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被少数“人民”绑架的教育,究竟应该让谁“满意”?

2018年11月25日  来源:中国网 作者: 提供人:hanfeifei119......

导语

现在的一个吊诡现象是:理论上看是政府、校长、老师在办教育,实际上是家长们在办教育。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越来越被家长们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措施越来越被家长们绑架,这已是显而易见的现实。

01教育应该让谁“满意”?

深度|被少数“人民”绑架的教育,究竟应该让谁“满意”?

答案似乎明摆着,当然是该让“人民”满意。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近几年教育界凝聚人心的共识。

毫无疑问,为“人民”办教育,是天经地义的理论正确,让“人民”们“满意”,是各级学校的办学宗旨。

问题:“人民”是个构成复杂的想象共同体。理论上,均匀、单一、同质化的“人民”并不存在。

事实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显著后果是:社会逐渐分层,利益日益分化,价值日趋多元,现实生活中的“人民”也是由无数个利益、价值、文化、素养各不相同甚至相互抵触的“团体”“个人”组成。

自然,阶层不同、利益不同、价值不同,“人民”之间的教育诉求往往大相径庭,甚至判若云泥。

所以,办教育的学校往往陷入两难,甚至是多难的尴尬。

让这一批“人民”满意了,往往就惹恼了另一批“人民”。

公办学校要“减负”,下午三点半放学,部分人民拍手称快,因为他们正要送孩子去上兴趣班提高班;另一部分人民怒火中烧,因为他们或者是没时间接送孩子,或者是没钱送孩子上补习班。整治课外补习机构,一部分没钱上补习机构的人民纷纷点赞,另一部分有钱的人民则公开反对。取消学科竞赛,按学区摇号招生,孩子学习平平的普通家长欢天喜地,孩子有学科特长的学霸家长们捶胸顿足。

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如此的“众口难调”。

世上难得两全策,不负如来不负卿。

怎么办?

教育要想让所有“人民”满意,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

教育若能让大部分“人民”获得“基本满意”,就谢天谢地了。

02少数“人民”绑架了多数“人民”的教育

深度|被少数“人民”绑架的教育,究竟应该让谁“满意”?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理想。

办“家长满意的教育”是现实。

绑架一、减负。

减负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学生,也不是来自老师,更非来自政府,而是来自家长。往往是政府和学校减负,家长强烈要求“增负”。

前一段教育部两会期间出“减负”新政,引起不少抵制“减负”的声音,不少主张“增负”的文章一度在朋友圈刷屏。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减负”是一场巨大的“阴谋”。

阴谋之一:“减负”是富人针对穷人家孩子的一场阴谋,目的是堵塞穷人家孩子阶层上升的通道。

阴谋之二:“减负”是西方国家摧毁中国教育的巨大阴谋,目的是通过推动中国学生“减负”,削弱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世界怎么了?

有这么多的亲生父母要拼命地剥夺孩子游戏休息的权力,为了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结果不但可能“输在终点线”,可能还会“病在起跑线”“疯掉在起跑线”。

从概率论来说,按现行的“成功”标准(上名校、考名牌、一线城市有房有车),无论家长和孩子如何拼命,绝大多数的孩子将毫无悬念地成为人生的失败者。

一个真实的案例:本地某初中,学生早上7点30到校,下午5点放学,后来该学校部分初三家长围堵学校,要求学校晚上7点放学,理由是当地某民办学校是晚上8点放学。

绑架二、补课。

政府明令禁止学校补课,尤其是利用节假日补课。可现实是,内地省份绝大多数普通高中和部分初中,都在假期疯狂补课。有的学校一周休息半天,有的是两周休息一天,有的甚至是一个月才休息一天。你不补课不行,因为别的学校也在补课,不补课的学校甚至会受到家长的“投诉”,说学校“不负责”。不仅仅是周末,现在补课甚至延伸到了中午。

案例:

一次,我接到某家长的电话,内容如下:

家长:老师,为何不能利用午休时间把学生集中在教室学习?

