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享受与恐惧

2020年7月16日  来源:赢家的诅咒 作者:[美]理查德·泰勒 提供人:yandang18......

享受与恐惧

标准的贴现效用模型,假设贴现率是固定值且通常是正的。有没有任何情况是人们偏好延迟实现收益或是提前实现损失?马歇尔(Marshall, 1891, p.178)提出了对收益的贴现率的负面影响:“当我们计算未来利益的贴现率时,我们必须小心地承认,预期的喜悦是有份量的。”我们用“享受”(savoring)这个词来代表从预期未来喜悦的结果所衍生的正效用,而“恐惧”(dread)则代表未来不悦的结果所衍生的负期望。

列文斯坦(Loewenstein, 1987)所做的下列实验,阐述出享受与恐惧的影响。他要求受试者说明“你现在最多能付多少钱”以得到(或避免)以下五种结果,在现在立刻、延迟3小时、1天、3天、1年、10年后报价。五种结果是:获得4美元、损失4美元、损失1 000美元、受110伏特的电击(不会致命)、你选的电影明星给你一个吻。实验结果如图7–3所示。

图7–3 为了得到(避免)选定时期支付结果的最大支付金额*

*占当期价值的比例(N = 30)。

资料来源:Loewenstein(1987)。

经过贴现的效用预测,收益及避免损失的价值,在事件发生前,应该会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人们应该希望尽快消费收益,尽可能延迟损失。正如我们看到的,两个非货币结果产生了相当不同的时间偏好。以明星之吻而言,受试者偏好延迟3天得到结果,想必是为了享受那份期待。而以电击来看,为了避免1年或10年后的电击,受试者愿意支付的金额远大于近期就执行的电击。这个例子中,受试者似乎愿意付钱来逃避长期的焦虑煎熬。

或许明星之吻和电击是相当罕见的经历,但列文斯坦从比较平常的事件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在证明享受的效用上,他的受试者中有84%指出,他们偏好在三个周末中的第二个周末得到时尚法国餐厅的晚餐,甚于在第一个周末就得到。为了证明恐惧,受试者被问到:“最少给你多少钱,你才愿意去清洁心理系动物实验室的一百个仓鼠笼,这项支付会立即给你……这份工作虽然让人不舒服,但只需要花三个小时。下面两种情形,要你去清洁这些笼子,各需要付你多少钱你才愿意做:(1)未来七天内清洁一次;(2)从今天算起一年后的某个星期内清洁一次。”(p.674)下个星期去清洁这些笼子的平均保留工资为30美元,而一年后的保留工资为37美元。事实上,37名受试者中只有2个人对问题(2)的报价小于问题(1)。

评论

1. 这一类研究的政策含义既有趣又变幻莫测。在微观的层面,某些情况下(像是电器用品的采购行为),在某些团体(像是青少年)身上观察到的高贴现率,提出了关于消费者理性的严肃问题(如前面提到的,在许多涉及自我控制的跨期情况下,个人常会质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出理性、长期的选择)。一位消费者选择了一台售价比其他同类机种便宜50美元,但每年需多花至少50美元电费的冰箱,我们怎么能说这是理性的?虽然这样的案例不足以要求政府进行干预,但是消费者会为自己做最佳选择的假设是相当靠不住的。

在宏观的层面,跨期选择的心理学使得原本就很复杂的社会贴现率(政府应该用来贴现未来成本与效益的概率)的选择问题,更加复杂。标准的看法是修正了税收扭曲的市场利率,代表个人时间偏好的总和,为最适当的社会时间贴现率。然而,修正税收扭曲绝非小事,而资本市场国际化使得情况更为复杂,混淆了一国国内的时间偏好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复杂关系下,林德(Lind)主张决定社会的时间偏好率唯一合理的方式,是在个人层次引出时间偏好。但是,如果个人不是每样东西都以相同的贴现率来贴现,那么哪一个贴现率是适当的社会贴现率呢?假设某个人在电冰箱购买行为上显示50%的贴现率,但是同样的这个人是否认为在今年拯救10条人命和20年后拯救10条人命,两者之间无差异呢?那么在建另一座发电厂和改善公路安全之间,我们要如何抉择呢?

