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从心理学和进化角度揭秘:妒忌与嫉妒、羡慕与崇拜的本质

2019年3月4日  来源:scottcgi 作者: 提供人:lanlan88......
从心理学和进化角度揭秘:妒忌与嫉妒、羡慕与崇拜的本质

妒忌和嫉妒这种情绪,对人的影响可大可小,但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就用户体验(对人们的困扰和冲击)来说是非常不好的,并且相信几乎没人可以完全躲避开这些不良情绪的控制。

本文,将会从心理学生物进化角度,详细解读妒忌与嫉妒以及羡慕与崇拜,这些心理产生背后的根本原因,并给出如何应对和调整的方法与视角。

或许在了解了,妒忌与嫉妒、羡慕与崇拜的本质之后,我们就能够对自己的心境与情绪,有更大的控制权,和获得更多的“心灵自由”。

妒忌与嫉妒的区别

嫉妒,是程度较小的情绪,通常是因为内心的优越感(或自我认同感)被降低(或被破坏),一般是在拥有的东西(包括物质或精神),被疏远和被夺取的时候发生。嫉妒情绪,主要是针对降低(或破坏)自己优越感(或自我认同感)的人。

妒忌,是程度较大的情绪,通常是因为内心梦寐以求的东西(包括物质或精神),目前(或未来)无法获得,但别人却已经拥有了的时候发生。妒忌情绪,主要是针对那些对自己来说,已经梦想成真,但自己并不认可的人。

可见,嫉妒是一种针对“失去”的感受,而妒忌是一种针对“不得”的感受。但两者都是由“比较”行为所触发的,没有比较就无法衡量失去与不得,也就不会出现嫉妒和妒忌的感受。

而在比较中,不得与失去的体验,之所以是负面的感受,就是因为内心并不认可这个比较的结果,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为了解决这个冲突,妒忌与嫉妒就是一种心理进化策略,用以平衡自我认知的矛盾。

那么,之所以妒忌的情绪程度要略深于嫉妒,是因为消化“你有我没有”的情绪,要更为艰难一些,并且人们对认可的平等(存在认可的不平等),追求也更为强烈。但在实际中,妒忌和嫉妒往往是结伴出现且共同起作用的,其潜意识的心理状态就是:把别人拥有的——判定为本应该是属于自己的,而把自己失去的——则归结为是别人因此而获得的。

本文,妒忌和嫉妒不做区分,均代表比较中不得与失去后的负面情绪。

羡慕与崇拜

羡慕是妒忌的对立面,相对算是正面情绪,因为羡慕似乎已经认可了比较的结果(或不在意),而妒忌在潜意识里对比较结果,一定是持有否定态度的。

羡慕有时候也会倾向于,想要获得别人已经拥有的东西。但羡慕并不会把别人的拥有,看成是自己的失去,或自己的获得需要别人的失去。而是会为别人的拥有,寻找和自己得失不相关的理由,比如个人努力、家庭背景、运气机遇等等。

崇拜,则是羡慕的更进一步,有自我心中理想化的想象,甚至充满了盲目。因为崇拜对比较结果,持有一种全面且过分的肯定,甚至可以演变成一种信仰。

一方面,崇拜存在着想成为崇拜者(寻找相似性),或是拥有崇拜者(幻想婚恋),从而获得其资源或品质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崇拜心理中,对自己的位置摆放是很低的,所以容易滋生和隐藏着自卑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事实上,在感到崇拜的那一刻,对自身相关能量的开关就已经关闭了。

如果说羡慕还存有理性和自我的话,那么崇拜就有着某种自我代入感,从而放弃或丢失了自我。

羡慕与妒忌

有趣的是,在英语中“envy”,同时表示羡慕与妒忌的含义。而羡慕与妒忌,也是由同样的生化机制所引导产生——程度相当,这是来自于进化本能的化学反应。那么,在产生了羡慕与妒忌共通的化学本质之后,接下来,更进一步,是妒忌,还是羡慕,就是由认知层面的逻辑,来做决策和判断的。

而崇拜,则是更深的情绪程度,既有可能由羡慕转化,也能是由妒忌转化而来,这还是取决于认知逻辑的发展和变化。

是妒忌,还是崇拜 ?

在面对强者或是更优秀的人时,同样是内心的比较,那是什么导致了妒忌 ?又是什么导致了崇拜 ?当比较在潜意识里发生的时候,感受是直接而明确的,人们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妒忌还是在崇拜,或是羡慕。而事实上,左右这个情感冲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人能力上的差距,仅仅优秀一点就会妒忌,优秀的很多很多就会崇拜。

这里优秀的程度,是来自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自我认知),并非是客观的标准。优秀很多,意味着个人的优越感和自我认同感,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就不会有失去(损失)的感受。同样也意味着,优秀很多的人高高在上,拥有的是个人遥不可及的资源和梦想,那么个人也就没有了同等想要获得的野望,从而不会有不得的感受。于是这样,妒忌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心理支撑,至于情感上,会不会过度到崇拜,还有其它因素来共同决定。

