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人的需求层次概念的解析

2020年7月16日  来源:世界上最经典的心理学故事全集 作者: 提供人:yandang18......

1.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或者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地,需求的侧重点、满足感不同。

任何环境下,即使最卑微、最愚笨的人都会萌发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的需求,只是这种需求大多是潜在的、压抑的、在行为上不尽显现罢了;任何一个人在穷困潦倒、生死危亡的时候,都同样会强烈表现出对高端层次的渴望,因为人的需求里折射着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尊严。

2.人的需求存在着特定的依附性,必然受到身边环境的感染。

不同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激发或限制了一个族群的需求,进而影响和引导了人们的需求特点及方式。需求的特点及方式孕育了不同的人文景观,包括我们所说的内陆文化、海洋文化、土著文化等等,也包括差别迥异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大宗教以及神学的传播之所以绵延千年而不绝,则是因为它涵盖了人对需求的寄托和给人以需求不能满足时的安慰。人对苍天和图腾的祷告,充满了需求的企盼。宗教即表现出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又表现出人有需之而难求之的无奈。宗教现象和神话传说一样,几乎展露了人的需求意识的全部特征,成为人类具有共性的精神需求的一个特例。然而,每一门宗教、每一个神话又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反映出不尽相同的族群文化和信仰。宗教之所以广泛、长期存在,在于它能在人们物质需求尚难以满足的客观条件下,满足了人们许多精神层面的需求。

人的需求标准的自我调整意识,首先源于外界的影响,来自于同他人的对比。

3.个体需求的实现依赖于群体和社会。

正是由于人存在多层次需求,才使人们结成族群、教派、国家,才结成形形色色的集团、组织、经济体、生活圈,才引发了人类阶级、阶层的矛盾冲突;正是在人类社会组织中,人的各层次需求才愈发显现出来。

4.人的需求总是处于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

每一个人的需求都是动态的,始终处在量变的过程之中,内在和外在条件的改善总会不断提升人的需求标准。人的精神需求,特别是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更是没有止境,因而需求可以界定下限却无法界定上限。

静态看,人任何时候都必然处在某一个具体阶层;动态看,人一生中的社会位置、身份会不断改变。人的社会位置决定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生存状况又会改变个人的需求指向和需求标准。

人的价值取向建立了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判定标准。一个人即使实现了既定的生存需求,进而实现了自我追求的既定目标也往往并不满足,以至于正直的人奋斗不止,贪婪的人欲壑难填。

5.人的生理需求要自觉向精神需求过渡。

人的生理需求得到较大的满足之后会加速转向精神需求,如果说人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在所处的特定时期内还是有限的、尚可界定的,那么人的精神需求在任何时段都是无限的、不停歇的,无论怎样约束它。尽管人可以压抑诉求,但是绝不会没有诉求。

人应当不断地追求卓越,让生命绽放光芒。许多人乐于孤帆远洋、攀登雪峰,直至挑战“生命禁区”,目的在于“高峰体验”和“战胜自我”,借用海明威的话说就是“为了实现自我满足”。如今竞技体育考验的绝不仅仅是体能,意志和心理素质所经受的考验往往来的更为残酷,而奖牌正是胜者获得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志。

我们更加注意到如何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懂得了休闲和享受生活,消费能力提升必然引起消费目的和消费对象的变化,孔子就曾有“食不厌精,烩不厌细”之说。美食文化、服饰文化包含的精神之需、享受之需已远在温饱目的之上。其功效绝不仅仅限于强身健体,豪华轿车的功能也不仅仅是代步。可见,高档次的物质条件实际上变成了人精神享受的工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模式更加趋于理性化,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并非必须要创造非凡业绩。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自我价值:每当动机能够服从于理性、每当本能够受到意志的约束、每当付出是受到良知的驱动,便可以说人此刻已经超越了自我、实现了做人的价值。

6.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人本身就是一个灵与肉的结合体。每当物质需求获得新的满足,人便会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每当精神需求达到新的境界,人便会调整物质需求的结构。

但是,富裕的物质条件下,精神需求亦容易陷入扭曲的状态或者相对空虚的状态。人由于精神失落而派生的苦恼更容易引发恶念的滋生,甚至销蚀已有的生活基础。当精神需求被误导或庸俗化之后,也容易表现为狭隘的物质需求。

