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十八章:紧张与平静(战争的力学定律)

2019年5月23日  来源:战争论 作者:克劳塞维茨 提供人:chengpan27......

我们在本篇第十六章中已经谈过,在大多数战局中,间歇和平静的时间比行动的时间要长得多。尽管我们在第十章中又谈到现代战争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真正的军事行动总是被或长或短的间歇所中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两种状态的实质作进一步的探讨。

如果军事行动中发生了间歇,双方都不抱积极的目的,那么就会出现平静,因而也就出现均势。当然,这里指的是最广义的均势,不仅指军队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均势,而且还包括一切关系和利害在内的均势。但是,只要双方中有一方有了新的积极目的,并且为此进行了活动(即使只是一些准备活动),而对方一旦对此采取对策,那么双方之间就会出现紧张。这种紧张状态将持续到决战结束时为止。

在双方决战结束以后,接着就会出现向这一方向或那一方向的运动。如果这个运动遇到必须克服的困难(如内部阻力)或新出现的对抗力量的作用而衰竭下来,那么,不是再度出现平静,就是产生新的紧张决战,然后又会出现一个新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方向相反的运动。

在平静和均势的状态下,也可能有某些活动,但这些活动只是由偶然的原因引起的,而不是由能导致重大变化的目的引起的。这些活动中也可能包括重要的战斗,甚至是主力会战,但是它们的性质毕竟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往往产生不同的效果。

当出现紧张时,决战总是具有更大的效果,这一方面是因为在这时人们的意志能发挥更大的力量,环境会产生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大规模的行动已经有了各方面的准备。这样的决战犹如密封良好的地雷的爆炸效果,而同样规模的事件如果在平静状态中发生,却仿佛是散放着的火药在燃烧。

此外,紧张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从最紧张的状态到最不紧张的状态之间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最弱的紧张状态同平静状态之间就只有很小的区别了。

上述考察中对我们最有益的就是由此得出的结论:同样的措施在紧张状态中比在均势状态中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和更好的效果,而在最紧张的状态中,其重要性也就上升为最大。

例如,瓦尔密炮击【24】比霍赫基尔希会战【25】更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敌人无法防御而放弃的地区上驻防,同在敌人为了等待更有利的决战时机而退出的地区上驻防,应该采取完全不同的方式。抗击敌人的战略进攻时,一个不合适的阵地,或者一次错误的行军,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在均势状态中,这些缺点只有在特别突出的时候才会促使敌人行动。

以往大多数战争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均势中度过的,或者,至少是在程度较轻、间歇较长和作用较小的紧张中度过的。在这种状态下发生的事件很少会产生很大的结果,它们有时只是为了庆祝女皇的诞辰(霍赫基尔希会战),有时只是为了争取军人的荣誉(库涅斯多夫会战【26】),有时只是为了满足统帅的虚荣心(弗赖贝克会战【27】)。

我们认为统帅必须清楚地辨别这两种状态,并且能针对这两种状态合理地行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但1806年战局的经验却告诉我们,人们往往离这个要求还很远。在当时那种一切都集中于主力决战的高度紧张状态中,统帅本来应该把全部力量都用在这个事关重大的主力决战上,然而,却只是建议性地提出了一些措施,即使有一些措施确已付诸行动(例如对弗兰肯地区进行侦察【28】),也不过是一些只能在均势状态中引起微弱振动的活动而已。人们只注意了这些引起混乱和占用精力的措施和意见,却把惟一能够挽救大局的必要措施遗忘了。

这种理论上的区分对于进一步阐述我们的理论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关于进攻和防御的关系以及实施进攻和防御所要谈的一切都同危机状态(各种力量在紧张和运动时所处的状态)有关,危机是真正的战争,均势状态只不过是危机的反射而已。在均势状态中进行的一切活动,我们只能看做是派生的东西。

注 释

【1】 1760年战局是七年战争中第五年进行的战局,它主要包括里格尼茨会战和托尔高会战。1760年5月,腓特烈二世率主力于萨克森与奥地利道恩元帅对峙。7月,西里西亚告急,腓特烈二世企图去西里西亚救援,因遭道恩的阻截,遂返回萨克森围攻德累斯顿,未克。8月,西里西亚再次告急,腓特烈二世又去西里西亚,被奥军包围于里格尼茨,发生里格尼茨会战,腓特烈二世突围成功,获得胜利。10月,奥俄军队进攻柏林,腓特烈二世从西里西亚回救柏林,中途获悉联军已退出柏林,便进军萨克森,11月于托尔高进行会战,击败奥军。在这一年里,腓特烈二世以自己有限的兵力,频频进行机动和行军,与优势敌人周旋,保持了势均力敌的状态。因此,有人把1760年战局称为行军机动战局。

