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人设崩塌的焦虑:明星“人设”, 究竟谁说了算?

2019年5月30日  来源:水伯 作者: 提供人:kexing27......

1、明星的人设化:明星成为零部件,不再有整体的人格

不同的人设,有不同的标签,这本身并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但这和今天明星普遍被人设化,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明星的人设化是说:明星和经济公司主动地经营自己的人设,以此为卖点,因此人设化是今天的娱乐业通行的行业规则和逻辑,那么,被人设化的明星和过去的明星有什么不同吗?两年前的戛纳电影节上,法国影坛常青树凯瑟琳·徳纳芙有一段“悼词”,她认为法国已经不再有真正的巨星:数码时代之后,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明星,他们非常出名,有上百万粉丝,但几乎什么都没做;德纳芙的这个看似偏激的说法当时引起争议,后来她又补充说明道:社交网络让人们不再为明星魂牵梦绕,明星的私生活没完没了暴露在社交媒体上,成为一个明星意味着魅力和神秘,今天很难再保持任何意义上的神秘了;

自媒体火爆的今天,明星人设究竟谁说了算?看科技大佬如何接招!

虽然德纳芙说的是法国,但其实她的说法显然已经溢出了法国,就像本雅明曾经论述过的,在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里,艺术品没有了那种闪耀着某时某地独一无二的光晕(aura),因为一切都是仿制,无所谓原作;明星的陨落,明星神秘性的弱化,背后其实是明星的意义和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换句话说,今天的明星和德纳芙那个年代的明星已经不是一回事;理查德·戴尔在《明星》一书里通过“明星形象”(star persona)这一概念来分析明星的生产与消费,当我们在说明星形象的时候,指的不仅仅是那个作为肉身存在的明星,还包括他的荧幕形象,包括我们对于他的评论,兼而有之,明星形象是一套话语;

1)当明星被人设化,意味着明星不再具有整体性,不再有整体的人格

他们只是作为一个角色,即所谓人设,就像零部件一样;人设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在娱乐工业的生产线上,已经有一整套现成的模具,而人设明星只需要按照经纪公司的打造,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填到那个模具里,也就是所谓的“卖人设”,当我们说一个明星是某个类型的人设的时候,便意味着这个明星不再具有明星形象意义上的整体性,他只是一个物件,一个碎片化的存在;

整体性的意思是说,他可以随时游离,不按常理出牌,这个形象是有弹性的;

你能想象张国荣是什么人设?王菲是什么人设吗?张国荣和王菲都是很难被某个单一的人设定义和驯服的,因为在那个年代明星更具有某种整体性。

2)今天的明星是一个缺乏深度的主体

这个缺乏深度不是一般说的这个人没有内涵的意思,而是说当我们把今天的人设明星视为一个文本,我们去看他的作品、私生活乃至他的言论等等,所有各方面综合起来看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文本的丰富性是不够的,是单一的,因为他由内到外都是按照一个既定的人设打造出来的,他遵循的是一个一劳永逸的逻辑,一好百好,一旦人设设定,就要永远演下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用美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詹明信的说法,把人设明星称为缺乏深度的主体,或把人设明星的明星形象称为缺乏深度的文本;然而,有趣的是,在人设时代,我们却依然用很多“前人设”时代的批评语言去评判明星,譬如,我们说到范冰冰,经常说她火得发紫,但是没有代表作,但我们的批评语言可能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代表作分明是前人设时代的标准,因为对于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明星形象而言,必须要有代表作的支撑,明星形象才能成立,而在人设时代,人设是第一位的,作品是次要的;

3)明星成为零部件,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这本身也是晚期现代的文化逻辑

按照台湾学者何春蕤的说法,可以用“模组化”(module)这个概念来理解,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日益细致化的技术分工已经促使生产过程极度分割,工业设计得以用高度精密的模具来达成零件的标准化和精确性,也使得产品结构合理化,更易于自动化生产与组合,零件的互换性因此达到极致,有利于当代消费型产品频繁的更新换代、创新升级,以进一步刺激市场消费;娱乐工业也是如此:

