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2章 供求关系实践

2018年10月29日  来源:牛奶可乐经济学 作者:弗兰克 提供人:lofete998763......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为什么很多电脑制造商免费提供市价超出电脑本身价格的软件?

·为什么一款手机只卖39.99美元,为该手机买一块额外的电池却要59.99美元?

·为什么印度高层建筑里最贵的房间在靠上的楼层,而低层建筑里最贵的房间却在靠下的楼层呢?

·为什么很多人退休后,孩子也长大离开了家,这时他们反而要买大房子?

·为什么沙姆沙伊赫酒店的房价,在客房入住率最高的时候反而最低?

·为什么彩色胶卷卖得比黑白胶卷便宜?

·为什么一辆售价2万美元的新车租金为40美元一天,而500美元一件的晚礼服租金却要90美元一天?

·为什么在很多洗衣店,清洗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收费高?

·为什么近年来印度语电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为什么红壳蛋比白壳蛋要贵?

·为什么贺曼贺卡公司派发免费“非节日”贺卡?

·为什么在照片冲印店,同一卷照片加冲第二套免费?

·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和CD卖得比不那么畅销的要便宜,而最热门的电影,票价却比不热门的电影要贵?

·为什么一流私立大学收取的学费并不比二流私立大学高得多?

两位经济学家在去吃午餐的路上,看见人行道上躺着一张貌似百元美钞的东西。年纪较轻的那位经济学家打算去把它捡起来,年纪较长的那位却拦住他,说:“那肯定不是一张一百块的票子。”“为什么不是?”年轻的问。“要是的话,”年长的回答,“早就有人捡走了。”当然,年长的经济学家不见得一定对。可他的提醒,暗含着一个人们常常忽视的重要道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钱不会躺在地上专等着你去捡。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赚取真正财富的唯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幸运,再加上艰苦的劳动。

然而,成千上万的人似乎认为自己能够轻松致富。他们亲眼见别人这么做过。20世纪90年代,有人靠着把手里原有的旧经济股票,比如通用电气、宝洁,换成甲骨文、思科和其他令纳斯达克指数一飞冲天的高科技股票,就这样发了大财。还有人拼命借贷,买下大大超过个人负担能力的房地产,一夜暴富。

为什么常规不适用了呢?自认为能抢先捞上一笔的人信心百倍地做了解释。比方说,20世纪90年代,不少牛市分析师声称传统定价公式过时了,因为互联网改变了游戏规则。靠着B2B电子商务,一些公司的运营成本降低了30%,所以,毫无疑问,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可时至今日,人们意识到——其实当时也应该意识到,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它可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髙生产率,而在于它到底创造了多少利润。率先采纳新技术的公司,会继续借此获取大量利润。可是,和过去一样,一旦竞争者也采用了同样的技术,那么,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所以,抢先使用牛生长激素(能使牛的产奶量提高20%)的奶牛场,在短期内获利颇丰。但随着激素的广泛使用,提高的产量带动牛奶价格不断下挫,从而会降低利润率。

同样的利润曲线,最终也会体现在纳斯达克股市中提供新技术的那些公司身上。B2B电子商务组织或许确实让制造商省下了上千亿美元。可采用新技术的公司,跟奶牛场一样,都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于是节约下来的成本并没有变成更高的利润,只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因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它预言了2000年3月纳斯达克的大崩盘。若将它和成本效益原则用到一起,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寻常市场上较为普通的模式。举个例子,就让我们想一想产品的售价问题吧。

由于人们的品味和收入各异,他们购买任意一种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可诚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所说,从长期来看,产品的价格不应当超过其生产成本。否则,盈利机会必会诱使竞争对手进人市场。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加,供应量也会增加,最终拉低价格,逼近成本。

可是,不同的买家为本质上毫无二致的产品和服务支付大不相同的价格,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它们似乎有违上述“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为什么其他卖家的竞争没能把所有价格拉到同等程度呢?我们在第4章举的例子会直接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眼下,我们不妨暂时这么说,在很多市场中,竞争的确把价格拉到了同等水平。

