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战争论——译序

2019年5月23日  来源:战争论 作者:克劳塞维茨 提供人:chengpan27......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始创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18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法国处于最腐朽最黑暗的封建专制时期,政治危机、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猛烈地冲击着封建制度的根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直指曾经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王权。1792年,终于完成了世界历史上最为震撼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胜利彻底埋葬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各国封建君主的极大恐慌。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加入了镇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行列,整个欧洲大地处于大革命大动荡之中。当时的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较为落后,新生的资产阶级渴望掌握政权,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同时,在反对拿破仑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强烈要求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以及能够指导军队取得战争胜利的军事科学。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1780年6月,克劳塞维茨生于普鲁士马格德堡附近布尔格镇的一个贵族家庭。12岁那年,普奥联军进攻法国,克劳塞维茨被送到波茨坦的一个步兵团充当士官生,他的一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根本转折,迈向了通往“兵圣”的第一步。1801年,克劳塞维茨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1803年毕业后,被推荐为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这使他有机会步入国家政治舞台的中心,直接接触到主宰国家命运的人们。在这里他亲身感受到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是由左右历史的人物导演并为既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这一思想成为他以后构筑军事科学大厦的重要理论奠基。1810年,克劳塞维茨受聘担任柏林军官学校的教官,同时为王太子讲授基础军事课,由此开始了他对军事理论的研究。克劳塞维茨在军队任职期间,曾先后参加过5次大的战事,获得了丰富的战争经验。

1818年,克劳塞维茨出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在任校长的12年时间里,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军事科学理论的研究,辛勤撰写其宏伟巨著,直到1830年春调到炮兵部门工作。当时,《战争论》已有了八篇框架,其中第一篇第一章是全书惟一已经完成的一章,前六篇已经加过工,第七篇各章的草稿已经写好,第八篇的许多章节已经草拟出来。新的工作使克劳塞维茨不得不中断著述,于是,他将3000多页的手稿捆扎封好,准备以后整理出版。不幸的是,这位伟大的军事天才因患霍乱于1831年11月16日逝世。克劳塞维茨死后,他的妻子玛丽倾注全部身心用于整理丈夫的遗作,分成十卷先后出版,其中前三卷就是为后人奉为“兵学圣经”的《战争论》。

一个半世纪以来,克劳塞维茨深邃的思想使他的生命得以升华,《战争论》以其博大的内容发出灿烂的光芒。在这一思想光芒的照耀下,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得以逐渐形成和发展。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为军事理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领域。在这部著作中,他不仅对自己的研究做了全面的概述,而且对军事实践做了理论总结,由此提出了在军事科学领域独执牛耳的战争理论。

克劳塞维茨撰写《战争论》之初,只是想用简短而严密的形式写下他对战略问题的最重要的认识,而不去考虑它们的体系和联系。但是到后来随着研究的继续,理论也就愈加系统化起来。贯穿全书的是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战争无非是政治以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第一篇是全书的核心,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战争中的阻力等关于战争理论的基本问题。以后的六篇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着重论证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问题,提出了攻势防御论、民众战争论、进攻顶点论、打击重心论、有限目标论等作战指导思想。最后第八篇又回到战争的基本问题上来,对全书进行了更为明确的概括和升华。

尽管克劳塞维茨力求全面而深刻地阐述有关战争的各方面理论,但是他始终不打算为读者建筑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他在本书自序中指出,所谓科学的东西不仅仅是指或者不主要是指体系和完整的理论大厦。表面上看,在本书的叙述中是根本找不到体系的,这里没有完整的理论大厦,只有建筑大厦的材料。当然,这些材料不是普通的材料,而是由纯金属铸成的小颗粒。在这位军事理论家熔铸的不可胜数的纯金属小颗粒中,最为闪亮最有价值的莫过于下面这些颗粒。

