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

2018年12月19日  来源:Vray的健康小建议 作者: 提供人:peito552209@163.c......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无论在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在各种企业,员工大体上分成两种:一种是“专业型”人才,他们走技术路线,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干自己手里的活;另一种是“活动型”人才,他们善于社交,凭“人脉”立足。

大多数人可能觉得,前者更靠谱,做好业务肯定不愁没饭吃。

我的一个朋友,看了很多书,听了许多课,决心要做世界一流的专业文案。

他的文案的确写得非常不错,灵气十足。于是他们老大说:“你要不要试着从头到尾策划一个项目,做个全案?”

——“不,我就想做一个顶级的文案,因为这样专业。”

他举了李叫兽的案例,写一篇文案上十万,完全是因为专业。

真的吗?

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

专业人士的确价格越来越高,我认识一个哥们,画一个线框图,40万起价。

所以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

“我的目标是做一个顶级的设计师,所以别让我接触任何的管理和谈判”;

“我想做一个最好的技术人员,请所有人容忍我的术语和坏毛病。”

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你在某一个专业点足够牛,其他都无所谓了。

真的吗?

其实他们没深想:

首先,专业越细分越垂直,的确越值钱,但是同时你的客户也越少,这意味着你需要更多的钱和时间让你的潜在客户找到你。专业人士和咨询师一样,比不专业更让人发愁的是,你怎么知道我很专业?

其次,越专业细分的领域,沟通成本越高。如果你卖个杯子,全世界人都懂,你要卖法国贵族专用葡萄酒水晶杯,你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解释你的价值。

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

所以并不是越专业越好。

太垂直的专业会因为找不到客户而穷死,太高端的专业会因为解释成本太高而不得不打包在一个系统中,被低估。

如果你是一个只会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士”,未来估计会穷死。

而你能看到的最顶级的专业人士,都同时是最顶级的营销高手

举两个例子:

你想想,建筑大师贝聿铭当年是怎么说服顽固又传统的法国人,把这么个玻璃金字塔放到他们的心窝窝卢浮宫旁边的?
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知名导演李安,你看他的《少年派》,孩子看得快乐,白领看得愉悦,修行人看出生死,同行看得仰止。
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

这就是顶级的专业人士。

不是因为他是大师,才能乱来,而是因为他总能卖出、并实现牛逼的理念,才成为了大师。

你看到的是,今天的牛人都是牛逼专业人士,你没看到的是,更多的专业人士孤独落魄地死去。

而活下来的工匠,除了有一个好手艺,往往都还有一个好故事——要不你都干脆不记得他。

不信?那你得看看。
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

先讲两个大师的故事,一个是穷死的,一个是富死的。

我估计你也猜到了——梵高和毕加索。

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

左:梵高 右:毕加索

梵高和毕加索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画家——全世界拍卖额最高的10幅画里,他俩占了5幅——如果画家有知名度排名,绝对进前三。

但二位大师人生的境遇差异巨大。

梵高一辈子画了900幅作品,最后卖出其一幅,还是朋友看他可怜照顾的;毕加索一辈子有37000件作品,名利双收,是亲眼看见自己的画进入卢浮宫的唯一画家。

梵高37岁因精神病而自杀,而毕加索91岁辞世,遗产换算到今天有395亿。

都是大师级别,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因为毕加索除了专业硬,还是个营销高手。

『专业“货币化”』

毕加索每次要卖画,都会先办画展,谈创作意图,谈创作过程,讲点名人的有的没有的奇闻轶事。总之,给每一幅画讲一个故事。

毕加索认为,一幅画要卖得好,当然先要画得好,然后需要一个好概念,好概念后面再跟一个好故事。

因为大部分的人并不懂画,但是一幅画的知名度,取决于有多少“不懂画”的人讨论他。

你总不能期待人们讨论这幅画的色调、笔触、质感——他们喜欢聊的是“这可能一个裸体下楼的公爵夫人”之类的话题。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

当年看毕加索传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在生涯里,就是一个专业“货币化”的过程。

证券金融让看不懂摸不着的公司变成大众可以操作的股票,其实就是把公司货币化;而产品货币化,就是开发布会讲大家能懂的故事。

你再看苹果的产品发布会,就是好产品+好概念+好故事+粉丝,乔布斯卖手机的思路,和毕加索卖画一模一样,是个好徒弟。

当谁都可以谈你的专业的某一部分的时候,你的专业也就货币化了。

品牌溢价

等你的专业货币化了,下一步就是品牌溢价。

继续讲个毕加索的神技能:毕加索去买东西的时候,从来不用现金(虽然他不缺),只用支票。为什么呢?

