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张居正改革之反思,过去与未来,人类的拐点在哪?

2019年3月11日  来源:谈艺中国史 作者: 提供人:diliang24......

张居正改革之反思,过去与未来,人类的拐点在哪?

张居正的改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来说,是成功的。国家财政收入在他执政的十年时间里,不但不再出现赤字情况,还年年有余,步步高升。到了1582年,各仓府库的存银存量足以支撑国家十年的开支,尽管这些财富都被万历中后期的军事行动消耗殆尽了。民间经济繁荣活跃,官场秩序井然,儒家实学再一次成为了当时的显学,明帝国在他的薄暮之年,恰恰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发展时期,张居正的改革居功至伟。

撕下改革家的假面!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压垮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参考图

但随着张居正的死亡,万历皇帝的亲政,大明帝国的内忧外患再一次重演。外部边患问题重新出现,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民间商人蜕变为官商,官场派系之争和贪腐之风愈演愈烈,阳明心学以人为本的早期思想逐渐转变,后来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绝对自由主义,晚明社会风气开始日趋混乱,奢靡享乐之风盛行,空谈误国的清谈玄学影响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知识分子。东林学派也由此崛起。

一,尝试以哲学思维来解释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原因,为什么张居正一死,整个改革计划就戛然而止了呢?曾经让明帝国走上巅峰的社会改革制度,为什么又转瞬成为这个社会群起而攻之的对象呢?谈艺认为:一个社会的基本框架是由这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构建起来的。他们之间互为关联,又互相影响。这与马哲中的决定论有一定的相似但也有区别。这三大制度没有先后之分,谁决定谁的说法。有点类似于鸡生蛋蛋生鸡这样的博弈论,然而,真正决定这一基本框架格局的唯一因素,是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网性质。

也就是说,个体生存的本能习惯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以及按照这种世界观组建起来的社会关系网。中国自商周时期逐渐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世界文明的独特世界观,决定了自己之后数千年发展的历史命运,所谓的自耕农经济、儒家道家诸子百家思想文化,以及天授君权的政治思维,都源于早期华夏人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独特性表现在:人定胜天,但却顺从于天。人人为己,但需要先为人人。正符合了道家与儒家精神里的自然与中庸之道。在这样的精神气质下,人的行为乃至社会的行为即使会偶尔突破常理,但在此之后又会得到迅速修正,人和社会的行为在某一时期会侵害其他各方的利益,但随之也会进行自我调节,达成双方利益的一致。

撕下改革家的假面!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压垮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参考图

在华夏人根深蒂固的世界观下展开的历代王朝改革,无一不是雷声大、雨点小,换汤不换药。即使有些英雄式的人物会做出石破天惊的举动,但随着他的失势或死亡很快就被清算,推翻。张居正的改革,也是在华夏人传统世界观下展开的,他依靠人情脉络网为自己的计划实施推波助澜,利用人情关系网排挤边缘化反对派,损害一部分的利益。打破了之前的社会平衡,必将带来新的失衡点,而这些失衡点又把张居正推到了下个被改革者的位置,华夏人的胜天,人人为己的气质,决定了他们不会永远屈服在一种损害自身利益的制度下苟延生存,张居正的被清算,正是这样的一种因果循环。

而张居正的所有改革计划,似乎并没有动到华夏人头顶上的那一片天。他的夙夜操劳,只是为了让自己和自己支持的一方能在这片天下活的更好,他从来没有想过如果干脆揭掉头上的这片天,是不是更加有效率,也更加彻底呢?华夏人顺从于天,我为人人的精神侧面,致使他永远无法突破这个社会的限制,也不可能带领当时的明帝国彻底迎来新生的机会。

二,尝试以经济思维来解释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原因,自然经济的局限在于,过小的成本投入即可满足一个人的生存需求,但过小的投入也大大降低了生产回报率。在自然经济体系下,由于整个社会所积累的财富远远无法满足人们除去基本生存之外的其他需求,过少的物质财富势必会加剧社会各层级对它的竞争,为了维持社会的长期稳定态势,必然要不断加强专制力度,以此控制社会的不安因素。紧随而来的意识形态灌输,社会等级划分进一步强化了专制力量,专制权由一个面逐渐收缩到了一条线上,一条线由最终收缩到了一个点上。即邦国联合政治发展到贵族血亲政治,再发展到皇权独裁政治。社会的整体流动性随着权力等级的严明划分而日趋僵化,僵化的社会流动势必会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自耕农经济逐渐成为了无可取代的社会经济主体,也就是说,只要专制制度存在,商业自由发展就不可能存在,专制的明代政府也同样会去打压那些积累了巨大财富的个人或组织,以此来保证自身实力与民间力量相比之下的悬殊优势,从而控制整个社会。

撕下改革家的假面!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压垮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农经济往往加剧了内部矛盾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提高了商业活动的社会地位,但这些急速发展的商业经济很快就威胁到了明代专制政府的统治地位。在历史上,许多大商人的财产,乃至官员的财产都以各种名义被查抄收回国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政府利用自己的言论主导权和暴力机构来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并以儒家道统作为实行这一举措的幌子,表面上看是维护了所谓的公平正义,但却打压了整个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让自耕农经济形成的小国小民思想成为困扰华夏民族涅槃重生的一个顽疾,直到近代,这一状况才稍稍好转。

结语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套用一句古话:“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尽管现在许多历史学者强调要以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阐述历史问题,也要用当时的历史视角去综合当时的实际环境。但我们的立足点仍然是当下,只有用现代人的知识价值观去品评历史,才能实现温故知新,学以致用的目的,才能在历史的教训中得到启发,打开一条人类迈向更高发展机会的通途。

撕下改革家的假面!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压垮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张居正改革是成功的,他的许多改革措施如银本位货币制度,一直沿用到了公元1931年,但张居正的改革又是失败的,因为他的努力始终局限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他的改革对象并不是当时的社会制度,而是考虑如何让当时的社会环境来适应这一制度。但今天的我们显然都意识到,真正导致当时社会出现种种危机的罪魁祸首,恰恰是明王朝的专制王权。说到底,张居正的改革是一种挖肉补疮,饮鸩止渴的行为,当他扶植起来的专制王权积蓄起足够力量时,新一轮的压制和清算必将到来。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因本人水平有限,文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切盼专家老师给予雅正!

张居正 / 改革家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