1.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顾名思义,《战争论》是研究军事战争理论的,但是克劳塞维茨在书中充分地论及了政治以及政治与军事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这一点通常为其他军事理论家所忽视。虽然政治与战争的关系并不是克劳塞维茨的发现,但这一问题在克劳塞维茨的著作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首先,在对战争起源的认识上,以往的军事理论把战争或者看做是由神支配的;或者产生于种族差别。克劳塞维茨第一个较为正确而全面地阐明了战争的起源,指出战争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政治是孕育战争的母体,因而战争是政治的产物。其次,关于政治对战争的决定作用,克劳塞维茨把政治比做指挥行为的头脑或操纵工具的手,认为政治不仅引起战争,而且支配战争,因而政治的性质决定战争的性质。再者,关于战争对政治的反作用,克劳塞维茨也意识到战争一旦产生,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政治所支配,如果政治违背战争性质的要求,则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乃至政治的失败,因而战争对于政治有一定的反作用。最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不是孤立的独自的现象,它是政治交往中的一部分,是由各国政府和人们的政治交往所引起的。同时,随着战争的开始,这些政治交往不是终止了,而是以另一种手段继续着。在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克劳塞维茨是如此明确而深刻地阐明战争与政治关系的第一人。因此,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中最具有学术价值、最受人重视的,就是他关于战争与政治关系的一系列著名论断。

克劳塞维茨在论及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时,由于受到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只是把政治理解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外关系,并不包括统治阶级的国内外政策,更没有把它看做是一定阶级的意志体现。这是克劳塞维茨本人以及他的战争理论不可避免的缺陷。

2.精神要素在战争中的作用。

克劳塞维茨把构成战略的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统计要素五种,并把精神要素作为战略的首要因素,认为精神要素有着超越物质要素的作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此,在消灭敌人军队时,不能仅仅消灭敌人的物质力量,更重要的是摧毁敌人的精神力量。这充分体现出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独到见解。

根据克劳塞维茨的阐述,精神要素包括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民族精神、政府智慧和作战区民心等,其中军队的武德是最重要的。武德对个人是指彻底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技术,对军队是指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作风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而高尚的武德是在战争的锻炼和军事演习中逐渐培养形成的。这一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3.积极防御的作战思想。

防御是军事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西方军事理论家对此有过颇多论述。克劳塞维茨的过人之处是首次明确提出了“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的概念,并鲜明地主张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积极防御是指目的消极但手段积极的防御,强调在防守中攻击敌人;消极防御是指目的和手段都消极的防御,主张单纯防守而不进行积极的还击。积极防御的思想包括:(1)防御是一种比进攻更为有效的作战形式,它如同盾牌一样主要目的在于抵御敌人的进攻,而不是消极地防守地盘。(2)防御应与进攻相结合,在防御中组织进攻。各种规模的防御都应配合相应的进攻,在防御战斗中可以用进攻的子弹迎击敌人。(3)防御的最大优越性就是能够迅速而猛烈地转入反攻。反攻是防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防御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防御取得的胜利必须通过进攻加以利用。

4.打击重心,把握顶点的进攻理论。

克劳塞维茨重视防御并不因此而忽略进攻的重要性,在他的进攻理论中,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其一,在进攻中打击敌人的重心。重心是指敌人力量的核心、要害、关键部位,不同情况下或不同的敌人往往有不同的重心。为了彻底打垮敌人,应该集中所有力量打击敌人整体所依赖的重心。打击敌人重心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尽可能地集中行动;二是迅速使用军队。其二,要把握进攻的顶点。克劳塞维茨从法国对俄国战争的失败教训中,提出了“进攻顶点”的观点。一方面,进攻要适可而止,因为占领区的扩大、交通线的延长、战斗伤亡和疾病减员的增多等,都会削弱进攻的力量,所以进攻者必须掌握时机,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另一方面,进攻要以保存防御能力为限。进攻者应在自己尚能组织有力的防御、而对手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时,立即转入防御,这是进攻的顶点。如果超越进攻的顶点,会招致敌人比自己力量更强大的反击;如果过早地停止进攻,则会减少应该取得的胜利。正确判断进攻顶点对防御者同样是重要的,因为只有对进攻者的行动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够利用对方的失误及时地组织反攻。

