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2019年9月21日  来源:四眼观天 作者: 提供人:jingbi23......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忠孝传家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他曾经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忠君爱国、敬业睦邻、凝聚人心、延续文化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孝”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他反应了中国人对于个人与亲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埋儿奉母是孝道中的糟粕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和局限性的,孝道思想也不例外,作为一种文化上层建筑,在奴隶社会形成雏形,在封建社会定格,虽然有它的积极作用吗,但是脱胎于农业经济的孝道思想在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践行中,似乎并不那么顺利。孝道思想是主观意识的,不管人们喜不喜欢最终它是要服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的。孝道中不合理的部分会被淘汰掉,孝道中合理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应该得以保留,这是也是附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让我们回头看一下,孝道思想的演进过程,对于“孝”的何去何从做一番探讨吧。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甲骨文中记载了孝道的萌芽

“孝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始萌芽了。孝的思想最初是源于一种平等的关系。人类的群居性使不同年纪的个体依据血缘生活在一起,成年个体作为对于父母养育自己的回报,在父母年老的时候,赡养父母。这种观点在殷商时代就有了“善事父母”、“从老省,从子”的观点。这种观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没有政治性,所以他从一开始是双向性的,强调的是”父慈子孝“。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孟子跟他母亲的关系很好

由于这种双向性的代际关系是符合上下代利益的,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上一代对于下一代有施加慈爱、抚养成人的义务,下一代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每代人的权益都得到了保证,所以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了周朝。

在儒家较早的典籍中,这样对等的思想还有保存的。《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臣,臣忠。”这种义的关系都是相互的,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关系都是强调的关系人之间对于对方的义务和责任。而并非像之后那种单向关系,例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虽然他也有在维护一种社会统治秩序,但是在这种秩序下,优势方依然要担负相应的责任,一旦优势方没有履行他的责任,那么“君视臣如草芥 臣视君如寇仇“则是顺理成章的。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尚书》

在《尚书·康诰》中提到:“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就是说:儿子不能继承父亲的事业,太伤父亲的心;作为父亲不愿养儿子,反而讨厌儿子,这些情况都要根据文王所做的法律,予以惩罚,不能宽贷。这里的孝已经有了一些政治性,因为此时的统治者对于社会职业的管理很严格,一个家庭的职业是相继承的,从事手工业的家庭的小孩不能去从事农业。事业的继承成为了“孝”的一个内容,脱离最初代际回报的初心,“孝”有了社会性。即便如此,《尚书》还是强调了父子之间的双向性的责任关系。并且以法律的形式来维护它。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董仲舒墓

由于“孝道”思想普遍为社会所认可,那么在汉及以后,这种思想就开始政治化了,为统治者所利用,产生了扭曲,虽然它依然保留了原始孝道思想的一线内容,但是越来越单向化。

儒家学者发现“移情”这种东西,于是他们开始宣扬:“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经·广扬名》)。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还能保持一点底线,即便是“移情”,还是强调责任的双向性、相互性,只是轻轻地将“父子关系“偷梁换柱成“君臣关系”。

孟子提出:“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但是孟子还是比较正直的,又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他还是强调责任义务的双向性的。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封建帝王扭曲了孝道

其实我们想想,父母是生养自己的,自己赡养回报父母可以。但是封建君主呢?他是统治者,是老百姓种庄稼养着他,由他作威作福,凭什么要当我们的爹?关键时刻还要让我们给他牺牲性命?就这一点来说,这个“移情”就不合理。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封建社会的地契

随着封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孝道文化离着最初的平等关系越来越远。在农业社会,还有一个重要的经济条件,来维系单向性的”孝道“,这就是土地。土地作为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且土地资源是有稀缺性的,一个社会可耕地数量的变化是有限的。这些重要的生产资料都掌握在父母手中,不但是地主阶级的父母一辈,就是佃农与地主的关系也是继承性的,这样下一代人没有父母的给与,就无法达成经济上的独立,就更谈不上社会关系的平等了。以前有父亲状告儿子忤逆的案件,父亲提到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他还吃着我的产业。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子承父业是旧社会常说的一句话

对于农业如此,商业和手工业中的父子关系也多如此,父亲一辈人掌握着技术、渠道和资源,可以保证自己在家庭中的家长地位。在诸多忤逆案中,子一代对父一代敢于反抗,往往是父一代人失去了对于经济条件的掌控。