比方说,在有限的范围内,黄金的售价,纽约跟伦敦一个价,卖给企业高管和卖给小学老师,也都是一个价。假设说,1盎司黄金在纽约卖800美元,在伦敦卖900美元。那么,有人可以在纽约买上1盎司黄金,转手在伦敦卖掉,立刻就能赚100美元。“一价定律”(其实它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的翻版)指出,两座城市之间的黄金差价,一般不会超过两地之间的运输成本。

“一价定律”最适用于竞争极度激烈的日用品和服务市场。大致来说,在这些市场上,无数的供应商贩卖着高度标准化的产品。黄金市场便是一个经典例子。黄金是高度标准化的日用品,而一旦出现盈利机会,新公司也相对容易打人这个市场。

强化“一价定律”的是套利(无风险地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可能性。要买一磅标准食盐,由于支付能力较高,富人或许比穷人愿意多给些钱。可食盐的价格对所有人都一样。“一价定律”指出,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些钱的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即便卖家们联手向富人们卖高价,穷人也会从中作梗。他们按穷人的低价买进食盐,再把价格调得比盐商卖给富人的盐价稍微低些,转手卖给富人,从中获利。随着想靠这种做法小赚一笔的穷人越来越多,差价也越来越趋近于零。

经济学家的供求模型,本质上讲的是无形的市场力量,决定着某种产品产量多少、售价几何。对特定产品的需求,是衡量有多少人愿意买它的一种尺度。换言之,它概述了人们购买该产品后,感觉自己获得了多少利益。只要人们觉得物有所值,就会不断购买一种产品。它的总体模式是:一种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需求量也就持续下跌。

特定产品的供应量,则是有多少生产者愿意提供该产品供出售的一种简明尺度。只要产品售价不低于边际成本(生产最后一单位产品的成本),生产者就会不断提供该产品。这是基本的供应原则。从短期来看,边际成本随着单位产量的增加而提高(这一结果,部分原因在于“低果先摘”原则,它认为:最先利用最佳机遇,总是最好的)。所以,从供应方来看,总体模式是:商品售价越是上涨,卖方就越愿意多卖。

当愿意以市场主流价格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数量,与愿意贩卖该产品的生产者数量相当时,特定产品的市场处于平衡状态。这一平衡价格,也叫做市场清算价格。

虽然每天市场上都有无数的信息轰炸着我们,但供求关系模型却能施展神力,从中提取出有序的模式。

由于市场价格是在市场供应方和需求方实现平衡时才出现的,那么严格地说,要解释价格或产量波动,光看供应方或需求方都是不正确的。然而,在一些案例中,把重点放在卖方(或买方),我们也可以理解市场中的不少重要模式。下面这几个例子描述的现象,主要是交易需求方(买方)带动产生的。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4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就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为什么很多电脑制造商免费提供市价超出电脑本身价格的软件?

如今,人们购买一台新电脑,一定会发现硬盘上不只装着最新版本的操作系统,还包括最新版本的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片、电子邮件、音乐和照片软件,当然还有最新版本的病毒防护软件。为什么厂商要免费附赠这么多软件呢?

软件用户很在意产品的兼容性。试想,要是科学家或者历史学家合作开展一个项目,倘若他们都使用同一个文字处理程序,任务会简单得多。同样,要是企业主管跟会计使用同一套财务软件,那她报税时的日子就轻松好过多啦。

另一个相关考虑是,很多程序,比方说微软的Word,掌握起来有些麻烦。用熟了这套软件的人,往往不愿另外再学别的同类软件,哪怕后者从客观上来看更好用。

这就意味着,拥有并使用特定软件的好处,会随着使用者人数的增多而提高。这一不同寻常的关系,给最流行的程序厂商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优势,并使得新程序很难打入市场。

意识到这一模式之后,直觉公司(IntuitCorporation)为电脑制造商免费提供它设计的个人财务管理软件Quicken。电脑制造商当然愿意为生产出的电脑预先安装这一程序,因为它增加了新机器在顾客眼中的吸引力。Quicken很快成为个人财务管理程序的标准。通过免费赠送软件,直觉公司推动了市场,为后备产品创造了巨大的需求,比如Quicken的升级版本、后续版本等。如此一来,直觉公司的个人税务软件TurboTax和Macintax也成了税收筹划程序的标准。

有了这一成功榜样的激励,其他软件开发商也跳进来要求分一杯羹。据传言,有些软件开发商甚至付钱给电脑生产商,要他们安装自家软件。

为什么一款手机只卖39.99美元,为该手机买一块额外的电池却要59.99美元?