5.民众战争与群众武装的思想。

在传统的军事理论研究中,人们关注的重点是正规战,很少有人重视民众战争。克劳塞维茨却设专章讨论民众战争,详细地阐述群众武装的任务和特点,填补了传统军事理论中的空白。为什么民众战争的作用是如此巨大呢?克劳塞维茨的阐释使人们茅塞顿开。(1)民心和民意在国家力量和军事力量中是一个重要因素,民众战争是对战争过程的扩大和增强,采用民众战争可以大大增强自己的力量。(2)群众武装不是用来对抗敌军的主力,甚至也不能用来对付较大的部队,它的主要任务是从外部和边缘蚕食敌人的军队。(3)民众战争的特点是通过破坏道路和封锁隘路等手段,在暗中同敌人展开斗争。因此,民众战争的烈火一旦燃烧起来,就会起到大部队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6.确定作战的有限目标。

克劳塞维茨对于战争目标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强调了战争是受“武器解决问题”这一最高法则所支配,而且辩证地提出了有限目标,并具体论述了进攻作战和防御作战中不同的有限目标。首先他指出,由于战争在现实中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政治因素的制约,迫使交战双方难以投入全部力量进行战争,难以达到战争的绝对目标,所以战争只能实现有限目标。有限目标表现为夺取敌国的一部分国土,或者保卫本国的国土这样两种形式。其次,克劳塞维茨论证了进攻作战和防御作战中的有限目标。他认为,进攻作战与防御作战的有限目标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进攻作战的有限目标应该是力求占领敌国的一部分要害地区,以迫使对手谈判;防御作战的有限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打击以疲惫敌人,进而迫使其媾和,或者在抵抗的同时冷静等待机会。

如果说,任何一门科学的集大成者都有自己的哲学观和历史观,都是用自己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和解释历史,那么,克劳塞维茨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军事思想集大成者。他运用哲学的思想去研究军事和历史,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炉,这在军事科学研究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使军事理论的应用范围得到极大的拓展,而且还引发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与传统观点迥异的结论。

首先,《战争论》充满着辩证的思维方法。克劳塞维茨的研究方法深受德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在法国发生政治大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从康德到黑格尔完成了新的哲学体系的构建。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研究中所运用的思维方法,到处显露着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思想痕迹。从黑格尔那里,克劳塞维茨接受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但同时也学会了辩证法。正是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中所贯穿着的哲学辩证思想,正是他对军事艺术中“永恒不变”原则的否定,正是他从一切战争现象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中考察战争的真知灼见,使得他形成了一系列“可能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新思想。克劳塞维茨把战争看做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整体,是一个由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认为战争的部分决定于整体,渗透着整体的特点,并随着整体的变化而改变。他给《战争论》规定的任务就是要指出战争诸要素同构成它们的那些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探讨战争现象背后的实质。

其次,《战争论》是理论与历史结合的典范。从方法论上讲,军事理论与军事历史原本是统一的,但长久以来它们却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分支学科。克劳塞维茨不仅坚持了理论与历史的结合,而且使这种结合更加精密更加完善。克劳塞维茨指出,史例可以说明一切问题,在经验科学中,它们最有说服力,尤其在军事艺术中更是这样。在他看来,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老师,军事艺术中经验要比一切哲理有价值得多。战争之花只有接近经验的土壤,才能结出理论的果实。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克劳塞维茨先后研究了历史上13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例,批判地阅读了当时各种军事理论文献,写出了大量分析和评论战例的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战争经验。在他的十卷遗著中,后面七卷都是研究战史的。

最后,《战争论》是发展的科学。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中的许多重要观点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仍旧栩栩生辉,然而克劳塞维茨并不希望他的理论成为束缚人们新思想的金科玉律。他指出,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像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军事艺术中,数学上所谓的绝对值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他反复强调战争理论不应是对战争实践活动的规定,而只是一种考察。这种考察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探讨,它可以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如果对经验进行这样的考察,就能深入地了解它们。也就是说,理论应该成为通过本书学习战争问题的人的指南,为他们指明道路,使他们顺利前进,并且能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防止他们误入歧途。理论应该培养未来指挥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确地说,应该指导他们而不应该陪着他们上战场。这正像一位高明的教师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智力,而不是一辈子拉着他走一样。因此,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和从事战争的人们确定思考的基本线索,而不应该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不可能不带有一定的阶级偏见,夹杂着一些唯心片面的东西。例如,他虽然认识到了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但是在具体论证时却抹煞了政治的阶级性,抹煞了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单纯地把政治理解为超阶级的全社会共同利益的代表。同时他只是把民众战争作为一种手段,主张利用民众武装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而不是从民众利益出发,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战斗。再如,他虽然极力主张积极的防御,却远没有像无产阶级军事家那样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一问题,而仅仅是把它视为一种作战手段,等等。