人很希望享有无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是就每个人而言,所能容纳的量值总是有限的,差别的关键在于心胸的承受能力。许多人总是不知不觉地在同自己玩着“零和博弈”,并且在收获中失去什么。马斯洛需求理论仅仅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定性问题,在面向时代、贴近生活的前提下,把握量与度的操作还需要人们自己去完成。

7.需求是一种连贯现象,从低的一端向高端延伸。

衣食住行和性的诉求是人一切需求的根基和起点,如同一棵树的根须一样,尽管它常常在我们的视线之下。研究这棵树虽然必须先审视它的根和干,但是需求层次不宜截然划分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如同根、干、枝、叶、花不可脱节一样。人的心理现象也必须从纵向联系上加以分析,方能知其所以然,尽管心理需求较之生理需求更为隐性、更为错综复杂。譬如,美容改变的本是生理表象,但是效果却换来心理的变化。许多女士讲求节食、保持健美体态,主要意图是出于交往和受尊重的需要。其次,需求存在质和量的区别,不仅物质的东西如此,精神的东西亦如此。譬如,名分、名声较之声誉、名望是两回事,大众文化也有粗劣、庸俗与精美、高雅之分。人们改变或舍弃低层次、低质量的需求,往往是为了换取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需求。

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由低到高观察对比:生理需求渐渐减弱而心理需求渐渐增强;客观需求因素渐渐减弱而主观需求因素渐渐增强;单纯形态的因素渐渐减弱而复杂形态的因素渐渐增强;远古人类的需求特征渐渐减弱而现代人类的需求特征渐渐增强;人的温饱需求在向享受需求和功利需求转化,人的体能需求在向智能需求转化。这些都反映为人类不断进化的必然结果。

由于人所处的时代、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建立个人需求层次的基点是不同的,需求的内涵和满意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人分别以生存为目的、以享受为目的、以发展为目的所建立的需求层次,其内容、范围、深度及形态构成几乎完全不同。

8、每一个需求都可以是多层因素的组合。

人的任何一个行为或动机都可能不为单纯满足某一个心理需求,往往是多项动机的权衡或多种满足相结合的价值取向最大化;一个动机的产生又可能是多层次需求的组合。当人们打算添置一辆私家轿车的时候,既要注重品牌、又要比较价格;既要考虑舒适,还要考虑安全、实用、美观等等。实际上,在谋划的过程中已经包含了基本生活之需、安全之需、交往之需和尊重之需。这类生活现象十分普遍,甚至让人习以为常,这恰恰反映出人在实现需求的过程中复杂的思维动机和必须随时面对的选择;反映出人在具体需求之中生理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交互作用。

9.需求的意识包括欲望属于心理范畴,需求的实现过程属于行为范畴,两者密切联系在一起。

需求理论研究的重点则应当是知与行的互动过程。我们应当把客观条件与需求的一致、需求与动机的一致、动机与行为方式的一致看作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链,进而对人的行为效果产生判断。客观环境及客观条件是影响人的需求变化和需求差别的决定因素。需求意念诉诸思维可以产生更为复杂的行为动机和千变万化的行为方式。

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力图一次次完成从心理动机到行为结果的循环,这既是一个心动到行动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动—感悟—再行动—再感悟的实践过程,在每个人的一生里可能出现无数次高峰。审视人生的轨迹:直线型的可以称其为平凡;波浪型的可以称其为坎坷;上斜线型的可以称其为潇洒;跳越式的可以称其为辉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即便在做重要抉择的时刻,都不太注意自己的心态,也不愿意披露个人动机,但是任何言论、行为甚至下意识举动的背后都潜藏着人的需求意识。求知、求爱、求进取乃至求救、求生、求宽容,无一不是人需求的具体表现。正是因为人的需求心理必然影响以至于左右人的行为,我们对人的需求结构和这种结构演化的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所谓人的需求层次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架构问题。生存与发展是人及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相对于这个目的,安全是基础,交往是条件,尊重是保障。这些层次交织一起,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相对和谐的需求层次体系。

马斯洛 / 需求层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