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二十世纪中叶的焦虑

2019年10月22日  来源:焦虑的意义 作者:罗洛·梅 提供人:chenao99......

Anxiety in Mid Twentieth Century

当现代人被困在……两个不同的年代,以及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中,他们了解自身的能力便全然丧失,没有标准、没有安全感,也没有最起码的共识。

——黑塞(Herman Hesse),《荒原狼》(Steppenwolf)

焦虑的意义

每一位机敏的社会公民,从他自己的经验以及对同胞的观察中,都明白焦虑是二十世纪普遍而深刻的景象。自一九四五年原子弹诞生以来,焦虑由潜藏的问题,转变成公开的问题。机敏的公民不仅觉察到某些显然会产生焦虑的处境,如不受控制的原子战争、激进的政经动乱等,更可以在自己和身边其他人的身上,注意到某些较不明显,但却更深刻的个人焦虑来源。其中个人焦虑的部分包括内在困惑、疏离、心理混乱,以及价值和行为标准的不确定。因此,努力去“证明”当代焦虑的无所不在,就像晴天打伞一样,显然没有必要。

既然大家都清楚社会中焦虑潜藏的来源,我们在这章导论中的任务,便在于指出焦虑浮现的过程,并说明它如何成为我们许多不同文化领域中的显性问题。我们可能会感觉到,当此二十世纪中叶的时节,在完全分歧的科学、文学、宗教、政治领域中,都共同关切焦虑这个问题。二三十年前,我们或许还可以称它为“隐性的焦虑年代”——本章稍后将做说明——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就成为奥登(W.H.Auden)和加缪(Albert Camus)口中所谓“显性的焦虑年代”了。焦虑问题的浮现从隐性而显性,从只是一种“情绪状态”,变成我们必须不计代价试图澄清界定的紧急议题,的确是意义重大的现象。

焦虑不仅在了解和处置情绪纷扰及行为失序时,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关键问题”(nodal problem),即使在文学、社会学、政治与经济思想、教育、宗教和哲学等不同领域中,也都同样被认为是关键的课题。我将从这些领域中引证案例,从比较一般性的问题开始谈起,然后再进一步论及把焦虑视为科学研究问题的特殊考量。

文学

如果我们探究一九二○或三○年代美国文学中呈现出的焦虑,我们所关注的必然是焦虑的症状,而不是显性的焦虑本身。尽管在那个时期,公开和外显的焦虑征兆并不太多,但是研究者还是可以发现许多潜藏焦虑的症状。譬如,像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 1900—1938,译注:著名美国南方诗人)这样的小说家作品中,所宣称的孤寂感,以及永恒追寻的特质——亦即强迫式的疯狂追寻,但却总是受挫——便是。我们可以从本书说明焦虑的案例中看出,焦虑在本质上往往是根植于吴尔夫的小说标题——《你不能再回家》(You can t go home again)——所象征表达的那个议题上的。我们看到书中众生相,因为无法接受回不了家的心理意义,也就是失去心理上的自主,所以产生了神经官能的焦虑。人们感到好奇(因为文艺家以象征手法表达文化中的无意识假设和冲突,往往令人深信不疑)的是,吴尔夫书中的象征,是否意味着美国在一九二○与三○年代的许多人,已经开始了解到,我们不仅回不了家,也不可能再依靠过去的经济、社会和伦理准绳来维系安全感了?这个体认的核心便是,显性焦虑逐步浮现变成人们意识得到的一个问题,以及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如果我们把这个现象视为是针对家乡和母亲核心象征的揣测,或许便以更清楚的形式,提出了一个我们在这项焦虑的研究中,将不断面对的问题。

焦虑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