(谷天心)

在有些地方,要是你跟移动运营商Verizon签一份为期两年的合同,该公司就会以39.99美元的超低价,卖给你一部摩托罗拉V120e型手机。但要是你想给这部手机多买一块电池以备不时之需,那就要出59.99美元。为什么备用电池卖得比手机本身还贵呢?

手机使用的可充电锂电池,制造成本很高。所以,更叫人好奇的问题大概应该是,为什么手机卖得这么便宜。答案藏在移动运营商独特的成本结构当中。这类公司的大部分成本,是与铺设网络有关的固定成本——修建基站、获取相关执照等。这些成本,和广告支出一样,不会随着他们提供的服务量而发生变化。不管移动运营商花多大的功夫吸引顾客,这部分成本始终不会消失。

假设说一般性服务合约的月费是50美元。那么,每有一名顾客签合同,公司每年可多得600美元收入,而成本并无显著增加。所以,移动运营商很希望多招揽顾客。

手机和无线服务是高度相关的东西。经验表明,提供特价手机,是吸引新顾客的一个有效手段。因为订货量大,移动运营商可以跟诺基亚、摩托罗拉和其他手机制造商谈判,争取极优惠的价格。很多移动运营商向新顾客报出的手机价格,比他们的进价要低,还有些运营商甚至提供“免费”手机。但就算运营商向摩托罗拉买手机花了100美元,只要顾客跟他们签下合同,支付一年600美元的通信服务费,这笔买卖还是很划算。

反过来说,卖特价电池,却不是吸引新顾客的成功手段。(这没什么奇怪的,毕竟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用不着多块手机电池。)所以,移动运营商发现,手机卖得比电池便宜的做法有利可图。

为什么印度高层建筑里最贵的房间在靠上的楼层,而低层建筑里最贵的房间却在靠下的楼层呢?

(潘卡·班得拉尼)

在孟买的高层公寓大楼,一间公寓的月租费,随着楼层的升高而加价1%~3%。假设公寓在20层,就比15层贵15%~45%。可是,在4层以下的公寓楼,情况却恰好相反。1层和2层的房间,比3层和4层的房间贵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总体上来看,房间楼层越高,景色肯定越好,而且街上传来的噪音也越小。显然,正因为有这些优点,高层建筑里楼层高的公寓租金才比楼层低的要高。可在低层建筑里,楼层高的好处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楼上的租金反而比楼下便宜呢?

这是印度的特殊国情所致——按照法律规定,低于4层的楼房可以不安装电梯。因此,在低层建筑中,住在较高楼层的居民必须扛着大包小包爬楼梯。又因为,就算住在楼上,景色也不太好看,甚至同样听得到街上的噪音,所以,在低层建筑中,倘若租金相同,大多数居民就会选择较低的楼层。对楼层低的房间需求量大,正是它们租金高的原因。

为什么很多人退休后,孩子也长大离开了家,这时他们反而要买大房子?

(托宾·什尔克)

不少人退休后继续住在原先的房子里,等到生活不能自理之后,就搬到养老院。过去几十年来,倘若人们退休之后要搬家,一般会在佛罗里达、亚利桑那或者其他气候适宜的地方买一栋比较小的住处。当然,现在还是有不少人这么做。可最近对退休人士所做的调查显示,好些人会把现有的房子卖掉,然后重新在附近买一处较大的房子。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如今的退休人士要富裕些,有经济能力搬到更大的房子住。但他们的孩子都长大成人搬走了,他们为什么还想要更大的房子呢?而且为什么还修在原先的房子附近呢?他们为什么不到气候更适宜的地方去买一处更大的住所呢?为什么要在宾夕法尼亚州修一座6000平方英尺的大房子?

