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社交网络渐近线

2019年3月23日  来源:见实科技 作者: 提供人:hangchuang33......

社交网络渐近线一:工作量证明

如何判断一个“地位即服务”业务何时会停止增长?根据梅特卡夫定律,如果网络的价值与其用户的平方成比例增长,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交网络的S曲线会突然陷入瓶颈?有哪些缺失的变量可以解释为什么网络在获取所有用户之前停止了增长?

原因有很多,让我们聚焦在社交资本理论。回到我们之前与加密货币的类比,根据定义,用户的工作量证明是一条渐近线,因为被选择的所需的技能并不是均匀分布的。

举一个时下最流行的例子,就是Tiktok,它的前身是Musical.ly。

你可能看过TikTok的视频,但你自己制作过吗?我的猜测是,你们中许多人没有,也永远不会(但如果你有,请发给我一个链接)。这没什么好批判的,因为我也没有。

可能是自尊心作祟,也可能是能力不足,无论是什么原因,TikTok的创作者总量最终都受到工作量证明要求的限制,尽管他们已经提供了非常友好而巧妙的创作工具。Twitter也是如此:擅长创作逗趣的140个或者280个字符的段子手总是有限的。每个网络最终真正的供给者数量都有一定的上限,且这个数量通常与这个网络的工作量证明直接相关。

当然,一个社交网络的价值和用户总数并不一定和创作者或者说供给端的人数直接相关。无论你是否相信社交网络的1/9/90规则,任何网络对于创作者以外的其他人同样有价值。事实上,对于几乎每个网络而言,潜水用户的数量都远远超过了活跃参与者的数量。生活本身也许并不是一项观赏运动,但很多社交媒体都是。

这不是说工作量证明是错误的。事实上,提出一个能够激发出这么多人创造力的约束条件正是“地位即服务”业务如何实现其与目标人群契合的核心。这样的约束和压力甚至能激发出更好的作品。

当然,天花板显而易见。如果你想评估一个网络的终极价值,工作量证明的形式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变量。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Musical.ly会停止增长并卖给字节跳动,为什么抖音在中国的用户会达到上限(即使现在还没有),上限是多少。那么你只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有能力产出内容并有兴趣加入这场社交竞技的人有多少?

社交网络渐近线2:社交资本的通胀和贬值

对投资者和员工来说,比渐近线更可怕的是崩盘。回想一下Myspace陨落的警示。当初,它以一个鲜为人知的希腊神话人物自恋神Myspakos来命名(编者注:我查了一下,它实际上是Narcissus)。 为什么一些社交网络,完全违背了梅特卡夫定律及其相关的网络效应理论,不仅停止增长,而是更糟糕的,走向收缩和消亡?

要了解“地位即服务”业务固有的脆弱性,我们需要了解社交身份或者说社交状态本身的波动性。

  • 社会资本利率上调

社交媒体往往陷入“赢者诅咒” (winner's curse)。如果一种社交网络足够成功,随着规模扩大,它必须采用算法筛选,才能为大多数用户保持高信噪比。这类似于美联储通过加息来管理通胀。

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减少了所有用户帖子的流量。Facebook有一项备受争议的决策,就是减少个人页面内容分发到信息流的比重。

许多机构(尤其是新闻媒体)已经越来越热衷于用Facebook的信息流来吸引眼球。这些机构设计出各种促销和赠品,吸引人们关注其Facebook主页。获得一定规模的粉丝之后,他们可以免费往用户的信息流推荐页面源源不断地发布内容。这对媒体来说极具吸引力,因为用户每天都会刷很多次Facebook。互联网打乱了一部分媒体公司的商业模式,令其疲于应付。如果说他们以前的发布模式就像在街头向路人发传单,那么现在,他们可以利用Facebook一天多次把新闻塞到世界各地用户的眼皮底下。关注度完全不成问题。

直到有一天,Facebook像灭霸一样打个响指,这个看似稳定的发布渠道随之灰飞烟灭。那些已经关注了你的粉丝不再确保能看到你的每个帖子。就像央行提高利率来对抗通胀一样,Facebook以此举措来吸取信息流中的流量。

非这样做不可吗?不一定,但可能性极大。因为对于社交网络和媒体公司来说,用户注意力都是最稀缺的资源。对于社交网络来说,积累和维护这种稀缺资源永远是第一位的,与之相比,与入驻的媒体或其他合作伙伴分享这种资源肯定是其次的。对Facebook来说,必须时刻警惕信息流对用户的吸引力是否下降,与此相比,保护媒体机构的流量就没那么重要了。

  • 社会资本贬值:稀缺性的不稳定性或格劳乔·马克斯(Groucho Marx)困境

网络效应是强大的,但不幸的是,社交网络具有独特风险:其效应一旦逆转也同样严重。

Marc Andreessen在Elad Gil所著《高增长手册》中指出:

我认为网络效应很棒,但有点被高估了。它的问题在于来得快去得也快,发挥效果时很不错,但是逆转时也很糟糕。您可以去问问MySpace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网络效应是如何消失的。很明显,网络效应可以让一家公司红极一时,但可能也只是一时。一旦效应消失,光环也就消失了。如果一家公司说自己的壁垒是网络效应,那么我会非常为之担心,你的网络效应能持续多久呢?

