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漫画类比:一个有创造力的交流工具

2021年10月1日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漫画类比:一个有创造力的交流工具

侯世达刚说的就是一个漫画类比。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认知行为,它虚构出一个与原有情境截然不同的新情境,至少从表面上看如此。但是,从更深层的角度看,二者“如出一辙”。因此,不可避免地使听者作出合乎说话人心意的结论。当人们渴望分享自己强烈的感觉时,比如对某个情境的愤慨,通常会触发这一过程。一般来说,人们会担心对情境的平铺直叙太过乏味,不足以让别人感受到自己心中强烈的愤慨。因此,人们就会在自己庞大的范畴系统里精挑细选,编造出一个虚拟的情境。这个虚拟情境虽然远在另一个领域之中,却和当下的情境十分相似,共享着同一个“概念框架”。希望如此一来,这个类比便可以足够生动,让听者感同身受。接下来便通过一系列例子展示这个现象,这些例子大都源自日常交流。

一位科学家正在海外寻找工作。他写信给一位同事,信中说:“我爱我的国家。但是在这里从事科研就像把保龄球当足球踢。”

◇◇◇◇

侯世达对卡罗说:“德文中乌龟是Schildkr?te。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长壳的蟾蜍’。”卡罗觉得非常好笑,回答道:“长壳的蟾蜍?我猜那地方也没有,只有长毛的牛?”

◇◇◇◇

卡罗问侯世达:“你身上没带笔吧?”侯世达总是笔不离身,对这个问题他已经回答了上百遍。这次他又照样答道:“你觉得教皇信教吗?”

◇◇◇◇

在一次聚会上,有人问一位姑娘的年龄。那位姑娘答道:“我17岁了。”她的父亲提醒她仍是16岁。她反驳道:“得了吧,爸爸。两周后就是我的生日了。”父亲反诘道:“可不是嘛,亲爱的。今天是9月29日。所以说,10月已经开始了。”

上面的例子可以无限扩展下去。它表明,任何一个人,而且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出漫画类比。它们大都源自人们对一个情境强烈且突然的反应,比如愤慨或是惊讶。这一类比有着许多种表现形式,比如,“想象X就像想象Y一样愚蠢”“做X就像做Y一样荒唐”“他们既然已经接受了X,难道还要接受Y和Z吗”“如果你相信X,就和相信Y一样”“假如X是真的,那Y就也是真的”,等等。漫画类比往往拿各自领域内最显而易见的实体作类比,比如爱因斯坦、泰坦尼克号、密西西比河、喜马拉雅山、麦当劳;或者最不言自明的事实,比如地球是圆的、一个星期有七天、教皇信教等。

当然人们也有可能凭空编造出并不令人信服的漫画类比,这就像是创造牵强的范畴。毕竟,就算是瞄准了情境的主旨,人们的思维还是经常偏得离谱。比如说,一位过分狂热的科技公司高管,当他宣布芯片科技的微小进步时,扬言道:“上一代的旧芯片与我们的最新芯片相比,就像是一个锈迹斑斑的破瓶起子放在一辆崭新的法拉利旁边。”这个漫画类比尽管很有趣,但却并不足以令人信服。

漫画类比的慢动作回放

在讲座上,当我们向听众解释什么是漫画类比时,人们常常受到这个概念的启发,有些人一头就钻了进去,开始有意识地建立漫画类比。当这些尝试很顺利时,他们就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漫画类比的全部,但这不过是幻想罢了。就像会开车并不能使人成为一名高级技工,能够想出漫画类比也不能使人成为研究漫画类比潜在心理学机制的行家。

这一现象范围很广,既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又会出现在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情境里。那么,是什么样的思维过程引发了漫画类比呢?在每天面对的无数新情境中,为什么会出现一些特例,让我们寻求特殊的类比?这个特殊的类比基于一个界限分明,却又是完全假想的情境。为了寻求一个漫画类比,我们又是如何把握情境的概念框架的?人们是如何选择适合的替代领域,并引入同样的主旨的?