有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在成年子女的房子附近有一处大房子,能吸引孙儿女们经常过来玩。过去几十年离婚又再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现在不少孩子能有六七个祖父母(继父母的爸妈也包括在内的话)。于是,祖父母跟孙儿女们见面聊天的需求提高了,孙儿女的供应量却保持不变。所以,祖父母们或许想通过建一处便于来访的大房子,提高自身在孙儿女们有限访问次数中所占的份额。

为什么沙姆沙伊赫酒店的房价,在客房入住率最高的时候反而最低?

(朗达·海地)

一般来说,酒店的房价随着客房入住率而变化。而客房入住率,又是与客房需求量直接相关的。沙姆沙伊赫是埃及的一个度假胜地,当地夏季的客房占有率比冬季高得多。那么,为什么沙姆沙伊赫酒店的房价,夏天反而要低得多呢?

酒店的房价不仅取决于客房入住率,还跟潜在住客支付房价的意愿和能力有关。虽说冬天到沙姆沙伊赫的游客较少,但他们一般都是埃及本地人,或者其他收入较高的西方游客。他们选择沙姆沙伊赫,是因为当地气候比寒冷的北方要好过得多。

反之,到访埃及和中东其他地区的游客不愿面对荒凉的冬天,因此愿意在夏季前往,他们中以学生和工薪阶层为主。这类游客的收入一般比冬天来访的游客要低,所以酒店无法收取冬季那么高的房价。

上述例子主要是从市场需求方的差异来进行解释的。每一个案例的焦点,都放在买方为什么愿意为某一产品支付更多钱。下面几个例子描述的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供应方。每个例子中的意外价格或产品供应,都跟成本差异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为什么彩色胶卷卖得比黑白胶卷便宜?

(欧松·罗伊特曼)

在婴儿潮一代的青少年时期,彩色胶卷一般比标准的黑白胶卷贵两三倍。可现在,贵的反而是黑白胶卷。例如,在纽约伊萨卡的相片冲印店,冲洗一卷36张的黑白胶卷,索价14.99美元,可同样规格的彩色胶卷,只要6.99美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20世纪50年代,彩色相片的消费市场尚处襁褓期。冲洗彩色胶卷的过程比黑白胶卷要复杂得多,费用也高。由于这一最初成本的差异,大多数人都拍摄黑白相片,使得相片冲印店专攻于此。随着数量的增长,专业化带来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了处理黑白胶卷的成本。

黑白胶卷继续在市场上处于主流地位,处理彩色胶卷的工艺仍然很复杂。可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彩色胶卷,于是制造商开发出能够自动冲印彩色胶卷的光学机器。这种机器,每台成本15万美元,只有冲印店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相片才划算。它们最大的优势在于,能以微不足道的人力费用处理海量相片。由于在相片冲印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劳动力成本,使用新机器的冲印店能用比黑白相片低得多的价格生产并出售彩色相片。

那为什么这种自动机器不能处理黑白照片呢?其实是可以的,只不过这么做需要昂贵的相纸,而且所得照片的质量比传统的手工方式要差。所以多年以后,黑白照片日渐占据了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小众市场。

如今人们逐渐又从光学处理机转向了数码机。后者能在彩色相纸上冲印黑白照片,两种胶卷的处理成本很快就会趋于一致,黑白相片和彩色相片之间的差价也会随之消失。

为什么一辆售价2万美元的新车租金为40美元一天,而500美元一件的晚礼服租金却要90美元一天?

(约翰·高特)

全国汽车租赁连锁店是批量购买新车,因此可以跟制造商讨价还价,获得一个很低的折扣价。他们旗下的车一般只用两年,之后就按进价的75%卖掉。所以,他们拥有一辆车的机会成本,比私家用户低得多。

反之,大多数礼服租赁店都是地方小店。一家中等规模的店,一般可供出租的礼服只有一千来套,每年的采购量不足以获得高折扣的批发价。又因为二手礼服的市场很小,用旧了的礼服大多只能捐赠或以微不足道的价格卖给学校的表演系和校乐队。这样一来,汽车租赁公司收取到的租金,只要在两年的时间内高于购车价的25%就行;而礼服租赁店收取到的租金,必须高于每件礼服的全价。