老师:学生需要适当的休息啊,劳逸结合。

家长:老师啊,学生趴在桌子上休息20分钟就好了,剩余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写作业,老师可以一边维持纪律一边辅导。

我弱弱地说:老师也需要休息啊。

家长:听说某某学校就是这么做的,人家学校成绩可好了,你们也可以学习。

我竟无语凝噎,无言以对。

绑架三、教育收费。

现在的学校只要涉及到“收费”,往往容易陷入被投诉的高发区。收取一定的教辅资料用费(比外边书店便宜),家长投诉学校增加学生经济负担;学校只好推荐相关教辅,家长又投诉老师和书店串通牟利;老师不再推荐特定教辅,家长又投诉老师不负责任。

过去节假日补课适当收费(比社会上的补习机构收费便宜太多了。),部分家长投诉“乱收费”;学校不补课了,家长又投诉学校不负责任。逼得不少学校只好对学生开展免费补课。

绑架四、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游是学生时代最宝贵的青春财富,也是达成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曾几何时,春游、踏青、学雷锋都是满满的幸福回忆。

可现如今呢?一是为了所谓的“安全”,二是担心被“投诉”,这些教育内容都淡出了不少学校的教学计划。有的学校要求在校园内开展学雷锋活动,限制到校外开展活动,每到三月份,老师办公室的桌子一天能被学生擦几十遍,而一出校门几十米,遍地的垃圾却无人问津;

有的地市规定,只要走出校园的集体活动,一律上报市教育局审批,导致不少学校不敢组织任何校外集体活动。这自然是部分学校和主管部分出于免责的“懒政”,同时也凸显了家长们“投诉”的巨大威力。

绑架五、体育课和体育竞赛。

教育不能没有体育,没有体育的教育不仅仅是残缺的,而且是不可持续的。体育活动中出现意外伤害,可以说无法完全避免。欧美国家很少会有家长因孩子在体育活动中受伤投诉学校的,可我们的国情产生了不少过度维权的奇葩“人民”,孩子在学校出现轻微的跌打损伤,往往引发家长对学校的投诉,提出天价索赔者不乏其人,诉诸于法院的也不罕见。

如此一来,跳山羊、掷沙包、跳大绳、三级跳、铁饼、单双杠、3000米、越野长跑、足球赛先后退出了体育课和体育比赛。有的小学为了避免学生课间奔跑导致跌倒,甚至规定学生课间不能下座位,上厕所的同学需要举手“报告”才能下座位。如此的“圈养”教育也可以说是少部分家长绑架的后果。

结论:由于民粹主义的强大影响力和“和谐社会”的政治正确性,会哭的家长有奶吃,少数会闹的“人民”可能会绑架多数沉默的“人民”。

现在学校有成为“无限责任公司”的趋势,“无限责任”意味着“无限风险”,部分学校出于免责和自身安全的考虑,放弃应有的职业操守和教育立场,逐渐向“佛系学校”转变也就不奇怪了。

03不是只有家长是“人民”

深度|被少数“人民”绑架的教育,究竟应该让谁“满意”?

人民是个复合多数,家长属于人民,学生是不是“人民”的一部分?老师是不是也是“人民”的一部分?