【2】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先后征服波斯、腓尼基、埃及、印度等地,建立了古代最大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在18世纪初为了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和扩张领土,实行穷兵黩武政策,曾多次击败俄国、波兰、萨克森、丹麦等国。1718年进攻挪威时,头部中弹身亡。

【3】 指1760年战局中腓特烈二世为了救援西里西亚而进行的两次行军。第一次在7月初,当时奥地利的道恩率部抢先进入西里西亚准备阻击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于是突然回头袭击奥地利的拉西并围攻德累斯顿。第二次在8月,道恩接受上次教训,在腓特烈二世军队的右前方,几乎是平行行军,并派拉西在普军后面跟踪。腓特烈二世的这两次行军都是在随时可能与敌人遭遇的极困难情况下进行的。

【4】 1760年腓特烈二世从萨克森第二次向西里西亚行军时,被奥军阻于里格尼茨。腓特烈二世频频变换阵地,避免会战。8月15日,奥军准备对普军阵地进行包围攻击,劳东部围攻普军左翼,不期腓特烈二世于14日夜间向东转移了阵地,所以劳东恰好与普军主力相遇,被腓特烈二世击败。普军突围成功,赢得了会战。

【5】 万第是法国西部的一个郡,1793年,该地农民在反动教会和保皇分子的唆使下进行了反革命暴动,暴动继续了三年,直至1795年才基本上被镇压下去。

瑞士人,指中世纪瑞士的自由农民和山区牧民组织起来的步兵,他们勇敢并善于利用地形,曾多次战胜勃艮第和奥地利的贵族骑士。

美国人,指美国独立战争时的美国士兵,虽然未受正规训练,但善于使用散兵队形作战,打败了英国殖民主义者。

西班牙人,指拿破仑占领下的西班牙人民,曾展开大规模的游击战争,给法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17、18世纪奥地利统帅欧根和英国统帅马尔波罗公爵所指挥的军队,虽然都是一些杂乱的队伍,但能够经常获得胜利。

【6】 1756年,奥地利和俄国集结军队,建造仓库,征集马匹,准备于1757年春联合进攻普鲁士。腓特烈二世估计战争不可避免,乘奥地利和俄国尚未准备就绪,于8月29日突然先向萨克森进攻。

【7】 马拉松之战是古希腊对波斯战争(前500—前449)中的一次战役。公元前490年,古希腊统帅米太雅德率步兵1.1万人于马拉松平原(在雅典东北)大败拥有10万步兵、1万骑兵(另有资料说为20万步兵、1万骑兵)的波斯入侵者。

【8】 1757年8月,腓特烈二世率部分军队向西迎击联军。10月,奥军进入柏林,腓特烈二世回师救援。当奥军退出柏林后,腓特烈二世又回到莱比锡迎击联军。11月5日于扎勒河岸的罗斯巴赫进行会战。会战中,联军企图迂回普军左翼,腓特烈二世及时调转了正面,并派骑兵袭击联军,结果联军大败。

同年12月,腓特烈二世利用罗斯巴赫会战胜利的余威,率部救援西里西亚。12月5日,在勒登向奥军进攻。会战中,腓特烈二世佯攻奥军右翼,实际上利用地形将主力转至奥军左翼,奥军被击溃。这是腓特烈二世用斜形战斗队形以少胜多的典型会战。

【9】 北方战争(1700—1721)的初期,1700年,俄国4万军队包围了瑞典占领下的小城纳尔瓦(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11月30日,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率领8000人迅速赶到,几乎全歼俄军。这次失败后彼得一世开始实行军队体制改革,这次改革同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密不可分,都是为了加速当时比西欧远远落后的俄国的发展。

【10】 1813年8月,施瓦岑贝格指挥的联军主力,趁拿破仑东击布吕歇尔之际,进逼德累斯顿。拿破仑于8月26日急速赶回德累斯顿向联军反击。27日法军用正面进攻结合两翼迂回的方法击败联军。

【11】 1757年春普鲁士军队突然侵入波希米亚。5月,腓特烈二世率主力包围布拉格,但久攻未克。6月中,道恩率奥军前来解围。腓特烈二世率一部军队迎击道恩,6月18日于科林发生会战,腓特烈二世战败,率兵退守萨克森。

【12】 1813年德累斯顿会战后,法军处于被包围的状态,虽然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法,但没有效果。10月,终被联军包围于莱比锡。10月16日开始莱比锡会战,10月19日晨,拿破仑向莱茵河撤退。

【13】 1793年第一次反法联盟对法作战时,普鲁士军队主要是在法国的孚日地区作战。普鲁士军官马森巴赫参加过这次战争,后来写了不少著作,如《1793年战局概观》《1792—1794年反法战争考察及1795年战局的可能结果》《莱茵河、那埃河、摩泽尔河战场情况说明及1793—1794年该区战事考察》《评1795年战局中奥军、法军的几次行动》等等。