而一个人自我认知的优秀程度,主要还是来自于和外界的对比,这种心理上的比较,大部分是符合一种叫做鸵鸟理论的。

那么,所谓鸵鸟理论,就是说:当两只鸡一样大的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你比他小;当你是只火鸡,人家是只小鸡时,你会觉得自己大得不行了,但小鸡会觉得咱俩一样大;而只有当你是只鸵鸟的时候,小鸡才会承认你大。

所以,你只有拥有了非常明显的压倒性的优势,才有可能,让别人停止产生妒忌你的心理,反过来亦是。

第二,远的崇拜,近的妒忌,也有人说这是,远交近战的策略

这个远近,可以是关系(圈子)距离,比如亲朋好友、同学室友和陌生人;也可以是专业、职业领域的距离,比如医生与程序员;还可以是社会地位、阶级层级、权利高低的距离,等等。

远就难以产生互相影响,而且也无法互相了解,这就缺乏比较的信息(潜意识的认知,通常是由显而易见的信息决定,比如社会价值排序)。近就意味着互相熟悉、互相了解,可比较的信息就多,对优秀程度的认知,就会不容易达成统一和共识。

对于成功人士,与普通人有着较远的距离,并且的普通人获得相关信息,也都是经过媒体修饰、扭曲、编造、夸大过后的内容。这种信息不对称,让成功人士获得了,在心理比较中的极大优势——普通人很难获得他们的劣势信息,所以一般不会去妒忌这些成功人士。

但近距离,人们就会通过已知的个人信息、职业信息、专业背景信息、蛛丝马迹的信息等等,进行全面的比较,从而削弱差距,让妒忌趁虚而入。

第三,利益相关的妒忌,无利益冲突的崇拜。

利益冲突意味着竞争,就会有个人的得失。而妒忌是具有攻击性的,这正是符合竞争场景的策略。那么,无利益关系,去崇拜学习模仿更优秀的人,会让自己成长,也会让更优秀的人乐于指导与分享,这是对个人是受益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妒忌还是崇拜,是用来平衡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策略。

那么再结合上一条,近距离,就更容易发生利益冲突,产生妒忌,而远距离,则难以发生利益冲突,更多的是崇拜学习。

第四,远的相似性崇拜,近的相似性妒忌,而差异性总是崇拜。

因为相似性,在近距离,就会产生竞争、利益重叠,必然是妒忌。远距离的相似性,会产生学习模仿和自我代入感,就是崇拜。差异性无论远近,都隔离了利益冲突,也就消除了个人的得失,妒忌也就毫无立足之地了。

第五,异性之间更多的崇拜,同性之间更多的妒忌。

从基因进化角度来说,异性在彼此眼中,永远互为(繁衍)资源,是利益的结合,而不是利益的冲突。而同性之间,永远存在着生殖竞争的潜在冲突(特殊情况除外),所以妒忌如影随形。

第六,年龄差距大容易崇拜,年龄相似则容易妒忌。

这不是一个直接原因,而是一个间接原因。因为,年龄差距则更大概率的意味着:资源和能力上的积累差距、领域圈子的差距、利益相关的差距、相似性的差距、繁衍竞争差距等等。所以,年龄差距大不容易产生妒忌,而又因为年长者的积累正效应,所以容易产生崇拜。

那么,年龄相似(10年以内的一代人),则就更容易在各个层面,形成各种竞争和对立,从而产生妒忌心理。

所以综上,总结起来就是:

  1. 个人能力上的差距,仅仅优秀一点就会妒忌,优秀的很多很多就会崇拜。
  2. 远的崇拜,近的妒忌,也有人说这是,远交近战的策略。
  3. 利益相关的妒忌,无利益冲突的崇拜。
  4. 远的相似性崇拜,近的相似性妒忌,而差异性总是崇拜。
  5. 异性之间更多的崇拜,同性之间更多的妒忌。
  6. 年龄差距大容易崇拜,年龄相似则容易妒忌。

为什么会有妒忌与崇拜 ?

如前面所说,妒忌和崇拜,是进化出的一种心理情绪策略,妒忌具有攻击性,崇拜具有亲和性,两者都有着激励的功能,其目的是为了平衡生物个体的利益。不同的是,妒忌体验到的是消极焦虑的负面情绪,崇拜可以是正面愉悦的情绪。

妒忌可以让人主动面对竞争,充满攻击性,增加获得利益(削弱别人)的概率。崇拜可以让人之间充满信任,尊重与合作,增加优势信息的传播和复制。

其实,我们都能感受到,无论是妒忌还是崇拜,都是一种比较强烈的情绪,能迅速获得人们的注意力。而这个时刻,通常就是遇到威胁需要竞争,或是感受到自己的不足,需要学习进步的时刻。因此,我们需要作出行动反馈,来应对这些信息和情况。

妒忌情绪是负面的,但竞争和对抗需要勇气与力量,而痛苦与不愉快,其实就是勇气和力量的一种快速来源(负能量也是能量),能够让人迫切想要做出改变,并勇于应对威胁与竞争。

