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十二章:时间上的兵力集中

2019年5月23日  来源:战争论 作者:克劳塞维茨 提供人:chengpan27......

战争是方向相反的两个力量的碰撞,较强的一方不但可以抵消对方的力量,而且还可以迫使对方做反方向的运动。因此,在战争中根本不容许力量陆续(逐次)地发挥作用,必须集中全力。

但是,只有在战争确实像机械碰撞一样时,才会产生上述现象。如果战争是双方力量持续不断地相互抵消的过程,那么就应当让力量陆续发挥。在战术上就是这样,这主要是因为火器是一切战术的重要基础,但也还有其他原因。如果在火力战中以1000人对500人,那么双方伤亡的多寡同双方参战人数的多少都有关系。1000人发射的子弹比500人多一倍,而1000人被击中的可能性也比500人中弹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1000人的队形肯定比500人的队形更为密集)。假定1000人被击中的可能性比500人大一倍,那么双方的伤亡就会相同。例如用500人战斗的一方伤亡200人,那么用1000人战斗的一方也同样有200人伤亡。如果用500人战斗的一方后面还有500人保留在火力范围以外,那么,双方都还有800个可以战斗的人。但是,其中一方的800人中有500人是弹药充足、体力充沛的生力军,而另一方的800人却都是队形松散、弹药不足和体力受到削弱的士兵。不过,仅仅由于1000人比500人多一倍,被击中的可能性就大一倍,这样的假定当然是不正确的。因此,保留半数兵力的一方也可能在一开始就受到较大的损失,这是一种不利。在一般情况下,用1000人战斗的一方一开始就拥有把敌人逐出据点和迫使敌人退却的有利条件。但是,他以后作战时只有800名经过战斗而处于松散状态的士兵,而对方参战过的士兵的战斗力也不弱多少,而且还有500名生力军,这是对他不利的。在一般情况下,优势掌握在拥有生力军的一方。由此可见,在战斗中使用过大的兵力将会导致多么大的不利。使用优势兵力在最初可能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在以后却可能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

不过,只有当军队秩序混乱、队形松散和体力疲惫时,换句话说,当出现每次战斗中都会有的(胜利的一方也会有的)危机时,才有上述危险。当一方的军队处于削弱状态时,对方相当数量的生力军的到来就起决定性的作用。当胜利一方的松散状态已经消失,只剩下胜利带来的精神方面的优势时,对方再投入生力军也无法挽回败局了,而且,这支新的生力军也会被卷入失败的旋涡。一支被击败的军队,是不可能依靠强大的预备队在第二天转败为胜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战术和战略之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的根源。战术上的成果,即在战斗进行中和在战斗结束前取得的成果,绝大部分是在队形松散和体力疲惫的情况下取得的,而战略上的成果,即整体战斗的成果或最终的胜利(不论是大是小),却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取得的,它是在部分战斗的成果结合成一个独立的整体时才产生的,这时,危机已不存在,军队恢复了原来的状态,损失的只不过是实际被消灭了的那一部分。

从这种区别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战术上兵力可以逐次使用,而在战略上兵力却只能同时使用。

在战术上,如果开始阶段取得的成果不能解决一切,而必须考虑到下一阶段,那么,自然会得出以下结论:为了取得开始阶段的成果,只能使用必要的兵力,而把其余的兵力配置在火力战和白刃战的杀伤范围以外,以便用来对付敌方的生力军,或者用来战胜力量受到削弱的敌人。但在战略上却不是这样。一方面,在战略上一旦产生了成果,就无需担心敌人的反击,因为随着战略成果的出现,危机也就不存在了;另一方面,战略上所使用的兵力并不一定都会受到削弱。只有在战术上同敌人发生冲突的那部分兵力,即参加战斗的那部分兵力,才会被敌方削弱。也就是说,只要在战术上不无谓地滥用兵力,那么受到削弱的就只是不得不被削弱的那一部分,而决不是在战略上参加冲突的全部兵力。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某些参加战斗不多甚至根本没有参加战斗的部队,仅仅由于它们的存在就可以起决定性作用。这些部队在战斗结束后还保持着原来的状态,就像闲置的部队一样,可以用于新的目的。这种用来造成优势的部队对总的成果会有多么大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有了这样的部队,我方在战术上参加冲突的那部分兵力的损失将会大大减少。

因此,如果说,在战略上使用的兵力增多,损失不但不会增大,甚至往往会有所减少,从而我们的决战自然会更有保障,那么,自然可以得出结论:在战略上使用的兵力越多越好,因此,必须同时使用现有一切可以使用的兵力。