统治者出于加强“忠君思想“的目的,开始对于”忠君“的移情源头”孝亲“赋予更多的权力,逐渐完善了父权至上的宗法制和家长制,以至于极端化为”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个宗族之中,长辈甚至可以决定一个晚辈的生死。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和谐的婆媳关系

最可笑的是女性的地位,完全背离了“孝”的最初理念。孝最初的理念是基于回报的。而女性结婚后,进入的家庭里面的长辈对于女性没有任何抚养的恩情。在传统的孝道中,儿媳妇却要担负奉养公婆、甚至养公婆的幼子和幼女的责任,要做到“长嫂如母”。并且用国家法律惩戒、宗法威慑、荣誉歌颂来强化这项义务,对于不愿意履行这项义务的女性,甚至由宗族的长辈可以直接对这位女性执行死刑。而这项义务的根据,是女性吃着婆家的产业,但是说到头上,是女性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失去了从事财富创造的机会造成的。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婆婆家外面的美丽池塘有可能是媳妇的葬身之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重要性对于家庭来说,开始下降。职业的规定性也没有以前没那么强了。这就给子女造就了更多的可以从家庭经济中独立出来的机会。当子女在经济上独立之后,父母对于子女的约束力就小多了。更多的女性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她们也在法律上摆脱了必须赡养公婆的义务,赡养公婆更多变成了一种社会良俗的呼唤。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在学校教育普及和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十年的差异都是天壤之别,父母一代的经验和只是传授的重要性大大下降,有些父母为了跟上新时代的发展,反而开始向儿女学习生活技能,这种变化更是大大削弱了家长的权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向更加平等化发展。

孝道本身也存在一些矛盾,新生代的父母希望自己用新理念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但是假如和自己父母的育儿观产生矛盾,他们也不愿意按照以前的孝道思想,听从自己的父母的意见。而是加持用更加科学和理性方法育儿,因为这样做是对整个家族有利的。前几年,经常有婆媳因为育儿而产生矛盾,随着时间的前进,大多数祖父母开始放弃自己对于隔代子孙的教育权,这个也是孝道思想衰落的一种表现:在科学面前,权威的力量必将削弱。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祖孙关系也渐渐减少

现在的中国,很多家庭的父母还是保有一定的权威的。因为一部分父母依然掌握着稀缺资源,子女如果想得到这些好处,那么他们跟父母之间的联系就不会被削弱。这种稀缺资源包括人脉资源、商业资源等等,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的。但是还有一种资源可能涉及了大部分家庭,这就是房产,说的诛心一点:很多子女在赡养父母问题上能持续下去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继承父母的房子。一旦父母的房产像鹤岗那样贬值,“孝道”会被进一步削弱。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房产的贬值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传统的“孝道”思想有些积极作用,也存在着愚民性、不平等性、保守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思想根源,“孝道”思想势必要发生变革的。但是我们真的要彻底抛弃这种思想吗?

我们回归到被封建统治者扭曲之前的“孝”。它强调了和谐的代际关系,并且这种和谐关系是建立在回报的基础之上的,而非是“无界限”义务,这是有合理性的,是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但是由于封建的”孝道“的思想在文化中的影响太强烈了,重新修改”孝道“的含义怕是不可行了,一提起”孝道“,大家就想起”二十四孝“中所提倡的”愚孝“,这是大家所反感的。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家人的相互关爱会代替孝道吗?

我们应该维护良好的代际关系,但是良好的代际关系的建立是需要两代人共同付出努力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关爱。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组成家庭,生育子女,无非就是想体验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我们仔细看看以前的封建社会的“孝道”中充满了那么多不平等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并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孝道”里面的关爱。是时候把这个本质的东西剔除出来,抛弃那个腐朽的外壳了。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老人的自由很重要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养老的理念应该转换

孝道的产生、演变、并最终会被“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所替代

老人干嘛要看小孩?

倡导“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首先认可家庭成员之间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父母对于孩子的养育,是为了孩子本身的充分的、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不是为了树立家长的权威,方便今后的管理。孩子对于父母老年生活有照应,不是那种言听计从、寸步不离式的愚孝。是辅助父母实现自己的生活梦想的自由,让他们有选择同伴的自由,即便是以后社会养老制度成熟之后,养老由养老机构来提供服务,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关系依然可以持续。相信在封建的“孝道”思想式微之后,“家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理念”会最终替代它,继续发挥社会关系调节的作用。

原创不易,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

孝道 / 关爱 / 愚孝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