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焦虑与冲突

2019年10月22日  来源:焦虑的意义 作者:罗洛·梅 提供人:chenao99......

神经性焦虑多半会涉及内在冲突。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往往是一种相互往复的关系:这种持续得不到解决的冲突,终将使当事人压抑冲突的某一部分,于是导致神经性的焦虑。而焦虑反过来会引发一连串的无助和无能感受,以及造成或增强心理冲突的行动瘫痪。从斯泰克尔(Stekel)所谓“焦虑是心灵的冲突”,一直到弗洛伊德、克尔恺郭尔、霍妮等人,为发掘这种冲突本质所做的系统性努力,都是在描述这种冲突状态。

潜藏于焦虑之下的冲突,是个人本能需求与社会禁制夹缝下的产物,这个观点源自弗洛伊德。他对此现象的地志学描述(topological description)如下:“自我”(ego)困在“本我”(id,基本上是带有力比多性特质的本能欲求)与“超我”(superego,文化要求)之间。尽管弗洛伊德将“焦虑就是被压抑力比多的转换”这个初阶理论,修正成为“是自我察觉到危险处境而压抑力比多”的理论,但是这个被广泛质疑的冲突内容以及伴随产生的焦虑,都是力比多无法得到满足而引发的。在弗洛伊德看来,解消焦虑的威胁正是力比多受挫的威胁,或者是力比多一旦满足便会受惩的威胁。

受挫的力比多是否就造成了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呢?自弗洛伊德以降的无数焦虑研究者(霍妮、苏利文、莫勒等)都曾提出这个问题。这些研究者的共识在于,挫折本身并不会造成冲突。真正的问题反而是:挫折会对哪些核心价值产生威胁?这点可以从“性”这件事加以说明。有些人有许多性欲的表现(没有挫折之苦),却仍旧有许多焦虑。有些人的性需求相当缺乏,却没有过度焦虑之苦。更有意思的是,另外有些人会因为性欲受到某位性对象的拒绝,而陷入冲突和焦虑之苦,但是被另一位性对象拒绝时,却不会如此。因此,在性欲满足之外,另有其他的需求存在。

只要发展在任何一端受阻,增加冲突与焦虑的个人内在机制便会开始运作。那些独立却没有良好关系的人,会对造成自己孤立的人产生敌意。那些活在共生依赖关系下的人,则会对压迫自己能力与自由的人产生敌意。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敌意都会增加冲突和带来焦虑。

另一个机制——压抑——也将现身。没有发挥的能力或无法满足的需求,并不会消失掉,而是被压抑了。这种现象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观察得到:叛逆、独立、孤僻的人,对固定人际关系的需求和欲望,是相当压抑的,而活在共生依赖关系下的人,也会压抑独立行动的需求和欲望。压抑的机制会降低自主性,并增加无助感与冲突,这点是为人熟知的,我们前面也早已指出。

不论“社会”一词属于弗洛伊德的负向意义,或阿德勒的正向意义,上述的讨论并未隐含冲突存在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意思。我们强调的重点是,“群我”(individual-in-community)这个辩证关系的任何一端发展,若是失败了,将会导致影响两端的冲突。例如,个人若逃避自主的决定,便会退缩到一种“封闭”的状态(克尔恺郭尔),而他与别人沟通的可能性,也就随着其个体的自主性一起被埋葬。虽然这种封闭状态是为了避免冲突的结果,但后来却会导致更大的冲突,也就是神经性的冲突和焦虑。

这种以“群我”的角度来描述潜藏在焦虑之下的根本冲突,会有所言空泛的问题,但其优点在于强调成长的任何一端,都是克服冲突与焦虑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另一项优点在为焦虑文献中众说纷纭的冲突理论,提供一个参考架构。许多理论会强调冲突起源于童年早期(弗洛伊德、霍妮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童年是“群我”第一个产生冲突的竞技场。“性”可以表达出“群我”,也可能被扭曲为自我中心(虚假的个体性或剥削的唐璜)或是共生的依存(假社群,小鸟依人的模式)。

主张个人冲动一直被拘束的结果,迟早会导致冲突与焦虑(弗洛伊德)的冲突理论,有其道理,却不是完整的真相。那些强调辩证关系中社会彼端的理论(苏利文、阿德勒),则呈现了这幅图像的另一个层面,也对那些过度强调个人冲动表达的理论,提出了矫正。莫勒等人论证说,焦虑与冲突往往来自疚责感,这又是因为个人无法拥有成熟负责的社群关系所致。因此,我们在多方分析焦虑之下的冲突后,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冲突的建设性解决方案在于,个体能够在社群的扩张过程中,逐步实践自己的能力。

焦虑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