今天明星的打造也是按照模组化的逻辑,打造出不同的类型,每一个人都自立山头,但每一个人又可以被同类的人设明星所取代,因为他不再具有完整性,而只是零件;

如果那天某个明星的人设崩塌,会有其他明星去填补这个人设,这和娱乐圈一般意义上的新陈代谢也不是一回事;王菲或许在唱片销量可以被后来者张惠妹等人取代,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自然事件,因为作为整体性的王菲有不可替换性,无可复制。而鹿晗哪天被另一个小鲜肉取代,则是一个程序事件,因为他只是无数雷同的零件中的一个。

2、进击的粉丝:明星人设的隐形操控者

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设和人设崩塌,如果仅从明星的角度来看,不能窥其全貌,还需要考虑另一重重要因素即粉丝,我们可以看一下三组关于粉丝的剪影,分别对应三个时代:

第一组:1926年全世界的情人鲁道夫·瓦伦蒂诺在纽约病逝;瓦伦蒂诺的不少影迷自杀了,他们不相信没有瓦伦蒂诺的股市还能继续开盘,他们无力改变没有瓦伦蒂诺的演艺圈的格局,只好以自己的肉身献祭。

第二组:在90年代最火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有一集讲的是少女圆圆疯狂迷恋张国荣,满屋子贴着他的肖像画,把偶像照片贴在笔记本里夜夜睡前温习;最后,张国荣阴差阳错没有来成,来的是他的经纪人,小姑娘的追星癔症就此被治愈;

第三组:2016年,李易峰粉丝团控诉其经纪人失职,不少媒体用了“逼宫”这么惊悚的词;从“逼宫”这个词我们就可以看到,粉丝和明星其实也类似于皇帝和大臣间的“猫捉老鼠”,权力互相制衡;

这三组粉丝剪影里,粉丝的狂热是相同的,但不同之处在于,在前两个时代,粉丝充其量只是娱乐工业的局外人,换句话说,尽管粉丝的好恶会影响到一个明星的知名度,但更多时候,粉丝都是一种事后干预,他们处于这个行业链条的末端,对于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他们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粉丝往往被认为是被娱乐工业、明星、媒体的话语操控的;但第三阶段的今天,粉丝通过自产新闻,可以主导明星的走向,超级话题、微博互动、帮明星打榜等等,可以说,粉丝推动了明星的走红,Tfboys就是最好的例子;也就是说,明星和粉丝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从象征层面的仰望与被仰望的关系转变,而且变成了一种协商式的关系;如果明星不符合自己的期待,粉丝可以主动粉转路人,乃至粉转黑;

自媒体火爆的今天,明星人设究竟谁说了算?看科技大佬如何接招!

在理查德·戴尔和埃德加·莫兰关于明星研究的奠基之作中,他们都承认明星是一种商品,但不同于一般商品,明星这种商品的消费,带有某种赠与被赠的色彩,或者有某种礼物的逻辑;而今天的年轻粉丝,在通过明星来打造自己的身份认同时,更接近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他们会货比三家,很少再有以前那样从一而终的粉丝;一旦明星的人设崩塌,他们会立即粉转黑;如同有篇文章的标题所讲:“薛之谦:昨天说爱你的人,今天推你下深渊”,粉转黑,这是今天粉丝的行为逻辑;我们每每被所谓“脑残粉”们的一厢情愿所不解,但其实粉丝的倒戈和无情也同样让人咋舌,换句话说,明星人设化的时代,明星不是以前的明星,粉丝也不是以前的粉丝了;

而明星的人设化,可以被看成经纪公司和粉丝合谋的产物

正如前面说过的,明星是零部件,而作为消费者,粉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随意搭配,以此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粉丝对于明星的这种人设化消费,用何春蕤的“模组化”来进行理解,不同的消费者主体以自己的方式打造明星模组,从而打造出自己;今天明星的人设可以一夕之间就崩塌,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粉丝更主动了,他们自己打造出来的模组,可以轻易就推翻,的确,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自媒体 / 明星 / 人设 / 零部件 / 主体人格 / 粉丝 / 操控者 /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