然而,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过是掺夹在克劳塞维茨战争军事理论众多闪闪发光的纯金属小颗粒中的泥沙,克劳塞维茨毕竟是伟大的军事哲学家,他的哲学理论构成《战争论》的理论基石。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长久生命力的根源,不仅在于他的理论来自经验的总结,而且源于他的思维是从事物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理性认识。哲学与经验相统一,研究与观察相结合,是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的两个强大支柱,它们构成了《战争论》这部作品不朽的基础,以及在所有军事理论著作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克劳塞维茨逝世后不久,他的妻子玛丽在其弟弟的帮助下,很快整理出版了第一卷,此后各卷陆续付印。但是出版后的这一著作并没有马上引起人们的关注。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相继进行,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普鲁士开始寻找一种不是传统说教似的,而是能够帮助人们分析战争和战略规律及原则,并且指导他们实际运用这些规律和原则的理论。于是,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受到德国最高统帅部及当时的资产阶级军事权威们的相继推崇。人们无不为这样一位杰出的思想巨匠而骄傲,心悦诚服地顶礼膜拜,交口称赞克劳塞维茨是第一位伟大的战略学家,是现代战略学研究的鼻祖,他的不朽著作《战争论》是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圣经”。

《战争论》不仅影响了整个19世纪西方军事科学的发展,而且许多思想观点被运用于现代军事理论。例如,克劳塞维茨的绝对战争思想成为核战争的思想基础。克劳塞维茨提出了敌对双方无限制地使用全部力量这一绝对战争的观点,而现代西方军事家们则论证了核战争就是现实中的绝对战争,认为在核战争的条件下,交战双方都可能无限制地使用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来进行最后的决战。进而,西方国家主张在准备进行全面核战争时,要以大规模的核报复、核摧毁等核战略威慑对方,确保在核战争中彻底打垮对手。美国的军事理论家们还进一步发展了克劳塞维茨的绝对战争论和有限目标论,推出了“地区有限而暴力无限”的现代克劳塞维茨战略。此外,以反游击战为目的的低强度冲突战略,不能不是对克劳塞维茨民众战争理论进行反向思维的结果;空地一体战略理论与克劳塞维茨的“重心论”“会战论”是一脉相承的;和平演变战略更是对克劳塞维茨击破敌人政治上薄弱环节,震撼国家心脏这一观点的引申。

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论》作为人类思想的精华,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的高度重视。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领导欧洲革命斗争,系统地研究了军事问题,阅读了大量军事理论著作。尤其是对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理论产生了极大兴趣,充分肯定了《战争论》中的一些军事观点,批判性地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的前夕,认真地阅读了《战争论》,写下了1万余字的摘录和批注。在他与机会主义者作斗争时,多次引用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作为批判的武器,并对克劳塞维茨的许多重要观点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阐释。例如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对民众战争等重要观点赋予了阶级的属性。毛泽东等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同时对《战争论》也进行了认真的研读。毛泽东军事思想中论持久战的思想,人民战争的思想,以及对战争规律的认识,都充分体现了对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西方国家冷静地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积极推行新军事战略,探索现代战争的新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资产阶级军事理论,推动了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发展。尽管如此,《战争论》在新军事理论中仍然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它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合理的战争观、战略观及其作战思想,仍然具有启人心智的作用。

此中译本根据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防部出版社1957年德文版译出。参加翻译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的綦甲福(1-5篇、第6篇1-17章);阮慧山(第7篇、第8篇);周盟(第6篇18-30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参考了法、俄、英文译本以及国内现有的中文译本,并得到洛阳外国语学院英、法、日、俄等专业教授的指导。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战争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广泛涉猎政治、军事、哲学等极为丰富的内容,为准确地理解它的思想精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杨南芳、张志国、翟秀文、郭萍、陈兴超、杨玉修对译文从理论把握的角度进行了审校。

全书最后由杨南芳博士、张志国教授、翟秀文教授统纂定稿。

尽管译校者查阅和学习了大量战争史料、军事理论著作以及对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水平有限,译文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仍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馈教。

战争论 / 克劳塞维茨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