的经验里,幻想的客体是对他们具有真实意义的事物。虽然成人焦虑的错置也有类似的模式,但是他们更技巧地把焦虑合理化,使得这些幻想的对象变得更“逻辑”或更“合理”。

我们认为,恐惧乃是潜藏焦虑的表现,这个观点也能厘清为什么孩子害怕的不是实际接触过,而是甚少接触的狮子、猩猩等动物。孩子对动物的恐惧往往是焦虑的投射,是他们对某些对象或人物(如父母)的关系感到焦虑所导致的,而这些对象或人物绝非遥不可及。弗洛伊德的小汉斯便是个经典的案例。请参见第五章。我认为对动物的恐惧,也可能是孩子对家庭成员感到敌意的投射,这种敌意感会带来焦虑,因为如果这个倾向演变成行动,孩子便可能受罚或不被认可。

这个观点也可以澄清孩童恐惧的不可预测性与不断变换的特质。如果这些恐惧是潜藏焦虑客观化的表象形式,那么焦虑的对象自然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表面分析所呈现的不一致性,在深入审视后却是相当一致的。杰西尔德本人便注意到,当恐惧是潜藏焦虑的表现时,恐惧便具有不断变换的特质:

只要有潜在的困难从各方面给孩子施加压力,那么即使某种恐惧的表现会消失掉,其他不同的恐惧又会紧接着投射出来。杰西尔德继续说道:“例如,孩子明显地害怕自己被拋弃,这可从妈妈短暂离家一下时的反应看出,它或许与家庭新生儿诞生时的其他沮丧症状有关。此一特殊的恐惧表现,可在父母努力协助孩子克服之后得到纾缓,但是,如果潜藏的不确定性仍旧存在的话,随即又会有其他的恐惧取而代之,例如害怕自己晚上单独睡觉等。”《儿童心理学》,请参见前述引文,p.274。

我们在此讨论孩童恐惧的目的,除了阐明恐惧本身的问题外,所要证明的是,研究恐惧必然要研究焦虑。我们在此提出的看法是,许多孩童的恐惧乃是潜在焦虑的客观化形式。恐慌症现象是以极端形式呈现上述假设的明证。恐慌症看似特例,却需要以深度分析、集中在某一点焦虑上,以避免其他地方的焦虑。请参见弗洛伊德如何分析五岁小男孩汉斯的马儿恐慌症,弗洛伊德指出,汉斯的恐慌来自与双亲关系的焦虑错置。

焦虑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