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当代教育有三种焦虑,“无用”的教育比“有用”的教育更重要

2018年12月6日  来源:校长派 作者: 提供人:tipattab0......
摘要:让孩子挤进最好的学校,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安排好所有时间学习,就一定是正确的选择吗?也许不是。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认为,对教育的焦虑,其实是对时代的焦虑;在教育中,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母语教育比外语教育更重要,“无用”的教育比“有用”的教育更重要。
当代教育有三种焦虑,“无用”的教育比“有用”的教育更重要

教育的三种焦虑

作为校长,我时常会面临很奇怪的家长质疑。

例如,同一时间,会有家长反映老师抓得太紧,也会有家长反映老师管得太松。

有一次,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家长提醒我,听说学校现在抓得比以前紧,是不是因为换了新校长?我哭笑不得,我刚刚还要求老师更多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减少应试训练呢。

另一群焦虑的家长则不能接受学生在学校里有闲暇时间,他们希望看到整齐划一的课堂,希望看到课后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继续自习。“你们的校长和老师不作为,在误人子弟!”一位家长愤怒地说。

可是你选择了国际教育这条路,将来你的孩子去国外读书,谁来管他们呢?我问。

焦虑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发呆,我却认为他们在内省。正因为此,尽管孩子们顽皮,有时也懒惰,但我在他们毕业时看到的更多是自信,是坚定。若选择不自由,则成长无意义。

以上这两种质疑的家长,恰好是典型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中国用了4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的路,时代变化的速度是惊人的,一代人和一代人的价值观、知识结构差异特别大。这个例子能够精确地说明现在我们对教育的焦虑,往往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现在家长和教育者的主体还是70、80后。我也是70后,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代人是有心理创伤的,是不够自信的。

一是跟我们成长的环境有关。我们经历过国家闭塞、贫弱的阶段,面对突然打开的世界,就像山里的孩子走入大城市一样,内心惶恐不安。这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是时代的问题。

二是跟我们受过的教育也有关。我们这一代人文精神先天缺乏,因为当年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科不好了才去选文科。更可怕的是,花了那么多时间学理科,科学精神竟然也很匮乏。

三是跟时代的快速变迁有关。我们都经历过信仰的崩塌,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容易走极端,国际事务又摆脱不了受害者情结。至于现在大家经常谈的批判性思维就更缺乏了。

总结下来,70后家长的这种“不自信”就会表现为:

“崇洋媚外”,月亮就是国外的圆。一有条件就要把孩子往国外送,成为了一种情结;赶上了时代的红利,很多成为了社会精英,但是内心总有不安全感,对物质很看重;价值观分裂,经常会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诉求;

我有个朋友在奶粉公司,他们做过一个“婴儿奶粉选洋品牌还是国产品牌”的调查,70后几乎全选洋品牌,80后则洋品牌和国产品牌都接受,90后甚至还倾向于国产品牌。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70后心里有三聚氰胺的阴影,90后呢,成长的过程中国家已经强大了,他们成长的环境,像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一点也不比国外差。

年轻一代没有心理创伤,更有底气,有自信。而且他们实际上非常爱国,现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出国留学,很多人都是要回来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70后这一代人确实推动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讲到底,教育不是学校推动的,是家长推动的。放眼全世界,学校与所处社区密不可分,家长倒逼学校进行改革,虽然有很多的纠结痛苦,但教育的水平总体来说是进步的。

为什么中国的学校进步比较快,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当中对于教育的关注程度高。中国文化里面觉得教育是家长的责任,西方觉得教育是你个人的选择。西方家长会认为,高中毕业以后你要读大学,你的学费自己解决。但是中国的孩子能读大学,中国家长肯定砸锅卖铁也得送孩子读书。西方现在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为什么这么强,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文化对于教育的高度重视。

而教育者的成长,是要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的缺陷,反过来向年轻人学习,向新生事物学习,向宇宙间不变的规律学习。我们要保持谦卑,用我认识的一位重点高中校长的话说就是:你以为学生真的是我们老师教会的?我们能不耽误他们就不错了。

同时,家长们有一定的焦虑也很正常,没有焦虑,就没有成长。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眼界空前开阔,世界扁平了,连接紧密了,经过这样的焦虑,我们的自信心反而能够提升。当自信心建立起来,对自己和他人,东方与西方,就能做到知己知彼,也就不会那么走极端了。

焦虑 / 教育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
相关核心文章
tipattab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