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焦虑与抑制

2019年10月22日  来源:焦虑的意义 作者:罗洛·梅 提供人:chenao99......

弗洛伊德在他早期的著作中曾经问道,神经性焦虑的现象和客观的焦虑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呢?他引述自己的临床观察来回答这个问题。他注意到有多种禁制行为或症状的案主,往往没有外显的焦虑,我们在第四章中曾提过这个现象。例如,恐慌症案主会对他周遭的某个事物(感到恐慌的客体)感受到强烈的焦虑,但是对其他事物又没有焦虑。在强迫症行为中也是如此,只要当事人不受阻碍地进行自己所要做的事,就可以免于焦虑;但是他若不能进行自己的强迫性行为,便会有强烈的焦虑。因此,弗洛伊德合理推论,其中必定有某种替代程序发生——换言之,症状必定以某种方式取代了焦虑。

他同时观察到,那些有频繁“性”刺激却无法满足的人,也会显现大量的焦虑,性交中断便是一例。因此,他的结论是,这个替代程序必定是未表达的力比多以病症的形式出现,以交换焦虑或相当于焦虑的情绪状态。他写道:“力比多的刺激消失了,焦虑取而代之,不论是预期的焦虑形式、攻击或相当于焦虑的情绪状态。”《精神分析导论》,pp.401—2。弗洛伊德在回顾自己道出这个理论的观察过程时写道:

我发现性交中断、克制兴奋、强迫禁欲等特定“性”实践,都会引爆并增加焦虑——只要“性”刺激在满足射精的过程中,有所障碍、挫折或转向,都会诱发焦虑。既然“性”兴奋是力比多本能冲动的表达,我们若假设因为这些干扰之故,力比多转变成焦虑,应该不致过于鲁莽。《焦虑的问题》,pp.51—52。

因此,弗洛伊德的第一个焦虑理论所要表达的是,当力比多被压抑时,它会转变成焦虑,并且以形式不定的焦虑,或类似焦虑的病症重新出现。“因此,焦虑是通行无阻的交易工具,不论上面写了什么观念内容,只要被压抑了,任何情感冲动便会被转换成焦虑。”《精神分析导论》,pp.403—4。当感受被压抑时,其命运便是“被转化成焦虑,不论它在事件的常态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特质是什么,除此感受之外,再无其他”。同上,p.409。孩子因为失去母亲,或陌生人的出现(和失去母亲同样危险,因为陌生人的现身代表母亲的缺席)而产生焦虑,其根源就在于孩子无法对妈妈消耗自己的力比多,力比多便以“焦虑的形式释放出来”。同上,p.407。请参见第四章史必兹(Ren  Spitz)所言。

基于客观焦虑是逃避外在危险的反应,弗洛伊德便质疑,神经性焦虑者所害怕的是什么?他的答案是,当事人是在逃避力比多的要求。神经性焦虑的自我,意图逃避力比多的要求,并以外在危险看待这个内在危害。

压抑形同是自我企图逃避力比多危险的作为。恐慌则或许可以被比喻成是对抗外来危险的壕沟,只是危险此刻成了惧怖的力比多罢了。《精神分析导论》,p.410。弗洛伊德的第一个神经性焦虑理论,我们可以摘述如下:个体经验到力比多的冲动,并被解读为危险,力比多冲动因而受到抑制,并自动被转换成焦虑,以形式不定的焦虑,或与相当于焦虑的病症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对焦虑理论的初次有系统陈述,是以观察得来的临床现象为基础。在强烈、持续的欲望被制止或抑制时,当事人会有习惯性的焦虑不安或其他焦虑形式。这只是一种现象描述,和焦虑的因果解释相当不同,弗洛伊德自己后来也承认。进一步来说,“性”抑制所导致的焦虑,绝对不会一致;性放纵者可能是一个非常焦虑的人,而许多头脑清楚的人可能极度禁欲却不焦虑。

正面看来,弗洛伊德的第一焦虑理论,在强调神经性焦虑的内在性(intrapsychic locus)方面,确实具有价值。他所提出的力比多自动转换机制,是个非常吸引人却高度令人怀疑的概念,原因可能就在其化学—生理学类比的便利性,这点弗洛伊德自己后来也看出来了。第一焦虑理论的不合宜处,在临床观察和推理中看得非常清楚,因此弗洛伊德便推翻了这个理论。