但是,我们还必须从另一方面来对这个原则进行彻底的论证。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谈的只是斗争本身,但是,斗争离不开人、时间和空间,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战争中的疲乏、劳累和物资缺乏,是一种特殊的消极因素,这种因素并不属于斗争本身,但同斗争有着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同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战术上,固然也有劳累和物资缺乏,而且可能非常严重,不过战术行动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对于它们的影响可以不必作太多的考虑。但在战略上,时间和空间的范围都比较大,这种影响往往不仅十分明显,而且经常起决定性作用。一支常胜的军队,没有败于战斗却败于疾病,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在战略上是否也可以像在战术上那样,应该用尽量少的兵力来争取开始阶段的成果,以便把生力军留在最后使用?为了对这种在许多场合好像很有道理的思想做出确切的评价,我们必须探讨它的各个具体概念。首先,我们决不能把纯粹的兵员增加同原有的生力军混淆起来。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战局临近结束时,不论是胜利的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都迫切希望增加兵员,甚至认为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里却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假如一开始就拥有足够强大的兵力,就没有必要增加兵员了。至于认为新参战的部队就其精神价值来说比作战已久的部队更值得重视,就像战术上的预备队比在战斗中受过很大损失的部队更值得重视一样,那是同所有的经验相矛盾的。失利的战局固然能使部队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受到某种程度的挫伤,但是胜利的战局也能使勇气和精神力量得到同样程度的增强,综合起来看,两者得失互相抵消,而战争锻炼则作为纯粹的收益被盈余下来。此外,在这里应该更多地以胜利的战局为着眼点,而不是以失利的战局为着眼点,因为,如果预料到失利的可能性较大,这意味着本来就兵力不足,不可能设想还把一部分兵力留待以后使用。

这个问题解决以后,还有一个问题:劳累和物资缺乏使军队受到的损失,是否像在战斗中一样,会随着兵力的增加而增加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

劳累大多是由危险引起的,而危险总是存在于军事行动的每一个瞬间。军队要想处处应付这种危险,保证确有把握地行动,就必须进行大量的活动,这些活动就是部队在战术上和战略上的勤务。兵力越弱,这种勤务就越繁重,兵力优势越大,这种勤务就越轻松,因此在战局中对抗比我们兵力小得多的敌人,比对抗兵力相等或大于我们的敌人,劳累要小得多。

物资缺乏主要指两个方面:部队给养品的缺乏和宿营条件(不管是舍营还是舒服的野营)的缺乏。集结在同一地点的部队越多,这两方面的物资当然也就越缺乏。但是,对于向外扩展、取得更大的空间、取得更多的给养和宿营条件来说,兵力优势是一种最好的手段。

1812年拿破仑进军俄国时,曾经史无前例地把军队大量集中在一条道路上,因而造成了同样是史无前例的物资缺乏,这不能不归咎于他的那条原则:在决定性的地点上集中的兵力越多越好。他如果要避免遭到物资缺乏的困难,只需横向以较宽的幅面前进就行了。在俄国不缺少空间,出现缺少空间的情况也是极少的。因此,从这里找不出任何根据可以证明同时使用优势很大的兵力就必然会较大地削弱军队。假如有人认为:虽然把本来可以留待必要时使用的多余的兵力都用上去能减轻整个军队的负担,但大风大雨和作战时不可避免的劳累不但不能够减轻负担,反而会使它减员。但是,这种减员的不利总是小于兵力优势在各方面所能取得的利益。

在部分战斗中,很容易确定哪些兵力对于取得某个较大的成果是必要的,哪些兵力是多余的,但在战略上要这样做就几乎不可能,因为战略上要获取的成果是不固定的,是没有明显的限度的。因此,在战术上可以看做是过剩的那部分兵力,在战略上却必须看做是可以用来伺机扩大战果的手段。利益的百分比是随战果的增大而增加的,因此,使用优势兵力很快就可以达到谨小慎微地使用兵力所无法达到的程度。

1812年,拿破仑依靠自己的巨大优势,成功地推进到莫斯科,而且占领了这个首都。如果他依靠这一优势完全粉碎了俄国的军队,那么,他也许可以在莫斯科缔结一个通过任何其他途径都很难得到的和约。这个例子只是用来说明上述观点,不是用做证明的,如果要证明它,就需要详尽地阐述,在这里不适合这样做。

以上论述只是针对逐次使用兵力的观点说的,而不是针对预备队这个概念本身说的。在这里要明确一点:在战术范围,单是实际使用军队的时间延长,就能使军队受到削弱,因而时间是削弱军队的一个因素,但在战略范围,虽然时间对军队也起损害作用,但是这种损害作用一部分由于兵力众多而被减小了,一部分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了补偿,因此,在战略上不能纯粹为了时间的缘故,就企图通过逐次使用兵力的方法使时间对自己有利。

我们要阐明的法则是:一切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该同时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就越好。但是,在战略范围也存在着一个有重点地和持续地发挥作用的问题,即逐步展开生力军的问题,特别是在生力军是争取最后胜利的主要手段时,更不能忽视这个问题。

战争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