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八章:战斗是否须经双方同意

2019年5月23日  来源:战争论 作者:克劳塞维茨 提供人:chengpan27......

“不经双方同意,战斗是不会发生的”,搏斗就是完全建立在这个思想上的。一些历史著作家,正是根据这一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妙论,得出了许多模糊的和错误的观念。这些著作家在论述中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提法:一个统帅向另一个统帅挑了战,而后者却未应战。

但是,战斗是一种起了极大变化的搏斗,构成战斗的基础的不仅有双方对斗争的欲望(即双方同意战斗),而且还有同战斗联系在一起的目的。这些目的永远从属于更大的整体,即使把整个战争看做是一个斗争时,它的政治目的和条件也是从属于更大的整体的。因此,要求战胜对方的这一欲望本身处于完全从属的地位,它不能独立存在,它只是更高的意志赖以活动的神经。

“白白地向敌人挑战”这句话,在古代民族中间,以及在常备军出现的初期,比起现代来还有一些意义。古代各民族是在没有任何障碍的开阔的战场上进行战斗的,这是一切部署的根据,因此当时的全部军事艺术都表现在军队的部署和编组上,也就是表现在战斗队形上。那时,军队通常都驻扎在营寨里,因此营寨中的阵地被看做是难以侵犯的,只有当敌人离开营寨,像进入比武场一样,来到开阔的地方,才可能进行会战。

如果有人说,汉尼拔白白地向法比乌斯挑了战,那么,对法比乌斯来说,这句话无非是表明这一会战不在他的计划之内,这句话本身不能证明汉尼拔在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占有优势;但是对汉尼拔来说,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它表明汉尼拔是真正希望进行会战的。

常备军出现初期进行的大规模战斗和会战的情况与古代战争相似。一支庞大的军队必须编成战斗队形才能投入战斗,才能在战斗中指挥它。这样的军队是一个庞大的、笨拙的整体,总是要在平原地上才能作战,在复杂隐蔽的地带、或者在山地里,就既不适于进攻也不适于防御了。因此,防御者从这里找到了一种避免会战的手段。这样的情况虽然逐渐减少,但却一直保持到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到了七年战争时期,才开始在难以通行的地形上进攻,而且逐渐普遍起来。到了现代,对那些想利用地形的人来说,地形虽然还可以增强其力量,但已经不再像魔法那样可以束缚战争的自然力量了。

30年来,战争发展得更不受地形束缚了,对于真正想通过战斗决定胜负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他找到敌人和进攻敌人。如果他不这样做,就不能认为他是想进行战斗的。因此,向敌人挑战而敌人没有应战这种说法,在今天无非是表明他认为战斗的时机不十分有利。这就等于承认这种说法不恰当,证明他只不过是想借此掩饰一下而已。

当然,即使在今天,虽然防御者已经不可能拒绝战斗了,但是,他只要放弃阵地从而放弃防守阵地的任务,仍然可以避免战斗。这样,进攻者取得的成果就是半个胜利,只能承认他暂时占了优势。

因此,现在再也不能用向对方挑战但对方没有应战这种口头上的胜利来掩饰进攻者本应前进但却停滞不前的状态了。只要防御者没有退却,就说明他希望会战,在他没有受到攻击时,也可以说他是在挑战。

从另一方面看,在现代,凡是希望和能够逃避战斗的人,是不会被迫进行战斗的。然而进攻者往往不满足于从敌人逃避中得到的利益,而迫切要求获得一次真正的胜利,因此他有时就会通过特别巧妙的办法去寻找和运用为数不多的、但是可能的手段,迫使这样的敌人也进行战斗。

要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手段有两种:第一种是包围,使敌人不能退却,或者退却十分困难,因而宁愿接受战斗;第二种是奇袭。第二种手段在以前各种运动都不方便的时代是适用的,但是现在已经很不起作用了。现代的军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甚至在敌人的眼前也敢于退却,只有极其不利的地形,才会给退却造成很大的困难。

在这里,内雷斯海姆会战【8】可以看做是一个例子。这次会战是卡尔大公于1796年8月11日在劳埃阿布山对莫罗发起的,他的目的只是使自己更容易退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承认,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位著名的统帅和著作家当时的想法。

在罗斯巴赫会战中,如果联军的统帅确实没有进攻腓特烈大帝的意图,那么这次会战就是另一个例子。关于索尔会战,腓特烈大帝自己说过,他所以接受会战,是因为他感到在敌人面前退却是危险的。同时,腓特烈大帝也还举出了接受这次会战的其他理由。

总的说来,除了真正的夜袭以外,上述情形总是少见的。而用包围的方法迫使敌人接受战斗,主要只能是针对单独的军队,例如在马克森会战中对芬克军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战争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