为了解释这些问题,一起探究一下本章开头的例子,也就是把标枪当作船桨的情况。在美国,用来搅拌咖啡的是些不结实的小木棍或是塑料棒。侯世达想让桑德尔明白自己对此有多么恼火。不过,侯世达怀疑自己这位朋友并没有见证这一习惯在美国的演变,因此得需要点儿帮助,才能多多少少和自己达成一致。

侯世达可以这么说:“这就像是让我们用来搅拌自己的咖啡。”事实上,一开始他正打算这么做,但是忍住了,这样太极端也太粗糙了。在脑中把小木棍换成针的话,会让情境变得更加荒谬。这么做虽然容易,却有夸大之嫌,而侯世达自知夸张往往会减少表达的可信度。所以,他想着怎么才能快速地传达出自己烦恼的关键,而不是沦为长篇大论。

侯世达烦恼的关键在于,不单单是咖啡,为了搅拌某种液体,给人提供的是一根小木棍而非勺子,这事儿多么疯狂呀。所以,他想在一个不同的领域中对此进行漫画式模仿。在那个领域中,荒谬之处将会显而易见,从而揭示出情境的主旨。但是,为了让他的漫画式模仿行之有效,这一新的领域得尽可能让人熟悉。因此,这里的挑战就在于寻找一个概念滑动,其中咖啡被替换成了普通的液体,而使用蹩脚的小木棍明显就是个笑话。

思维上的压力明显推动着咖啡这一滑动,因为水是我们最熟悉的液体。但是,有什么熟悉的活动可以让人拿着某种东西搅拌水呢?用来搅拌水的东西能起多大作用是问题的关键,毕竟搅拌工具起的作用如此微不足道,这可是这个概念框架的根本。侯世达心中出现了一些可能的选项:通过螺旋桨或是明轮使船推进、游泳的动作、划船或是划桨使船前进。但是,为了维持对话的连贯性,侯世达必须在瞬息之间作出选择。

对侯世达来说,水下的螺旋桨和明轮并不是十分熟悉的事物,所以他跳过了它们,来到了游泳的领域。在此,带动水的是胳膊。但要想把游泳人的胳膊换成某种细薄的东西,并不容易形象化。人们不得不想象某种怪异的手术,这使漫画式模仿变得非常牵强,一点儿也不优雅自然。或者则可能涉及游泳人的,通过手来带动水。人们可能想象到一位游泳教练说:“调整你的手型,尽量减少表面的空间,让它们轻松划过水面,尽量不带动水!”但是,让教练说出这番无稽之谈并不合乎情理,这个漫画式模仿连一丁点儿成功的机会也没有。

还剩下划船的领域。幸运的是,船桨有点像加大版的勺子,而且它们都是相对常见的事物。因此,在人们心中,可以轻易把它们替换成其他事物,没有必要去想象手术、疯狂的教练,或是技术常识!需要做的只是找到一些合适的替代品,仅此而已。这些替代品得是熟悉的事物,和船桨大小相近,但是相较之下很难带动水。它们还得让人想起那些流行的用来搅拌咖啡的小木棍,毕竟,侯世达的目标就是创造出一个明显的漫画式模仿,直指近来这个粗俗的风气。由于侯世达心里已经激活了这一概念,他想象出了一个巨大的针——像船桨一样粗的针,然后标枪的形象一下就浮现在心中。标枪又细又滑且大小合适。当然了,它们在水中也带不动水。侯世达觉得这个有趣的滑动是个相当好的选择,心中窃喜,下定决心一吐为快。

想要编造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漫画类比,是一项颇具挑战的认知行为。因为这需要把别人带到自己的视角。有时候,人们心中愤愤不平,想要别人感同身受;还有些时候,人们想要传达出一种感觉,以表明自己为何会对某些话题感到困惑。下一个例子就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将再次探究漫画类比潜在的搜索机制。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