更重要的是,汽车租赁公司的库存汽车,往往比礼服租赁店的库存礼服利用率高得多。大多数礼服只有星期六晚上的重要场合才租得出去。在任一星期六,一家有上千套礼服的租赁店,大概能租出去一百来套;可在一个星期的其他日子里,最多只能租出去五套。反之,一家汽车租赁店的出租率,随便哪一天都差不多。

还有一个因素是,汽车租赁公司一般会对附加事项收取比标价高得多的费用。比方说,保险附加费比自己保险的费用高得多,顾客还车时忘了把油箱加满,公司也会收取比市价高得多的油费。

最后,为了顾客穿着合身,礼服租赁店大多要改衣服,这样产生的裁改费用,几乎跟租金本身一样高。每套礼服出租之前还必须干洗,这又带来了10美元的额外支出。反之,汽车租赁公司收车之后,只要把它加满油就又能租给别人了。

所以,不足为奇,尽管一辆车的零售价差不多是一套礼服的40倍,它的租金却只相当于一套礼服的50%。

为什么在很多洗衣店,清洗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收费高?

(唐·阿黛)

在纽约伊萨卡贾德福尔自助洗衣店,干洗熨烫一件女士有领衬衣收费5美元,但男士衬衣却只收2美元。难道这家店歧视妇女?

有证据显示,在汽车等可还价的昂贵商品上,女性往往会比男性少出钱。但洗衣服务并不属于此列。针对男女衣物,洗衣店一般都会贴出不同的价格,而顾客几乎从不会就此讨价还价。

一般来说,一个行业竞争性越强,对顾客给予区别待遇的可能性就越小。即便是在伊萨卡这样一个小城,电话黄页上也至少列着十多家洗衣店,这个数量足以保证竞争的激烈性。要是现有洗衣店为处理女士衬衣而索取的价格比成本高得多,那桌上可就有免费午餐了。竞争性公司只需贴出一张海报,“女士衬衣不额外收费”,立刻就能占领大部分女装清洗市场。

既然上述价格差异持久存在,说明其根源在于处理男女衬衣的成本不同。和大多数服务行业一样,洗衣店的主要成本是人力成本。但我们很难想象,清洗女士衬衣怎么会比男士衬衣贵。毕竟,两种衬衣还不都是扔进洗衣机就完了。所以,如果成本上存在差异,肯定是在熨烫环节。只要有可能,洗衣工就会用标准熨衣机熨衬衣,它能极大地提高处理速度。可要是衬衣太小、扣子太多、细节太繁琐,就不能拿到熨衣机上熨烫。标准熨衣机还会从下摆部分紧紧夹住衬衣,在布料上留下一处显眼的压痕。不能用标准熨衣机处理的衬衣必须手工熨烫,耗时也就更长。

总体而言,熨衣机处理男士衬衣比女士衬衣更稳妥,因为后者做工大多更繁杂,更容易被机器弄坏。而且女性大多也不会把衬衣塞进裤子或裙子,要是衣服下摆被熨衣机夹出一排压痕,那简直叫人无法接受。反过来说,男人会把衬衣塞进裤子(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所以对他们来说,有压痕也问题不大。

简而言之,为什么洗衣店清洗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贵,最说得通的解释是,女士衬衣熨烫起来更费事(普遍而言)。

为什么近年来印度语电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克里斯·安德森)

就在不久以前,住在美国的新德里人,要想看到家乡话电影,还得回印度才行。可现在,即便是住在纽约附近的偏僻小镇,也能租到上百部印度语电影。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呢?

诚如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在其《长尾理论》一书中所说,以前只有住在大城市的居民才能看到外国语电影的片鳞只爪。除非每场电影的观众人数都很多,要不然,电影院的业主预订的片源就赚不到钱。所以,即便是在印度移民众多的城市,上映印度电影也太过苟求了。然而,随着Netflix等在线DVD租赁服务的出现,从前相对小众的电影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从这种电影上赚钱,用不着再要求数量可观的观众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了。如果你想看印度著名导演帕拉卡(Palekar)1979年的喜剧片《GolMol》,只需要在Netflix上填个申请单就行。在美国,哪座城市都没有足够的印度移民,能维持在电影院上映《GolMol》的成本。但Netflix把这部电影加入出租库存的成本并不高,观众的人数足够了。

有许许多多的电影都因为观众不够多,无法在电影院上映;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亦因为读者人数太少,无法在书店摆卖。可在线租赁和销售的出现,把这部分作品从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发掘了出来。

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初,高尔夫练习场在华盛顿郊外遍地开花?