弗洛伊德在分析恐慌症和其他焦虑症状的病患时,发现两者焦虑的过程相当不同。同时因为他越来越强调自我这个角色(在第一焦虑理论中只具辅助性分量),因此他也必须提出一个新的理论。他写道:“将精神人格分割成超我、自我与本我这个动作,已迫使我们针对焦虑问题采取新的立场。”《精神分析导论补篇》,p.85。

他以五岁小男孩汉斯的分析为例,来示范自己的新理论;汉斯因为对马恐慌(病症),拒绝走出家门(压抑)。汉斯对父亲爱恨交加,这点弗洛伊德以古典的俄狄浦斯风格来解释:小男孩强烈渴望妈妈的爱,因此妒嫉爸爸并产生恨意。不过只要妈妈不搅局,他对爸爸仍然是很投入的。因为父亲的力量,汉斯心内的妒嫉、恨意或敌意的冲动便启动了他的焦虑。敌意夹带着可怕的潜在仇恨,让小男孩陷入爱恨交加的深深父恋;因此,他便需要抑制自己的敌意以及相关的焦虑。这些感情因此被错置到马儿身上。我们不再往下探究恐慌形成的机制,只说明弗洛伊德的观点如下:汉斯对马儿的恐慌代表他的恐父病症。弗洛伊德用典型的阉割名词来诠释此一恐惧:害怕马吻是恐惧自己的生殖器被咬掉。弗洛伊德写道:

此一代用公式〔恐慌〕有两项特有的优势:其一,避免因爱恨交加而来的冲突,因为父亲也是他爱的对象;其次,自我得以阻止焦虑进一步发展。《焦虑的问题》,p.80。

此一分析的关键重点在于,自我察觉到危险。此一察觉激起焦虑(弗洛伊德说是“自我”激发焦虑),为避免焦虑,自我因此会抑制个人的危险冲动和欲望。弗洛伊德如今推翻了自己的第一焦虑理论:“并不是抑制带来焦虑,焦虑早就带着抑制等在那儿了。”《精神分析导论补篇》,p.86。同样的过程也适用于压抑和其他病症:自我觉察到危险信号,于是创造出病症与压抑以避免焦虑。弗洛伊德写着,我们现在可以采取新的观点:“自我是焦虑真正之所在,我们要排斥‘被抑制的冲动能量会自动转变成焦虑’的概念。”《焦虑的问题》,p.22。

弗洛伊德也对自己的早期陈述做出条件限制:神经性焦虑下的危险恐惧,单纯属于内在的本能冲动。他提及汉斯并写道:

然而,那是什么样的焦虑呢?它可能只是在恐惧具威胁性的外来危险,也就是客观焦虑。没错,那孩子是害怕自己力比多的要求,在这里是对母亲的爱;因而这是真实的神经性焦虑事件。沉浸在爱中对小男孩似乎是个内在危险,他必须放弃自己的爱的对象才能避开来,只因为其中还牵涉了外来的危险处境〔仇恨,阉割〕。

虽然弗洛伊德在这项研究后期的每个案例中,都发现此一内外因素的交互关系,但是他坦承“当时我们并不认为内在的本能危险,会变成准备好要面对外来真实处境的关键”。《精神分析导论补篇》,p.86。如果汉斯只是害怕父亲的惩罚(外来危险),弗洛伊德便不会称呼其焦虑为神经性的。本书稍后会看到露薏丝、贝西等人,她们是能够评断双亲行动真正意涵的人。依弗洛伊德的说法,这种处境将导致客观的焦虑,而不是神经性焦虑。神经性质素会出现,是因为自我觉察到内在本能刺激(汉斯对父亲的敌意)中与生俱来的危险。众所周知,个人经验里的内在刺激,可轻易作为外来、客观危险的代表。如果小孩对双亲的敌意遭到报复,一旦敌意刺激自内心生起,他很快便会感到焦虑。

许多的焦虑研究者认为,弗洛伊德的第二焦虑理论因强调自我的功能,也更能和其他焦虑心理学研究进路相容。西蒙兹(Percival M.Symonds),《人类的调适动能》(The Dynamics of Human Adjustment, New York, 1946)。例如,霍妮便主张,弗氏的第一焦虑理论本质上是属于“生理化学的”,第二焦虑理论则“更有心理学的味道”。总之,第二个假设证明了弗洛伊德在理解焦虑上某些重要而清晰的发展趋势;我们接着便要讨论。

焦虑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