崇拜情绪相对是正面的,显然学习与合作,需要的是大脑的智能——高级抽象逻辑处理能力,以及谦虚请教的低姿态,而不是掌管愤怒与战斗的生存本能。

妒忌心理的控制器

事实上,产生妒忌心理的场景和条件千差万别,前面的分类也并不能完全概括,甚至还会有相反的情况出现。比如正在经历感情挫折的人,会妒忌感情幸福的人,哪怕这个人远在天边,素不相识,毫无利益冲突;比如正在经历事业低谷的人,会妒忌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哪怕这个人远在天边,素不相识,毫无利益冲突。

所以可见,妒忌最重要的决策依据,就是来自于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比较认知。

那么,如果心理认同一个人的行为付出,和自己行为付出的差距,就会认同这个差异带来的结果,如果这个差异和结果不匹配就会妒忌,如果这个差异和结果不仅匹配,还十分明显就会崇拜。

而妒忌,一定是认知否定了自己的落后(缺少),或是别人的先进(拥有),亦或是自己与别人比较的结果(不甘心)。这就产生了认知矛盾,不去想这个矛盾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妒忌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得到暂时的缓解。但只要大脑注意到这个认知矛盾,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负面情绪,以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个矛盾。

妒忌其实是一种惩罚

事实上,妒忌心在原始(部落)社会,是一种效果出类拔萃的优势。因为妒忌给人怨恨和蛮力在决斗中获得优势,亦或背后集结势力制造舆论削弱优势力量。

而在当今的社会运作中,妒忌的效力,已经不再能增加竞争的优势了。 因为潜意识,让我们只看到了不认同的结果,却忽略了很多不可见的沉默数据,以及未知素的因影响,同时我们也不能使用原始本能的蛮力与决斗,来解决问题或是获得利益。所以结果,妒忌更多的只是增加了一种心理惩罚,而无益于对结果的推动和改进。

还有最重要的是,合作共赢是远远优于互相竞争的。妒忌,堵住了合作的可能性、孤立了自己、增加了潜在的敌人与对抗,并且带来的巨大负面情绪,也阻碍了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网络增加了妒忌的产生

首先,网络拉近了距离,近距离带来了合作的可能性,同时也就增加了相似性的妒忌。

通常情况下,如果你并不真正关心你在某领域的表现时,你就会对别人在这些领域的高水平表现——感到高兴、好奇、赞赏、甚至产生喜爱与崇拜。

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某领域的表现时,你就会对别人在这些领域的高水平表现——感到不悦、不爽、甚至是心烦和怨恨,并表现出挑刺、讽刺、找茬、冷嘲热讽、针锋相对等等。

其次,网络带来了大量的数据,可比较的数据,并且真真假假。这让一部分人变的更容易自卑,也让另一部分人变的更容易妒忌。网络庞大多样的数据,让一个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被进行比较,并且在比较中都无法获得优势——因为优势信息更容易被网络传播和放大。

事实上,人类认知中的比较行为,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评价系统,其进化目的是用来协调个体行为与群体发展的相对平衡,以保证个体的生存利益,趋向于最有利的结果。所以,比较是潜意识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的计算,而网络则放大并利用了这种比较行为。

最后,网络的优势是信息的高效传播,观点想法的碰撞组合,以及增加人们之间合作与协作的可能性,但却不得不产生妒忌的副作用。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妒忌?

请停止瞎比较。大脑进化出的机制就是——比较,因为大脑对绝对数据不敏感(无法评估),并下意识喜欢从相对数据中寻找规律,以判断自我价值和调整自身行为。

但无论是谁,哪怕是天才,只要善于比较,就一定会找到自己不足的证据(拿自己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对比),甚至是更多更大的欠缺(网络放大优势信息,隐藏失败沉默数据,并且术业有专攻)。

但是那些天才和有所成就的人会没事去瞎比较吗?肯定不会,他们没时间、没工夫,他们都专注自己的事情和想法、关注自己需要的数据,不断的努力进步和逼近自己想要的结果。(什么是天才?天才的本质、诞生和意义)

而当一个人把时间都浪费在瞎比较上,让自己的内心失去了信心、理想、和力量的时候,就更容易产生妒忌的心理,甚至被妒忌的情绪所控制的。所以,请停止瞎比较,克制住这个本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另外,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比较就是一次观察,波函数崩塌,量子叠加态分离,概率给出确定的结果,可能性消失,出现确定的结果。而没有了可能性,未来还有希望吗?人类是靠希望才能存在并不断进步的物种,没有了希望,就没有了一切。所以,请停止瞎比较。

最后,如果把妒忌看成一个锚点,或是一个信号,告诫自己还需要努力,还能做的更好,亦或是发掘内心更加深入的感受,找到并确定属于自己的标准和准则,摆脱环境的人云亦云和自己的随波逐流。那么,对生活和情绪就会有更大的控制权,和获得更多的“心灵自由”。

记住,妒忌与别人无关,全在于自己的认知和对本能的控制,这是生活中关于成长的一部分。

心理学 / 进化论 / 妒忌 / 嫉妒 / 羡慕 / 崇拜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