(查尔斯·凯勒)

由于同业工会和说客们竞相购买靠近美国首都的房地产,华盛顿的地价很高。为了负担获取一栋建筑所需的成本,房地产开发商必须想办法收取高昂的租金。而这通常意味着修建多层办公大楼或公寓。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商开始修建无数的高尔夫练习场。一座典型的高尔夫练习场每个晚上大概能吸引十来个主顾。每个人付上几块钱,就能享受把高尔夫球击入夜空的特别待遇。可每个月通过这种方式赚到的租金实在太少,连支付购买该块土地贷款的利息都不够。那为什么开发商会以这种方式使用土地呢?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华盛顿地区的开发商新修了大量办公大楼和公寓。自住房屋的售价和办公室租金飞速上涨,于是开发商又忙着收购尚未开发的地段,期待房价进一步上扬。结果到了1991年,全国经济出现衰退,华盛顿的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房子修得太多。房屋空置率飙升,租金暴跌。凡在该时期修建新办公大楼或住宅群,房子都会空置好一阵。

除了修房子,开发商也可以一个较低的价格把空置土地卖掉,或是捂盘捂到市场复苏。显然,选用后一种策略的开发商很有理由在过渡期间,给土地找个经济实惠的用场。出于这一目的,高尔夫练习场很是理想。它只需要一堆用过的高尔夫球,一辆发球用的拖车,一辆回收球用的手推车。这类投资规模很小,等房地产复苏时清算起来也很容易。

那么经营高尔夫球场所得的微薄收入,和持有高价买进的土地的机会成本比较起来,又有什么道理呢?显然,要是开发商们早就料到了其后的市场低迷期,他们绝对不会买地。但既然他们已经买下了地,并打算熬过低迷期,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在这一过渡时期给土地找一个最佳用途。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在这种条件下,高尔夫训练场无需创造足以支付这块土地机会成本的收入,只需要赚取比维持土地的边际成本稍高的收入即可。因为就算这样,也比开发商把地空着要好。

本章最后一批例子讨论的现象,需要我们从市场供求双方来考虑其原因。

为什么红壳蛋比白壳蛋要贵?

(乔纳森·张)

在伊萨卡最大的超市,同一种特A级鸡蛋,如果是白壳的,卖3.09美元一打;如果是红壳的,则卖3.79美元一打。根据华盛顿鸡蛋营养中心的研究,不管是鸡蛋的味道还是营养价值,都跟蛋壳的颜色毫无关系。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价格差异呢?

红壳蛋更讨买家喜欢,所以他们愿意出高价,这么解释倒很简单。但这个说法无法令人满意,因为它似乎暗示白壳蛋卖家有钱不去赚。如果卖红壳蛋利润更高,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卖白壳蛋呢?

红壳蛋的生产成本比白壳蛋要高,这个理由说得过去。鸡蛋的颜色取决于生蛋母鸡的品种。比方说,白来航鸡下白壳蛋,罗德岛红母鸡下红壳蛋。红母鸡一般比白母鸡个头大,由于母鸡每天必需的卡路里多少取决于其个头大小,所以饲养红母鸡的成本更高,从而红蛋的成本就更高。但要解释为什么红壳蛋卖得更贵,还必须考虑需求方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有消费者偏爱红壳蛋并愿意为此多出钱,市场上才有红壳蛋出售。否则,根本没人会卖这种成本更高的蛋。

为什么贺曼贺卡公司派发免费“非节日"贺卡?