【14】 在七年战争中,1761年7月,奥地利的劳东将军和俄国的布图尔林元帅企图在上西里西亚会师,然后共同与腓特烈二世决战。但腓特烈二世于7月22日进至尼斯附近的诺森,插在奥俄两军之间,致使奥俄两军不得不改变计划,到8月19日才在下西里西亚会师。

【15】 1760年6月奥地利军队击败在西里西亚的普鲁士军队并包围格拉茨要塞。7月,腓特烈二世为了救援西里西亚,从萨克森向西里西亚进军,受到道恩所率奥军的阻截,于是在包岑突然回头袭击拉西所率的奥军,拉西退入德累斯顿,腓特烈二世又袭击德累斯顿。两次袭击都没有得到好处。7月26日格拉茨要塞被奥军攻陷,腓特烈二世的处境反而更为恶化。

【16】 指1813年8—9月拿破仑两次从德累斯顿出发向东攻击布吕歇尔。第一次:8月中旬布吕歇尔率普军西进,于里格尼茨击败法国奈伊元帅。拿破仑于是在20日从德累斯顿出发攻击布吕歇尔,但施瓦岑贝格率联军主力北上,德累斯顿告急,拿破仑只好令麦克唐纳继续追击普军,自己星夜赶回德累斯顿主持防务。第二次:布吕歇尔于9月第二次进逼包岑,拿破仑再度向东出击。布吕歇尔主动后撤,拿破仑怕联军乘机再攻德累斯顿,只好退回德累斯顿。

【17】 1813年8月,拿破仑从德累斯顿东征布吕歇尔时,为了牵制波希米亚的施瓦岑贝格指挥的联军,曾派波尼亚托夫斯基将军从上劳西次的齐陶向波希米亚进行佯攻。但是,施瓦岑贝格已越过埃尔次山向德累斯顿进军,法军的佯攻没有起作用。

【18】 1674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率军参加神圣罗马帝国对法国的进攻,1675年退回弗兰肯,获悉瑞典军队侵入马尔克,便率军队迅速赶回马尔克,突然袭击瑞典军队,占领了哈费耳河上的重要渡口,将瑞典军队击败。瑞典人不甘失败,于1678年侵入东普鲁士,大选帝侯率军队到达维斯拉河,把瑞典军队一直追到距离里加不远的地方。

【19】 1800年5月中旬,拿破仑率领一支新组成的军队越过欧洲天险阿尔卑斯山,进军北意大利,突然出现在梅拉斯指挥的奥军的背后。6月14日于马伦哥发生会战,奥军失败。梅拉斯同拿破仑达成协议,奥军退至明乔河东岸。

【20】 德累斯顿会战后,联军向埃尔次山方向退却。法国凡达姆将军奉命追击联军,8月29日,将一支俄军追得几乎无路可逃。但8月30日凡达姆部却被俄、普、奥三支军队包围于库耳姆,凡达姆本人被俘,部队几乎全部被歼。

【21】 1806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国王将符腾堡欧根亲王指挥的萨克森部队(约2万人)作为预备队留在马克,并在东普鲁士、南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等地保留30多个步兵营和50多个骑兵连,这些兵力在耶拿会战和奥尔施塔特会战中都没有用上。

【22】 1792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联军在反对法国革命的战争中曾到达法国夏龙附近。以后,欧洲反法联盟的军队就节节败退,到1812年,拿破仑率领法军曾到达莫斯科。

【23】 1806年普法战争后,普鲁士的军队按条约不得超过4.2万人。1813年战争开始前普鲁士通过建立后备军的办法,将军队增加到25万人。

【24】 1792年7月,普奥联军在不伦瑞克统率下侵入法国,企图扼杀法国革命。9月20日,杜木里埃率法国革命军于瓦尔密与联军遥遥对峙,双方进行了炮战,以后联军便退至莱茵河东岸。这次炮战的胜利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鼓舞了法国革命军和人民,他们终于把侵略军赶出法国,挽救了革命。

【25】 1758年10月14日,道恩率领奥军于包岑附近的霍赫基尔希村击败腓特烈二世。克劳塞维茨说这次会战是为了纪念女皇的诞辰而进行的。但奥国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诞生于1717年5月13日,即位于1740年10月20日,如果说是为了纪念女皇登基而进行的,似乎更合理些。

【26】 1759年8月12日,腓特烈二世向库涅斯多夫的奥俄联军的坚固阵地进攻,经过激烈战斗夺得了联军的左翼阵地。据说由于他不顾部下的反对,令疲惫不堪的士兵向敌人右翼阵地进攻,因而损失惨重而大败。

【27】 1762年10月29日,普鲁士亨利亲王于弗赖贝克战胜奥军。据说这是亨利亲王敢于进行的第一个会战。

【28】 指耶拿会战,前普鲁士军队派缪夫林上尉在提林格山南弗兰肯地区进行的侦察活动。

战争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