当然都是。

可现实情况是,学生这个“人民”群体根本无法发出自己微弱的声音,“人民”中老师的声音也越来越受制于家长这个强势的“人民”。

影响教育方向的从来不是学生和老师,过去是政策,现在又加上了资本,这二者,现在都越来越服务于“人民”中的部分家长。很简单,政策的目标是要赢得政绩,而政绩的重要标志是家长们的“口碑”;资本的目标是要获取利润,而利润的全部来源是收割家长的“焦虑税”。

家长内部,也不都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三观不正的焦虑“人民”。

明辨是非,目光长远,心胸宽广的“人民”仍然是家长的主体。

只是,这部分家长常是“沉默的大多数”,往往缺乏发出正确声音的习惯,所以总是被少数家长所裹挟。毕竟,“投诉”的成本无限低,而解决“投诉”,要付出的代价则极其高昂。

如此以来,多数“人民”被少数“人民”绑架,也就不奇怪了。

学校不媚俗,不一味迎合、取悦家长,是考验学校管理层教育定力的时候。

04教育不应过分强调“功能”

深度|被少数“人民”绑架的教育,究竟应该让谁“满意”?

著名教育学者吴非老师说: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要办为民族国家的未来负责的教育,也要办为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教育。

实在是切中时弊的真知灼见。

健康的教育要兼顾家长的功能需求、孩子的体验需求、老师的职业需求,同时更要承担自己的终极使命。

下图:教育的“功能”与“体验”的组合关系。

深度|被少数“人民”绑架的教育,究竟应该让谁“满意”?

A区、理想区,高功能,高体验。

B区、轻松区,低功能,高体验。

C区,沉重区,高功能,低体验。

D区,糟糕区,低功能,低体验。

吊诡的现实是:当下的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教育的功能需求,忽略了孩子的体验和感受;现在的中小学过于迎合了家长的功能需求,牺牲了老师的职业体验;现在的管理层过分突出了教育的短期效果,淡忘了“百年树人”的长期使命。

教育在博弈中逐渐扭曲,距离“立德树人”的初心可谓渐行渐远。

教育片面迎合家长,未必能让学生满意,也未必会让老师满意,也未必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未来。甚至最终也难以让被迎合的家长获得真正的满意。

理论上,孩子的成长是家长、孩子、老师、政府共同的事业,三者的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即让孩子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但在实践中,四者的目标却又常发生严重的错位。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博弈的参与者会本能的选择短期利益优先的博弈策略。即:家长更关注的是教育的提分功能,即教育能否增分升学;孩子更在乎的是教育的体验,即上学是否快乐愉悦;教师更关注的是职业回报,即教学工作能否实现自身发展;政府更关注的是教育能否提升执政政绩,促进社会和谐。

家长们为了能让孩子“增分”,可能会选择牺牲孩子的“体验”;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快乐”体验,可能会逃避家长和老师们的高压;教师为了谋求自身的职业回报,可能会迎合家长;学校为了生源和考核,常常也迎合家长;政府为了政绩的短期利益,往往也会满足家长。

结果:短期博弈的结果是,几乎全部的压力都堆积到孩子身上,这一代人的教育成为了纯“单一应试功能”教育。

其一、教育的功能日趋狭窄化。德智体美劳,只剩下智育,智育只剩下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只剩下解题训练,全面发展退化成为片面发展,全体发展堕落为尖子生发展。高分高能是传说,高分低能不稀罕,低分高能被消灭,低分低能很普遍。

其二、学生学习、家长陪学、教师教学的体验日趋痛苦化。学生学习时间无限延长、作业无限增多、考试无限频繁、心理疾患学生日益增多,频频发生自残自虐甚至自杀事件,部分学生在重压之下和老师家长发生暴力冲突,酿成人身伤害悲剧。家长陷入舍命陪学习、玩命陪作业、重金购买课外补课的状态中苦不堪言,为陪孩子写作业,不少家庭几代人轮番上阵,陪出心脏病的已不是传说。

我听一个家长说,在他们家,70岁的爷爷负责为孩子誊录错题,40岁的妈妈负责为孩子二次订正错题。教师职业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工作时间无限延长(很多学校的班主任时7*24小时,白加黑工作模式。),工作职责无限扩大,工作独立性无限缩小,同时教师职业的物质和精神回报双重劣化,年轻男性教师比例锐减,普通中小学教师几乎成为清一色的“娘子军”,这正是教师职业回报恶化的显著例证。可以说是学生辛苦、家长痛苦、老师命苦的“三苦”模式。