(埃里克·吉普森)

贺曼贺卡公司在最近的促销活动中,提供免费的“非节日”贺卡。这些贺卡上写着“对不起”、“我想你”和“祝你好运”等简单信息,放在显眼的特制独立架子上。架子上贴着大幅的海报,“免费贺卡!每名顾客限拿两张。”这些贺卡上画着精美的图案,采用高质量卡纸印刷。它们不是库存货,也没有被弄脏、折角,没有任何明显的破损。而且,消费者无需购买其他商品就能免费拿取。贺曼公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贺卡是利润极高的产品。虽说每张贺卡的边际生产成本不过几分钱,但卖价一般都是好几块钱。高额利润有助于维持贩卖贺卡的零售店的管理成本。除了生日卡,贺卡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全年的各种节曰,很多最好卖的贺卡都是高度季节性的,如圣诞卡和毕业卡。所以,贺曼零售店有时候挤满了人,但大多数时候则空空荡荡。于是,公司试图在非旺季时期寻找其他途径销售贺卡,借以提高利润。

公司展示免费贺卡的时候,“非节日”贺卡这一市场尚未确立。大多数顾客是为了过生日或其他特殊场合来买贺卡的。如果公司把“非节日”贺卡用来出售,可能根本没人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可在显眼的地方展示免费贺卡,能吸引不少购物者把它们带回家去。贺曼公司知道,哪怕只有极少数购物者对这种贺卡中意,那么,从长期来看,也必然会带动市场的发展。毫无疑问,如今的贺曼公司已经开始用跟传统贺卡差不多的价格在销售非节日贺卡了。对于一个出售高利润产品的季节性行业来说,这次的促销活动可算得上是大获成功了。

为什么在照片冲印店,同一卷照片加冲第二套免费?

(劳拉·圣多瓦尔)

如果你有一卷胶卷要冲,不少冲印店可以免费给你加冲第二套。不过,一卷胶卷里的大多数照片都不值得冲第二张。那么为什么这些店会提供这种免费服务呢?为什么不冲第一套的时候就直接给个半价呢?

如上所述,现在大多数胶卷都是自动冲印。店员只需要把负片放进机器,剩下的就全由机器搞定了。一张照片要冲第二张,只需要按个钮。不需要额外的劳动时间。复制照片的相纸和化学药品当然增加了些许成本,但少之又少。因此一卷胶卷冲印第二套的成本只增加了一点点。

从买方来看,即便一卷胶卷里大多数照片都是废片,可总有几张比较好,可以多冲一张送给家人或朋友。只冲出一套照片的顾客必须先挑选出要加冲的负片,然后再到冲印店去一趟。这样加冲的照片,冲印店的操作员必须更为小心谨慎,所以店方要收高价以负担其成本。

因此,提供同一卷胶卷加冲第二套相片免费的冲印店,为顾客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服务,同时所增加的成本最小。

没能提供这一服务的冲印店,肯定会有不少顾客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去。

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和CD卖得比不那么畅销的要便宜,而最热门的电影,票价却比不热门的电影要贵?

(埃德·瓦拉)

鲍勃·迪伦的CD《摩登时代》,定价是18.99美元,但2006年8月正式发行后,亚马逊上只卖8.72美元,打了一个对折还要多。反之,不那么出名的艺人的专辑,折扣就要小得多。比如,法语乐队巴黎康宝的《主题》专辑,定价17.98美元,亚马逊上卖14.99美元,差不多是8.5折。图书的情况也很类似。例如,在博德斯书店(Bordersbook store),畅销书可打7.5折,但其他大多数书籍则按封皮上的定价出售。

电影票的情况恰好相反。虽说特定电影院在特定时间上映的所有电影,定价基本上都差不多,但和其他电影相比,院方尤其不愿意给热门电影提供折扣券。为什么只有电影院经营者利用了消费者愿意为更流行的产品多付钱的心态,而卖书和卖CD的却不这样做呢?