为什么社交网络效应会逆转呢?回到我衡量社交网络的另一根轴,工具性,这个维度是没有上限的。我们不会说某种产品或服务“过于有用”。也就是说,工具性不会过度。一种支付方式用的人越多,它就越有价值,比如Visa卡、万事达卡、支付宝。人们不会因为某种服务“过于有用”而不用它。

社交的网络效应则不同。如果你住在纽约,你可能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现,有的夜店火爆了几个月,结果突然就关门了。许多社交资本都是脆弱的。共识决定稀缺性,稀缺性决定地位的价值。而共识可能瞬息万变。回想一下著名社会学家格劳乔·马克思的妙语:“我不加入任何愿意接纳我成为会员的俱乐部。”

格劳乔?马克思效应不会立即生效。起初,阶层体系需要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加入,以便地位较高的人能够感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有多高。就好比一个只有最高分的排行榜是没有意义的。

不过,餐厅、夜店、社交网络都有人气的“转折点”,一旦越过这个转折点,这个地方就显得不酷了,就会失去人气。Malcolm Gladwell让“转折点”(tipping point)一词成为常用语,但他并没有具体说转折的方向。我们常把它当褒义词,翻译成“引爆点”,认为一旦越过它(即S曲线的底部),就会迅速增长人气。但在时尚领域这样的地位游戏中,人气曲线不是S曲线而是钟形曲线。在钟形曲线的顶部,会到达不那么好的转折点,一到巅峰,立即跌落。

在所谓地位游戏中,一般是极少的人占据了最高的地位。如果群体中的“酷孩子”决定走人,所有人都会跟着他们离开。实际上,地位最高、最受欢迎的人往往最先离开,这就是社交网络的蒸发冷却效应。此时,该产品或服务最好已经在工具性上做到了足够好,否则头部用户的离开会使其元气大伤。

时尚行业深谙此道。杂志编辑和时装设计师组成的“阴谋集团”会在每季发布新款,在旧款变得烂大街和使人乏味之前将其淘汰,而两者在功能上几乎没有变化。就像你买的当季款衬衫和你上一季买的没有任何功能区别。时尚业只是在一波波地创造稀缺性。

本季流行色可能是橙红色。为什么?因为比我更酷的人是这么说的。因为数字信息具有非竞争性和零边际成本,科技会不惜一切代价,首先考虑增长。在一个信息充裕的世界里,这是成立的。然而,科技仍然需要向时尚业学习如何积极管理稀缺性,这对于竞争性商品很重要。由于许多种社会地位都是相对的,因此有竞争性。一些作物轮作理论也适用于社交网络,但这还没有成为一种共识。

当一个特定群体进入某个社交网络时,也可能引起一连串地位贬值。这是因为社会地位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社交网络的构成,也取决于其规模。科技界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年轻人不再上Facebook,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注册了。由于Facebook信息流的发布效率非常快,它成为了监控年轻人的手段:妈妈和爸爸在看,未来的大学、雇主、约会对象说不定哪天会来挖坟,搜索你的个人资料。年轻人逐渐不再对Facebook感冒,而转投Snapchat作为他们新的通讯App,其阅后即焚的特色带来天然的安全性,不透明的用户体验也将一头雾水的长辈们拒之门外。

我之前写过Snapchat著名的“复活节彩蛋用户界面”,其不透明的界面可以说是防父母窥探的利器。但如果我们将社交网络的实用性理论与我的博文《自拍即第二语言》相结合来看,很明显,Snapchat对于喜欢文字交流的老年人来说仍然不是第一选择,因为Snapchat打开后直接进入相机界面。如果想发短信,还要多一步操作,滑到左侧窗格,进入短信界面。

我相信Facebook也曾经考虑过改版成打开后直接进入相机界面,而不是信息流。回想一下它以前模仿过多少奇怪的app吧。不过,幸好它没有改。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发图可能会被父母看到,这会让人望而却步。而对于不太喜欢视觉媒介的老人来说,这样的用户界面也并不理想。对Facebook而言,那将是灾难性的双输局面。

Patrick Collison发过一篇有趣论文的链接,文章有关物理世界中的网络效应陷阱。这些陷阱同样存在于虚拟世界,尤其是“地位即服务”的模式中。另一个例子是对用户社交关系的路径依赖。一批最早用某个新社交网络的用户只要大量发自己喜欢的内容,就可以定义这个网络的调性。在拥有快捷自定义首页的功能之前,Pinterest似乎主要面向女性,尽管它的基本工具集对男性也很有用。因为新用户的首页往往是由他的已经在这个平台上的朋友们喜欢的东西构成的。所以最早的一批用户(女性居多)成了大部分新用户主页内容的来源。我最早的Pinterest主页充斥着美妆、女装、家居方面的内容,因为碰巧那些内容正是我那些已经在使用Pinterest的朋友们喜欢的。

作为一位社交资本哲学家,格劳乔·马克思超越了他的时代。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他的名言后面再加两句:“我不加入任何接纳那些人为会员的俱乐部”,“我不加入任何那些人不想加入的俱乐部”。

社交网络 / 工作量 / 社交资本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