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习得性无助

2018年11月1日  来源:选择的悖论 作者:巴里·施瓦茨 提供人:78049657@@......

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遭受挫折,就会丧失控制感,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塞利格曼对习得性无助的发现,对心理学的很多研究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量研究证实,我们确实会习得“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了场面”的那种感觉。而在我们习得这种感觉后,后果可能很严重。习得性无助会削弱我们尝试探索的动力,影响我们在新的情境下判断情况能否可控的能力,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使个体更容易患病。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习得性无助还会导致抑郁。

心理发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最基本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我们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以及是否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能力。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习得性无助和选择的关系。如果我们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拥有选择,我们就可以掌控整个局面,免于感到无助。只有在没有选择的情境下,无助感才会产生。因此,选择除了具有工具价值(使人们得到想要的)和表达价值(使人们说出他们是谁)之外,还具有深远的心理价值(使人们更积极活跃地参与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乍一看,这好像意味着选择的机会应该越多越好。美国现代社会已经这样做了,无助感理应不见踪影了吧?然而,民意调查者路易斯·哈里斯(Louis Harris)在1966年和1986年先后做了两次调查,询问受访者是否同意诸如“我感到被周围的一切冷落”或者“我怎么想已经不再重要了”等一系列说法。1966年,只有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被周围的人事物冷落了,1986年则有37%;1966年有36%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怎么想不再重要,1986年则有60%。

看来更多的选择机会并没有让人们感觉更好,对于这个矛盾有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随着选择和控制的体验越发广泛而深入,人们对选择和控制的期望也在增加。当自主权的障碍被一个又一个地击倒后,剩下的那些障碍反而更让人难受。就像赛狗跑道上的机械兔,狗跑得再快也追不上它们,对控制的渴望和期待也总是跑在现实的前面,无论有多大的自由都无法完全满足。

第二种解释是,更多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更多的控制。当选择机会增加到某个临界点时,我们反而会感到无力应对。与其说我们有更强的控制感,不如说选择多到让我们应接不暇。如果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明智地选择,那么拥有更多的选择也不是什么恩赐。还记得那个问人们如果得了癌症,是否会自己决定接受某种治疗的调查吗?大多数受访者都回答说“是”,然而那些真的得了癌症的病人却会回答“不”。一些看上去挺吸引人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总是如此。如果一个选择关乎生死,如何选择就会成为巨大的负担。

为了避免增加负担,我们必须学会在选择时进行筛选。我们必须自己决定哪些选择是真正重要的,然后把精力都集中在那儿,即使这样做意味着会错过许多别的机会。选择对什么事情作出选择,也许才是我们最重要的选择。

选择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