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理由
选择的风险越高,我们就越觉得有必要认真分析。提及自己作出某个选择的原因,我们都会变得伶牙俐齿。对于每一个选择,我们都需要寻找有用的理由,这些理由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选择的质量,但它却不是必须的。
每个选择都需要一个理由,这看上去好像不证自明,但是几项最新研究发现,这种简单直接的决策模式并不总是正确的。
选择小实验
实验人员请两组被试试吃5种果酱,然后根据味道好坏排序。其中一组要在决定排序前想想这样排的理由。实验人员对比了被试的排序和《消费者报告》上专家作出的评价。结果发现,相比经过思考得出的排序,直接排序的结果跟《消费者报告》上的专业评价更接近。
这个研究结果无法证实思考选择的理由会降低选择的质量,但是它的确证实了对理由的思考可以改变选择结果。这也暗示出,人们在做选择时并不是先思考,后决定的。
研究者要求一组大学生评价5幅常用于宿舍装饰的海报。有两幅是著名的美术作品:一幅是莫奈的,一幅是梵高的。另外3幅分别是卡通画和动物照片。在预测实验中,一组学生认定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梵高或者莫奈的画,而不是那些俗气的卡通画或者动物照片。
在正式实验中,有一半学生被要求写下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这5幅图的原因,并且研究者向他们担保没有人会看到他们的评语。而另一半学生却没有接到任何要求。然后,两组学生分别对每一幅画做评价。评价完之后,实验人员告诉他们可以把其中一幅带回家。每一幅海报都被反面卷好,确保其他人不会看到。
几个星期之后,研究者给每位参加者打电话,问他们是否满意自己拿到的这幅画,是否还保存着它?它还挂在墙上吗?他们打算放暑假的时候把它带回家吗?他们愿意出售它吗?
这项研究的第一个有趣发现是,那些被要求写下理由的学生更喜欢有趣的通俗画,而非梵高或莫奈的高雅艺术品。相对而言,那些不需要写理由的学生则更喜欢大师的名画。可见,鼓励人们写下自己喜欢某物的理由,即便只是给自己看,也能改变个人的偏好。那些写下理由的人比其他人更愿意把海报带回家去。但在随后的电话访问中,那些写下理由的人对他们选到的画显得更不满意,不乐意继续收藏,也不太想把它挂出来或者带回家,而且更愿意转手卖给别人。
原因可能在于,当人们被问到喜欢某物的原因时,可能会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相反,一些无关紧要的因素恰恰是最容易表达的。人们可能更容易说出为什么一幅海报比另一幅更有趣,却没法说出为什么梵高的画比莫奈的更好看。因此他们就抓住自己所说的,把它当成自己的偏好和选择的基础。但话一出口,话语就比说话人所表达的意思更多。在做选择的时刻,这些直白的理由举足轻重。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由就会逐渐被淡忘,而留在人们心中的则是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偏好,因此人们对当初的选择的满意程度也会自然而然地降下来。
选择小实验
研究者招募大学生情侣参加一个关于大学生恋爱状况的研究。在完成了最初的实验室实验后,参加者被要求连续4周、每周填写一份关于亲密关系状况的问卷。在实验室环节中,有一半学生被要求填写他们为什么会用现在这种方式和对方交往。而另一半人则被要求解释为什么会选现在的专业。
你可能已经猜出研究结果,写下和伴侣交往方式的原因会改变自己对这段关系的看法。有些人的态度变得更积极,有些人则变得更消极。无论是好是坏,他们都有所改变。对此可能的解释是,最容易说出来的原因并不一定是真正重要的。但是话一旦说出口,它的重要性就会陡然增加。
对以上结论更乐观的看法是,分析恋爱关系能够带来新的觉悟,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恋爱关系的本质。但事实恰好相反。研究者发现,与分析过自己恋爱关系的学生相比,其他学生更准确地预测出未来数月后恋爱关系的状况。那些被要求分析理由,而且把关系描述得比较积极的人,6个月后未必和当时的伴侣在一起。就像前面的海报研究一样,被要求提出理由时,人们会把无关紧要的因素放大,因此对未来的关系作出更不可靠,而不是更精确的评价。
讨论这些研究,并不是提倡做选择时应该大胆豁出去,只是想说明分析过后再做决定很容易犯错。随着选择数目的增加,做决定时要做的价值判断也增多了。尽管千方百计挤出的理由可能让你的决定在当下显得十分正确,但长远来看却没什么特别大的好处。
我所任教的学校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年轻人。当其他学校的学生快乐地探索某个专业,同时运用自己的专业谋生时,我的学生则会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但是他们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决定学习哪一个专业。在这里他们的才能不会受到任何约束,世界对他们是完全开放的。他们会为这份难得的机会而欢欣鼓舞吗?实际上,他们感到很苦恼,在赚钱和做有长远社会价值的事情之间摇摆不定,在挑战智力和释放创造力之间徘徊。是专注于一个领域的工作还是选择多元的生活?是到一个诗情画意的乡间工作还是在纷繁热闹的大城市中生活?是要开始工作还是继续进修?在如此重大的选择面前,他们很难找到一个取得压倒性优势的选项。
此外,由于人们和朋友、家人和爱人的关系都变得更灵活自由,我的学生也不必用自己对他人的义务来限制自己的选择。但他们喜欢的人住在哪里,离他们有多远,又变成了必须考虑的因素,而且要和其他因素逐一权衡。每一个选择都有独有的吸引力,这些诱人选项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堆积如山了,最终整个选择过程变得不再有趣。他们想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可又要怎样才能知晓呢?
正如本章所表述的,这样的选择过程会引起不适,让人们变得优柔寡断。学生不得不尝试不同的实习,希望自己有一天突然发现“长大后干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毕业后想干嘛?”这个问题是大部分学生都不乐意听到的,更别提回答了。最后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如果我的学生能力差一点,或者对家庭负有更强烈的责任感,回家工作就是个很值得考虑的选择,如果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就找份保险点的工作干下去吧!如果选择少一点,限制多一点,许多权衡也就不需要了,他们的自我怀疑就少一些,不需要花力气寻找选择的依据,满意度也更高,决定后也不会再度陷入怀疑中。
《四分之一人生危机:20岁时面对的独特挑战》(Quarterlife Crisis:The Unique Challenges of Life in Your Twenties)这本书描述了选择太多导致的痛苦。通过访谈,作者捕捉到了年轻人所面对的怀疑和懊悔状态,包括不稳定、不确定感、没有预测力以及极端的自我怀疑。在稳定下来之前,大多数人都会在那种状态下徘徊。
美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证实了此书中的观点。比起上一代人,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都推迟了5年左右。有什么比选择一个伴侣,同时失去欣赏其他异性的机会的机会成本更大呢?如今人们在同一个岗位工作的时间还不到上一代人的一半。推迟结婚或者换工作好像有利于个人发展,但是这种民主自由和自我发现往往让人们失大于得。正如一位年轻的受访者所说:“有太多选择时会发生的事情就是,你要对发生的事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