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马耳他男孩

2019年9月23日  来源:人类起源的故事 作者:大卫·赖克 提供人:wojiao67......

2013年底,艾斯克·维勒斯列夫(EskeWillerslev)及其同事们公布了从一个小男孩的骸骨中提取的全基因组数据。这个男孩是在西伯利亚中南部的马耳他遗址发现的,距今约24 000年。8马耳他男孩的基因组与欧洲人、美洲原住民有极强的亲缘关系,而跟今天居住在此地的西伯利亚人却比较疏远——这和我们预计的古代欧亚北部人的特征几乎一模一样。现在,马耳他男孩基因组已经成为古代欧亚北部人的原型样本(prototypesample)。古生物学家管这个叫“模式标本”(type specimen),也就是在科学文献中定义一个新发现的群体时所使用的个体。

马耳他基因组在手,拼图游戏里的其他碎片也就可以就位了。现在,我们不再需要当代人群的数据来重建那些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了。相反,借助从这个“幽灵人群”中直接提取出来的基因组,我们就有可能像回顾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从中梳理出数万年前发生的人类迁徙和混血事件。过去我们只能从当代人类的数据中费力地辨认各种蛛丝马迹,而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揭开历史的谜团了。马耳他基因组为我们带来的这些可能性,是我所知道的能够展现古DNA能力的最好例子。

对马耳他基因组的分析清楚地表明,美洲原住民从古代欧亚北部人身上继承了约1/3的血统,而剩下的都是从东亚人那里来的。就是这次人类大融合解释了为什么欧洲人在遗传学上更接近美洲原住民,而不是东亚人。还记得我们那篇没有发表的手稿吗?在那篇论文里,我们声称美洲原住民发源自东亚相关人群和欧亚西部人相关人群的混血后代,这点没错,但它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古DNA领域里的进展太过迅速,所以这篇论文还未发表就已经过时了。维勒斯列夫及其同事们的发现远远超越了我们仅基于现代人群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他们不仅证实了美洲原住民源于一次人群的融合(我们无法排除另一种可能情况(35),所以没能做到这点),而且,他们还指出,这种融合其实只是一个更大的故事的一部分。

当今,在非洲以外的几个大的人群其实都是大规模人群融合后的结果,这种认知与大多数科学家的预期是冲突的。在基因组革命之前,我本人抱着和大多数其他科学家一样的观点,也就是树大分枝、人大分家,现在的人群之所以从遗传学上看起来集结成簇,是因为在很久以前人类就出现了人群的分离。但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簇簇的人群本身就是各种不同的早期人群相互融合的结果。我们从每一个人群上都可以检测出同样的模式:东亚人、南亚人、西非人、南非人等。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什么单一的主流人群,融合才是一直以来的主旋律。

人类起源 / 幽灵人群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