因为他知道店家一般会选择把支票裱起来,贴出去。一方面本身他的签字值钱,一方面可以招徕客户。

但这样一来,这笔钱其实就没有花出去,他可以免费拿东西啦!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

把注意力转为钱,这在今天叫品牌溢价

初级的,有你去饭店吃饭看到的一系列名人照片;高级的,有送李冰冰一套房然后说名人住你隔壁,重金求来的领导题字;市场化的,有名人代言产品、明星真人秀,都是这套路。

回想下——你是怎么知道李叫兽文案写得好的?

因为他的文章就在营销他的“营销”;

你怎么知道寿司之神最工匠?

不是因为人家是米其林最年长的三星厨师——粗鄙如我以前连米其林都不知道,其实是因为你看了个得了各种奖项的纪录片《寿司之神》,他讲了个好故事。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

顶级的人才,更加需要顶级的营销能力,这样他才能轻易获得很多资源和协作,不用自己做琐碎的事、去运作、叫卖,回头安心做好自己专业。

你可以不会做营销,但你要懂营销。

越专业,越要懂得合作。
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

你可能会问:你都说的自由职业者,我是一个在公司打工的苦逼专业人士,我该怎么搞?

下面这个故事能帮到你:

Intel英特尔公司是卖处理器的,主要客户是电脑生产商。

intel肯定希望自己专业啊,埋头升级处理器。但是搞着搞着发现下游厂商并不买账:处理器又没人看到,凭什么升级辣么贵?

至于消费者,其实他们鬼知道机器能快多少啊,电脑好看就行。再说了,即使真的大家感觉快了些,你的处理器封在一个盒子里面,谁又知道是你干的呢?

仔细思考,Intel的情况,是否就是一个专业人士在公司里的状况——你的所有的能力最后都被封装在组织里,而且有时候,组织还不需要你太专业。

这个时候,你如何展示自己的品牌?

Intel开始模仿别人的套路,模仿谁呢?

他们发现了杜比(Dolby——杜比音频系统不能单独购买,而是安装在其他设备内。客户主要有大型的娱乐场所,如电影院、戏剧院。)。

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

杜比做对了两件事,使其在卖家和用户群获得了极高的品牌辨识度:

1) 在所有的地方品牌露出——比如电影开场前;

2)不断地在消费者中做品牌。

你现在懂Intel怎么玩了吧?

他们拿出一部分钱,分摊了PC厂家的广告成本,前提是要在电脑上露出自己的商标,这样你在所有的电脑上能看到“Intel Inside”。

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

接着开始在大众中间讲故事:

2014年CES大展中,Intel带着丹尼尔计划——一个平板电脑如何让失去手臂的人重新开始生活的故事登上讲台。当然,这台电脑装了Intel处理器,7天内拢获20国记者的报道。

他们把这两招叫做“合作营销”

聪明的你一定想到了——你就是 Intel ,虽然你的专业会在组织内封装,但是你需要找到和企业共赢的方式——用合作营销的方式向世界刷认知。

此时的你需要一个“I inside” 计划:

先用专业帮组织做好一个公司品牌,在其中留下明显的个人特色,告诉大家“ I inside”。

再找到和企业不冲突的渠道,直接向大众传播自己的专业品牌。为什么说「专业人士」未来会穷死?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说过,未来需要U盘型人才。

其实,这个世界更需要云盘型人才。

两者都能即插即用,区别是云盘型人才还在主动地与平台合作,分享链接、引来流量、有一个勾引你点击的标题与目录。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专业人士价值 = 专业能力 - 筛选成本 - 沟通成本”公式吗?

他们有足够的专业技能,配以足够简单的概念、足够好交易的方式,以及足够好的与组织合作的模式。

他们高感性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整合合作的能力,都是让世界更容易理解你的方式。

越专业,越协作,越营销。

明白了这些,安心回去做专业,才不会死。


书 单 君 说

现在这个时代,“连接”和“关系”正产生巨大的机会和价值。

就在去年,书单君的朋友圈被这篇文章刷爆了——《月薪3000与月薪30000文案的区别》。许多人认为一旦学成,写几个字就能月薪30000了。

可是,做文案,真有那么简单吗?

后来,广告界大神东东枪老师写了篇文章——《这个世界上,不该有月薪30000的文案》。

他说:“那些月薪30000的文案,不是因为文案写得更好,而是因为他们掌握文案之外的很多别的技能。那句文案只是对创意的表达,而不是创意本身。”

瞧东老师说得多好,“功夫在诗外”,说的不正是这意思吗?

本文转发自微信公众号书单

专业能力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