每一本书、每一部电影、每一张CD,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竞争卖家不能提供这些产品的完美替代品,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即便如此,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一般情况仍然是,买家最重视的产品和服务,售价也较高。如前所述,电影票的销售模式与此相符。

那为什么书籍和CD背离了上述模式?首先,可以从这些产品的销售者所面临的成本条件与影院经营者截然不同说起。对电影院来说,决定票价的稀缺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一旦电影院的座位坐满了,给再多的钱,都无法为额外的顾客提供服务。所以,影院所有者很有理由不给满座的电影打折。反过来说,书籍和唱片卖家给热门产品打折,并不会赶跑顾客。大多数时候,他们可以预见到哪些产品最热门,并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确保供应。由于这些产品流通速度很快,在货架上保存每一副本的成本是相当低的。而不热门的书籍和CD,可能一两个月才卖得出一套,同样的货架空间带来的收入较少,所以库存成本更高。

事实上,所有的零售商都会库存最畅销的书籍和CD(因为他们知道到时候市场需求量会很大),但不同的商店库存的非畅销书籍和CD却各不相同。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最畅销的书籍和CD,零售商要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要是顾客对这家店出售迪伦新专辑的价格不满意,他可以到任何其他商店去买。但库存巴黎康宝乐队最新专辑的商店可就没那么多了。想立刻拥有这张专辑的顾客,除了按供方的标价付钱,似乎没有其他的办法可想了。

最成功的书店和音像店会向顾客推荐不太流行但很有希望流行的新专辑。如若没有这种推荐,顾客或许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些作品。因此,越是非畅销的专辑,越需要见识渊博的店员进行推荐。这部分人力成本,自然要由非畅销专辑来承担。畅销作品折扣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们的贩卖成本更低。所以,下一次你坐下来听这张了不起的巴黎康宝乐队新专辑,请务必记住:你买它的价格,比在沃尔玛买的畅销CD要贵得多,因为音像店必须承担聘用知识足够丰富的销售员的额外支出,毕竟,只有这种员工才知道,这张专辑或许对你的胃口。

商店给最畅销书籍和CD打折,还有另一个动机:这种做法能吸引更多顾客进商店,购买其他物品。

为什么一流私立大学收取的学费并不比二流私立大学高得多?

(朗尼·福克斯)

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调查,全美排名前100位的私立大学,每年的学费差异相当有限。然而,对一流学校新生入学资格的需求,显然比二流学校要紧张得多。比如,近年来,一流学校新生报考的录取率低于10%,而二流学校的录取率却在50%以上。一流大学每名新生的支出也较高。那么,既然一流大学的成本高,需求大,为什么不收取更高的学费呢?

虽然在任何时刻,排名前10的大学都只可能有10所,但一般而言,至少会有50多所大学的校长坚定地相信,要不是因为排名公式里的某些缺陷,自己的学校当之无愧该排在前10位。而且靠着全体教员、学生和校友的全心努力,校长无需在提高学校对外名次方面大花功夫。只要大学跻身精英地位,上述各集团自然能收获可观的回报。

要成为这种精英大学的切实候选人,大学必须吸引到一流的生源。不少排名公式都很重视学校录取新生的平均SAT得分。结果,一流大学不得不激烈争夺最有天赋的学生。他们给予入学资格的少数学生,同样也为其他一流大学所拉拢。

哪怕每年的学费要10万美元,哈佛大学招够高素质的新生也毫无问题。但要是它收的学费这么高,就只能吸引到优秀学生中极有限的一部分。不少家长会质疑,“干嘛要花10万美元把孩子送到哈佛大学呢?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费才4万美元。”

学费只占培养一个学生总成本的一部分——在很多时候,还不到1/3。其余差额,大部分来自校友和其他人的捐赠和年度馈赠。一流大学有能力负担较高的成本,因为他们的捐赠收入比二流大学高得多。

这个结果使得进入一流大学的学生所支付的学费,并不比二流大学高。一流大学不收取较高学费,是因为:一方面,最才华横溢的学生渴望进入一流大学深造,但反过来说,一流大学同样迫切需要这些学生。

·一家公司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它可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率,而在于它到底创造了多少利润。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

·“一价定律”指出,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些钱的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

·对特定产品的需求,是衡量有多少人愿意买它的一种尺度。

·特定产品的供应量,则是有多少生产者愿意提供该产品供出售的一种简明尺度。

·当愿意以市场主流价格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数量,与愿意贩卖该产品的生产者数量相当时,特定产品的市场处于平衡状态。这一平衡价格,也叫做市场清算价格。

·要解释价格或产量波动,光看供应方或需求方都是不正确的。

经济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