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意识问题

2021年10月25日  来源: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作者:[美] 丹尼尔·丹尼特 提供人:zhaotou97......

关于意识问题,当前分析的心灵哲学中争论的焦点是所谓的“感受质(qualia)”。意识包括许多方面,比如,使得清醒区别于沉睡的清醒意识,使得觉察到一件东西有别于无意识地看见它的觉知,使得记起某件事有别于让它沉睡在记忆中的记忆意识。绝大多数心灵哲学家都承认,意识的许多方面,包括这里提到的清醒、觉知、记忆,都原则上可以归结为神经元活动的一些特征。比如,清醒区别于沉睡就在于大脑的神经元活动的某种特征,觉察到什么区别于大脑无意识地接收并处理某项信息也是在于神经元活动的某种特征。

但有一些心灵哲学家提出,具有一种感受(或称感觉)是一类非常特别的意识状态,它们无法归结为神经元活动,而且感受具有感受质,而感受质上的差异无法归结为神经元活动特征上的差异。所谓“感受质”指的是我们的主观感受的特质(quality),比如,疼痛的感受质不同于痒的感受质,刺疼的感受质不同于灼痛的感受质。那些心灵哲学家提出,这种主观感受质上的差异绝对不可能从神经元的角度得到解释。比如,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非常完备地描述刺疼与灼痛的神经元活动模式之间的差异。但即使如此,我们也没有解释为什么刺疼感觉起来是那样,而不是灼痛的感觉那样,为什么两种感觉之间有那样的差异。

这里我们只能用“那样”这种词来指称那种特别的感觉,因为我们不能像描述事物的形状、颜色、质量、分子结构等那样去描述那种感觉。一方面,只有自己体验过那种感觉才能知道它是怎样的,另一方面,即使你将一个人感受到刺疼时的神经元活动都描述得非常完备了,也没有说出那种感觉究竟是怎样的。所以这些心灵哲学家认为,感受及感受质是本质上非物质的,本质上不同于所有当前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等科学分支所研究描述的东西。感受质是只有靠主观体验才能把握的东西,而当前科学所研究的都是能够被客观地描述的东西。当代持有这种观点的比较有名的哲学家包括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大卫·查尔莫斯(David Chalmers)等。这种观点被称作属性二元论。

有必要将这种属性二元论与传统哲学中笛卡尔式的实体二元论区分开。在笛卡尔的时代,人们无法想象大脑这一块物质如何能够思考,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是:物质有广延但不能思考,灵魂能思考但没有广延。自从计算机人工智能出现以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智能机器人能够理解你的命令、观察环境、收集信息、进行推理、计划行动、执行计划、完成你交待的任务。它似乎显然具有概念、判断,能进行推理、计划等思维活动。所以今天,机器能思考这一点似乎是没有疑问了。

不过,虽然机器人的观察、推理能力很强,虽然它很聪明,但它是否有感觉呢?比如,一个人形机器人可能可以非常准确地模仿人们在感受到疼痛时的行为,包括修复被烫伤的皮肤、呲牙咧嘴等,但它是否真的会觉得疼?似乎不会,因为它内部就是一行、一行的人工智能程序在运行,在控制肢体的种种动作。似乎它不会有疼痛这种感觉。所以今天的属性二元论者的观念是:物质能思考,但没有感受。今天关注及争论的焦点从思想能力转到了感受能力。感受,而非思想,被一些哲学家认为是本质上非物质的。

丹尼特本人在这方面的观点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极端立场,而不再是一种折中立场。他基本上是说,根本没有普通人及属性二元论者所说的那种所谓的感受,认为有那种感受其实是一种幻想。人脑中有的就是一些物质性的东西,即一些神经元活动,再没有其他的,尽管我们可以在不同层次上描述那些物质性的东西。属性二元论者尝试提出了一些直觉泵来论证存在那种非物质性的感受。这本书的第六部分主要就是试图论证那些所谓的直觉泵是虚假的,它们激发了幻象而非真知识。在很多人看来,丹尼特的极端观点是很反直觉的。可能我们多数人直觉上都认为,疼痛那种主观感觉不仅仅就是一些神经元活动,而是另外的、主观的东西。你不妨也读读这本书的第六部分,看看丹尼特能否说服你。

批判性思维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