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诸侯王做大做强,拥兵自重

2019年5月10日  来源:文城观点 作者: 提供人:buju21......

第二种状况诸侯王做大做强,拥兵自重,占有重要封地,有经济来源,而且有统兵的经历和经验,特别是在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属下将领,这样的诸侯王,极有可能成为皇帝的巨大威胁。历史上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一个是抢夺皇权没有成功的例子,另一个是抢夺皇权成功的例子。

先说第一个例子,西汉建国之初,刘邦一方面封了有大功的异姓王,另一方面,他又分封刘氏子弟为王,镇守各处要地,作为巩固帝国的屏障,而到刘邦晚年,大部分异性王都被杀了,而其封地却让刘氏子弟管理,这导致诸侯王越做越大,诸侯王在封国内享受着政治、军事、经济上相对独立的权力,而其权力与之前的异姓王相比毫无逊色,到文帝、景帝时,诸侯王的权力已经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吴王刘濞,他在封国内掌兵权,为所欲为,甚至在封国内开矿造钱,煮盐获利,这是对中央政权的挑衅。刘濞是刘邦的亲侄子,勇武好战,在刘邦平定英布之乱时立下大功,受封为吴王,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吴国属于诸侯国中地域较大,实力也较强的。刘濞与汉景帝还有仇恨,在景帝还是太子之时,一次下棋时与刘濞的儿子发生冲突,失手打死刘濞的儿子,刘濞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后来的叛乱,可能也与此有关。

诸侯王在封国内的权力太大,已经表露出试图摆脱中央政府管辖的迹象,开始威胁到皇权,此时,御史大夫晁错上书《削藩策》,强调:“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先削去了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景帝下令削夺吴王刘濞的一些封地,吴王刘濞十分不满,便与楚、赵、胶西、胶东、川、济南等六国联合起来公开反叛,他们打着“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举兵西进。汉景帝听从原吴国丞相袁盎的建议,杀了晁错,试图让叛军退兵,但是,晁错被杀后,叛军并没有退兵,反而气势汹汹继续推进,汉景帝只好应战,他派太尉周亚夫率36万大军平叛,起初,叛军势力占优,但周亚夫是能征善战的老将,且其统领的是战斗力比较强的中央军,三个月后,周亚夫通过断敌粮道的方式把七国联合的叛军击败了,之后,汉景帝全面推行“削藩策”,剥夺诸侯王在封国内的特权,诸侯王从此没有兵权,且在政治上要听命于中央政府任命的国相。汉武帝时期,刘彻听从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诸侯国权力再度收到削减,再也无法威胁到中央了。诸侯王的做大做强对中央势必产生威胁,刘濞领头七国造反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幸好,当时景帝还掌控着中央的兵权,并有老将周亚夫等辅佐,才能顺利地平定叛乱。可见,对付诸侯王叛乱,由有威望有统兵经验的将军带兵平叛是非常关键的,有老将辅佐,是皇权稳固的关键。

中国古代皇权与兵权之间的博弈关系(下)

晁错上书《削藩策》

第二个例子,在明朝,建文帝就没有汉景帝那么幸运了。历史事件很相似,朱元璋和刘邦一样,为御虏防患,在位期间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建文元年(1399年),朱元璋的嫡孙朱允炆继皇帝位,当时,功臣宿将几乎已朱元璋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由诸王主事,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以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为所欲为,置国家律法于不顾,中央政府面临着极大危机,朱允炆的近臣齐泰、黄子澄建议削藩,削藩的计划是由弱到强,燕王势力大,暂时不动,于是,拿其弟周王下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被削夺,湘王自焚,其余皆被废为庶人。接着,朱允炆开始对燕王动手,他下旨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让谢贵控制北平,令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的防范。

对局已经展开,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燕使邓庸至都城,被齐泰下狱审讯,朱棣将举兵谋反的消息坐实,朱允炆下令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原为朱棣旧部,遂降朱棣,朱棣装疯,用计擒杀张昺、谢贵,令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攻夺北平九门,占据北平。有北平做根据地,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战事的第一阶段,朱棣军进展很顺利,因北方诸将多为朱棣旧部,朱棣军很快攻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朝廷将领宋忠等战死。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被朱棣军所袭,之后再战,朝廷军又败。

第二阶段是拉锯战。朱允炆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50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实力大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朱棣长子朱高炽尽力守城,李景隆无法攻破。燕王军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之职,以延缓燕军的进攻。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于白沟河再次战败,燕军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军久攻不下,只好撤离。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燕军大败,主将张玉战死。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复齐、黄官职。三月,燕军在滹沱河打败盛庸,在藁城打败吴杰等,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他们外出募师勤王。战事处于胶着状态,朱棣虽胜多败少,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在增加,双方相持不下。

第三阶段,朱棣军攻陷南京。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内臣自京师传消息向朱棣告密,称南京空虚,朱棣遂改变战略,于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亲率军队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派遣庆成郡主至燕军,乞割地求和,燕王不准。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带水师降燕,燕,燕军渡江攻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是死是活,成了悬案。朱棣玩了几次假拒绝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称不承认朱允炆之位,而是继明太祖朱元璋之位。之后,朱棣吸取强藩起兵夺取皇位的教训,着力撤藩。

中国古代皇权与兵权之间的博弈关系(下)

朱 棣

朱允炆败在三个方面,一是错用了没有大才、没有统兵经验的黄子澄为兵部尚书,也错用了齐泰为太常寺卿,听了他的馊主意;二是朝中无大将,李景隆等根本不是带兵的料,纸上谈兵,遇上能征善战的朱棣,必败无疑:三是朱允炆犹疑不决,行动迟缓,削了好一阵子的“小藩”,让朱棣有了充分时间准备,如此让雄才大略的朱棣有时间准备反叛,建文帝岂能不败?

皇权 / 兵权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