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基因对人类繁衍过程的控制

2019年3月31日  来源:scottcgi 作者: 提供人:lanlan88......

基因对人类繁衍过程的控制

如果基因在乎复制,那么就会在乎后代的数量,于是就有了男人播种的驱动力和能力;光有数量也不行还需要质量,于是就有了女人甄别选择男人的驱动力和能力;但这样还不够,还需要关注后代的成长,于是就有了女人更年期的设定,这样年长的女性就可以更好地辅助隔代的成长。

这里有两点,值得更进一步的展开说明:

首先,人类精子的价值远远低于卵子。

因为受精卵的初期营养供给完全都是来自卵子,精子仅仅只提供了后代一半的基因,并且卵子的体积也比精子要大的多(约100倍)。所以,低成本的精子可以每天产生千千万万,而卵子每个月只有一个。

这种不对称性——包括母体负责孕育后代,所带来的博弈,必然就要求卵子提供方,更加谨慎且善于甄别和选择,以及在两性关系中表现出慢热和不着急——这其实是稳中求胜的策略,以找出忠诚度高,且可以共同养育后代的精子提供方。

但精子提供方必然就会有极力扩散基因(试图让更多的精子遇见更多的卵子),和逃避养育后代(节省时间和精力去扩散精子)的倾向,因为这有利于基因的复制。

可见这种两性博弈,最终会达到某种平衡,即是男人不忠诚就得不到遗传(不被女人选择),但是完全忠诚又比不过,表面忠诚却会扩散基因的后代数量多。所以,男人表面上一定是忠诚的,但试图去扩散基因的倾向也一定会存在。

在动物界,到底雌性个体有没有办法,减轻由于其配偶首先对她进行剥削,而造成损失的程度呢?

答案是有,她手中握有一张王牌——她可以拒绝交配,她是被追求的对象,她是卖方。这是因为她的嫁妆是一个既大又富营养的卵子。凡是能成功地与之交配的雄性个体,就可为其后代获得一份丰富的食物储藏。雌性个体在交配之前,能够据以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但她一旦进行交配,她就失去了手中的王牌。

其次,年长女性生育,然后照顾自己的后代,并比不上辅助照顾隔代的价值。

因为子女的后代更健康(基因突变率小)、更容易得到悉心和充沛精力的照料、以及更长的父母守护时间。那么显然,子女后代的基因更容易复制遗传下去——而不是自己的后代。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基因并不能思考和计算,它们利用穷举试错,在时间历程中复制遗传,然后统计概率最高的胜出,最后生物学家利用数学验证了胜出的策略。

基因对孕育过程的控制

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精子、胚胎和母体也是处在博弈之中的。

母体每个月的月经,就是为了尽可能的排出质量不行的精子或是懦弱的胚胎,而只有最强的精子才能获得卵子,最强的胚胎才能在母体中生存下来,这是一种适者生存的筛选。并且,在整个孕育周期中,出现问题的胚胎都会随时被强制排出体外——也就是流产中断妊娠。

而生存下来的最强胚胎,就会开始利用胎盘和脐带,来榨取母体的资源,并通过释放各种激素,以让母体为自己营造一个合适的生长发育环境。比如,母体食欲和口味的改变,就是在为胚胎构造一个丰富且必要的营养供给,而呕吐则是为了趋吉避凶地排出,可能对胚胎不利的毒素。

甚至,胚胎还会不断的利用激素,影响母体的感受和思维——也就是塑造母体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从而最终形成了一部分的母爱。这也就是为什么,经过孕育期,母体对胎儿都会有不可名状无法割舍的情感——这是来自胎儿基因的一部分控制。

那么,从整个孕育过程来看,胚胎不仅会消耗掉母体巨大的营养资源,还会严重干扰和破坏母体的激素平衡,或说是建立胚胎所需的新平衡。

由此可见,母体对胚胎来说就是宿主,而胚胎与母体就是寄生关系。

而胚胎和母体不仅可以血型不同,通常也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人体排斥外来异物的功能,比如免疫排斥器官移植)。这其实是因为胚胎的基因能够产生——双重免疫抑制,也就是一方面抑制母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自己,另一方面抑制自己的免疫系统攻击母体,从而来维系着寄生关系中脆弱的平衡与博弈。

那么,这其中的统一性,就在于母体的基因和胚胎的基因,是复制遗传的关系,这两代基因的合作最终才保障了人类有性繁衍——这种有利于后代,不利于前代(亲代)的遗传方式。

至于,父爱和另一部分母爱的来源,自然就是环境压力筛选和塑造的结果。因为,凡是拥有不关爱后代基因的个体,都会有极大的概率令其后代在繁衍之前就灭亡了,那么在自然选择的进化中,这种“不关爱后代”的基因就会因此而慢慢消失——被剔除人类的基因库。

另外,按照这个筛选原理,在进化过程中,婴儿的哭声对于母亲,就会拥有一种强有力的驱动力,但对父亲的影响就相对较小。

其原因,就是因为母亲负责哺乳,婴儿的哭声在半夜驱动母亲起来,远比驱动父亲起来,更具有生存意义。而猫咪的叫声类似婴儿的哭声,就是猫咪在进化过程中,利用了人类基因中存在这个驱动力。

基因遗传如何解读同性现象

对于同性恋,按照道理来说,没有后代这个基因表现就不会得到遗传,最终就不会有同性恋。而没有后代,同时也违反了基因通过复制来遗传的目的,那为什么还会进化出同性恋的个体呢?

生物遗传学家也对此问题很有兴趣,他们给出了三个方面的解读:

第一,同性恋的确是基因控制的有遗传性,这个基因实际上是被需要的,才会一直遗传下去。事实上,同性恋并不是单一基因决定的,而是很多基因共同的作用结果。这些合作的基因,其最初的出现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异性,怎么说?

比如,男性娘化的长相,和温和的性格,包括善于倾听等等,在女性选择市场是被需要的,其代表着——更会照顾家庭和后代,更好的脾气和更好相处。那么,控制这些的基因,就是需要被遗传下去的,但这些基因过度(超过了“剂量”)之后,就会演变出男同的可能。同样女同,也是由于吸引异性的某些基因过度增强的后果。

第二,在基因的进化中,对此种情况作出了补偿行为。经过统计调查发现,同性恋的母系长辈的后代数量要更高。比如,同性恋的姨妈,比异性恋的姨妈要有更多的后代,以此来补偿同性恋没有后代造成的基因损失。

第三,在异性恋和同性恋之间,还有双性恋,而双性恋是比同性恋数量是要多的多的。那么,双性恋往往是有后代的,并且双性恋往往是在年轻的时候倾向于同性,而在年长之后又会倾向于异性。

最后,事实上,从古至今,包括在各种动物之中都有同性恋,这可能是进化路径上不可避免的一个副产物。只不过,过去的社会风气和习俗是在抑制同性恋(令其地下化、隐藏化),而现在社会更加的开放、包容和自由。

但这些都是来自基因的控制,和环境压力的筛选,作为生存机器的人类并没有什么选择权。

基因进化 / 衰老 / 永生 / 基因复制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