2. 许多经济学家将决策心理学的研究视为无用的东西,这类研究经常提出一些显示个人违反了理性选择的特定假设的证据,却未能提出可以轻易融入经济模型的替代假设。然而,心理学既可以有破坏性,也可以有建设性。例如,在递增工资模式的案例中,心理学家观察到,人们关心收入及消费的绝对水平,也关心其变化(这应该没有争议,因为经济学家不为喜好争论),这样的观察可以使对递增工资模式的偏好与标准的经济学假设中人们将未来损益贴现的理论相一致。利用实证研究建议对效用函数做修正,其优点在于提出的修正会比较具有一般性。这类推理的一个范例,是康斯坦伊尼德斯(Constantinides, 1988)在他关于“股票溢价迷思”(为何股票的回报率高出债券那么多?)的文章中提出的。康斯坦伊尼德斯根据他的假设来做解释,即目前消费的效用决定于过去的消费水平,或是他说的“习惯形成”。愤世嫉俗的人可能会辩称,如果你试过够多的效用函数,就什么都可以解释了。然而,此处这样的批评可能是不恰当的。习惯形成的假设似乎符合行为的直觉,且与为数众多的实证研究相符合。它甚至还可以被检验。依赖可检验假设的解释(或者更好的是,检验结果为真!),比起那些根据无法检验或难以置信的假设(例如,决定于随着时间变动、看不见的经济灾难的风险)所做的解释更有吸引力。

本文与乔治·洛文斯坦合著

[1]资本市场的金钱来源为储蓄,都被借去做更高收益率的投资了。

[2]会购买低效率的电器用品可能有两个其他的解释:“无知”及“无流动资金”。根据“无知”假设,顾客不知道,或是懒得去了解,购买效率较高机种的好处,即使信息在政府规定的标签上有明确的显示。根据“无流动资金”的论点,顾客非常缺现金,以至于他们买不起更有效率的机种。(当然,他们正是那种会去买便宜机种的顾客!)因为大部分的电器可能是以信用卡购买的,而且因为省电也只是相对贵一点点而已,因此借款限制似乎不是真正的理由。

[3]在这个研究及这里所谈到的另外一些研究中,所问的问题都是假设出来的。当然,在其他情况不变的状况下,最好是以真实的选择来做研究。毕竟,在假设方法或是用真正的金钱的方法之间,需要审慎权衡。使用假设问题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请受试者考虑大金额的情况,不论是获利或损失,以及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延迟。在使用真正金钱的研究中,实验者必须降低筹码的金额及延迟的时间长度,同时也很难研究真实的损失。同样地,在假设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要求受试者假设未来的支付是没有风险存在的,但在使用真实筹码的实验中,受试者必定会评估实验者的可靠性。令人安心的是在这个领域及其他许多领域中,使用假设性选择所得到的结果,在使用真实选择的研究中也同样出现,案例参见霍罗威茨(Horowitz, 1988)、霍尔库姆和尼尔森(Holcomb and Nelson, 1989)的研究论文中所举的例子。

[4]很明显,在这些实验中,无论受试者选择的是何种模式,市场利率都不会决定于货币金额或延迟的时间,但是这不表示实验的证据与经济学是不相关的。经济学关心的是市场价格和个人行为的预测。虽然套利者可以确定一个人无法从连续买卖12次一个月期的国库券赚取高于单次买卖一年期债券的利息,但这不保证在个人层次的预测就是正确的。如果汽车顾客决定贷款买车,而不选择更具吸引力的现金购车折扣,那么对其他人而言,将没有(无成本的)套利机会。银行可以尝试说服汽车购买者,选择享受折扣并向银行借贷购车款项是较有利的做法,但是这样的营销活动很花钱,且消费者可能会怀疑银行给他们的建议的公平性。

[5]这项分析是建立在安卫斯利(Ainslie, 1975)的研究基础上的。

[6]小笔的意外之财会进入心理的支票账户,心理的支票账户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大部分会被消费掉;如果得到的是一大笔钱,则会进入心理的储蓄账户,该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只有很小的比例会被消费掉。而且,支票账户几乎是无息的,储蓄账户是有利息的。

[7]不同的消费品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贴现率。只要旧的暖炉还可以用的话,一个人可能对于得到一辆新车,比一台新的(省电)暖炉要来得有耐心。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

跨期选择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