其三、教育从育人不倦变成毁人不倦。教育的本质是发现人,成全人,如果教育成了限制人,毁灭人,那显然是教育已走到了自己的反面,由育人手段沦陷为毁人工具,以学习的名义摧毁学习,实现了教育自身的异化。

当下教育异化的症状已十分明显:学生该学的不学,不该过度学的又在反复学;童年长身体的时候发疯学,成年后又报复性的发疯玩或无所事事;在学校的课堂上昏昏欲睡,课后又在补习班里加班加点;在学校里被剥夺了读书(课外书)的权利,到大学后又对读书毫无兴趣;告别学校之时,就是不再读书之日……

此类学校正在沦为剥夺学生学习能力、湮灭学生学习兴趣的流水线,此种学习正在批量制造大量识字的文盲,此等教育由薪火相传文明传承的工具堕落为毁灭文化摧毁文明的帮凶。

05教育如何回归“初心”?

深度|被少数“人民”绑架的教育,究竟应该让谁“满意”?

既然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教育就应该是慢的艺术。

可是太多的压力和焦虑使教育的参与者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距离“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时代过去60年了,可是教育领域的“跃进”情绪仍愈演愈烈。

去年有个家长在高考前致电某老师:孩子学的艺术,现在专业课已过了,想尽量提升文化课分数,能否帮助辅导两个小时,争取一次辅导能让孩子提升30分。

急功近利已到了愚昧无知的程度。

第一、回归初心需要凝聚常识

凝聚共识需要理性,回归初心需要合力。尽管要让利益不同的各种“人民”认同教育的最大公约数十分困难,但还是要普及常识,尤其是普及孩子成长的基本常识,最大程度批判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对教育常识的蚕食。批判的武器从来进程缓慢,思想的启蒙仍然艰难,教育常识也需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回归初心需要多维评价

当下的部分“人民”能够绑架教育的办学方向,一个关键原因还是重知识、唯分数、唯结果的评价体系起着决定作用。新高考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建立综合评价的录取体系,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业水平、综合素质和高考成绩结合起来,实行多维度综合评价的录取制度。

多维评价的录取制度,会引导家长和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一定程度上遏制唯分数论导致的教育功能窄化和学习体验劣化。在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当下,此项改革会十分艰难,但无疑已行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第三、回归初心需要教育定力

家长需要定力,要放宽视野,从更宽广的领域,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既然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舍命拼搏,也该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理性准备。“望子成龙”固然可以理解,“防子发疯”自然也须提防。

学校和老师更需要定力,回归教育规律和教育常态。如果说,家长往往无法遏制短期牟利的教育冲动,学校则更应该坚守教育底线,而不是与家长合谋破坏教育生态。某些所谓“超级学校”不断挑战教育理性,集高收费、纯应试、违规招生于一体,以市场化、公司化、连锁化、牟利化的模式复制功能窄化、体验劣化的教育模式,无疑是教育界恶性生长的癌细胞。有必要对该类学校和该类模式说“不”。

监管部门更需要定力。一是对于某些“人民”的所谓“投诉”,要理性看待。二是对学校和老师的业绩考核,可以淡化结果评价,同时加强政策监管。三是切实落实教育法规。教育领域的法规可谓汗牛充栋,但大多是缺乏执法力度的“软法”,期待国家像治理雾霾的力度一样治理教育界的“雾霾”,像落实“八项规定”一样落实教育法规。

也许有一天,支撑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排名,而是自己的兴趣;推动家长择校的不光是分数,还有孩子的爱好;鼓舞老师工作的不仅是奖金,还有职业的热爱。

可能那一天,遥无可期,但是那一天,值得努力。

来源 | 隐蔽的历史

作者 | 郭山

编辑 | 中国网教育频道

应试教育 / 家长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