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这笔交易到底值不值(2)

2020年7月17日  来源: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 作者:[美]理查德·泰勒 提供人:yandang18......

下面这个调查可以证明这一点。有两组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他们都是经常喝啤酒的人,调查人员问了他们以下两个问题,下述段落中用圆括号和方括号以示区别。

一个炎热的夏日,你正躺在沙滩上,只有冰水可以喝。在过去的一个小时里你一直在想,要是能喝上一瓶自己喜欢的那个品牌的冰镇啤酒该有多好。这时,一个同伴起身要去打个电话,他说可以给你带一瓶啤酒回来。海滩附近只有一个卖啤酒的地方(一家高档的度假酒店)[一家又小又破的杂货店]。同伴说那里的啤酒可能卖得很贵,问你愿意花多少钱购买。他还说:如果啤酒的售价与你愿意支付的钱一样多或是更低,就会帮你买一瓶;如果高于你能承受的价格,就不买了。你很信任你的伙伴,同时你也没有与(调酒师)[杂货店老板]讨价还价的可能,你愿意出多少钱呢?

这个例子的有些情境是特意设定的,以防经济学家进行反驳。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两种情境下的消费行为都是一样的,即调查对象想在沙滩上喝一瓶自己喜欢的啤酒。他没有亲自去卖啤酒的地方,甚至连看都没有看到,所以也没有机会感受那里的氛围,不管它是怡人的还是糟糕的。同时,问题中摒除了与卖家讨价还价的环节,所以调查对象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偏好。用经济学家的话说,这种情境设计符合“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le)原则。

在这样的情境下,调查结果是:如果啤酒是在度假酒店而非杂货店买的,调查对象就愿意支付更多的钱。排除物价上涨因素,人们愿意支付的现金中位数[2]分别是7.25美元和4.10美元。

调查结果显示,同样的啤酒在同样的地方饮用,人们却愿意因为购买地点不同而支付不同的钱。人们为什么会在意啤酒是在哪里买的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心理预期。在人们看来,高档酒店里物品的售价会比较高,因为成本显然更高。在度假胜地花7美元买一瓶啤酒,虽然不会令你很高兴,但却在你的意料之中;要是杂货店开出这么高的价格的话,你肯定会怒发冲冠!这就是交易效用的本质。

理性经济人是不会体验到交易效用的,对他们来说,购买地点属于看似无关的因素。这并不意味着经济人对便宜商品是免疫的,如果沙滩上卖的啤酒售价是10美分一瓶,即使是经济人也会很开心,但是这种高兴已经全部包含在获得效用里了。能够体验到交易效用的普通人,从交易条款本身就能获得快乐(或痛苦)。

因为交易效用既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也就是说,交易既可能是划算的,也可能让人感觉上当受骗,所以交易效用不仅可以阻止人们购买划算的产品,也会引诱人们购买昂贵的产品。沙滩上喝啤酒的例子说明,我们有可能劝阻人们不去购买其实值得买的商品。假设丹尼斯说他只愿意出4美元购买杂货店的啤酒、出7美元购买酒店的啤酒,如果他的朋友在杂货店花5美元买了一瓶啤酒,然后告诉丹尼斯这瓶酒是从酒店买的,那么丹尼斯会很高兴,因为他觉得这笔交易很划算。如果汤姆没有使用这一计谋,丹尼斯就不会同意进行这笔交易,原因只是他不愿意多付钱。

对那些生活很舒适的人来说,负的交易效用会阻止我们享受能留下终生美好回忆的特殊购物体验,而且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忘记多花出去的钱。但是,划算的交易也会引诱我们购买没有价值的商品。每个人的柜子里几乎都有从未穿过的衣服,当时只是因为太划算而决定购买。当然,在车库或阁楼里,也有类似玛雅所买的超大码被子那样的东西。

因为消费者会这样做,所以卖家才会操控参考价格,让消费者产生划算的错觉。其中一种做法已经盛行了几十年,那就是标上虚假的“建议零售价”。其实,这只是用来误导消费者的参考价格。在美国,有些产品似乎一直在打折,比如地毯和床垫,有些零售店里的男装也一直在打折。这些打折商品都有两个特点:购买频率低,质量很难评估。购买频率低对卖家的好处是,消费者往往注意不到其实这些产品一直在打折。大多数人到店里选购新床垫时,发现标着“本周特价”的商品后都会十分惊喜。另外,如果产品的质量很难评估,比如床垫,建议零售价就会起到双重作用。它既能表明产品的质量很好(从而提高可感知的获得效用),又能提供交易效用,因为产品正在打折。

顾客可能会迷上交易效用所带来的兴奋感。如果一家以时常打折著称的零售店,想要断掉人们期待划算交易的念想,那么它可能要经历一番挣扎。多年来,有一些零售店试图用“天天低价”来吸引消费者,但这些尝试一般以失败告终。[3]比起在每件商品上都只能节省一点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钱,一次划算的交易则能够带来更多的快乐。

梅西百货和彭尼公司就是两家曾试图让消费者不再对打折上瘾的商店,但最后都失败了。在2006~2007年的形象升级过程中,梅西百货的管理层认为优惠券是降价的主要方式,所以希望减少优惠券的使用。梅西百货将优惠券看成一种威胁,认为它们会削弱自身品牌的声望,缩小自己与彭尼公司或科尔士百货公司等名气没有那么大的商店的差距。在并购了几家连锁百货商店之后,梅西重新进行品牌定位,于2007年春天减少了30%的优惠券。但是,这一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梅西百货的销售额骤降,公司只好赶快承诺在这一年的节假日期间发放与往年一样多的优惠券。

2012年,彭尼公司也暂时停止发放优惠券,启用每日低价的策略。公司首席执行官罗恩·约翰逊(Ron Johnson)发现,公司只有不到1%的收入来自全价商品,于是在一次发布会上极为坦诚地宣布,公司将会结束使用“虚假价格”,也就是虚假的建议零售价,并开始使用一种更简单的定价方案。除了废止之前的优惠券政策,新方案也不再使用以0.99为尾数的定价方法,而是直接进位为整数。彭尼公司还宣称,做出这些改变之后,消费者最终支付的价钱将不会受到影响。

在新方案之下,消费者可能真的不必支付更多的钱,但他们却失去了很多交易效用。他们甚至失去了仅需支付9.99美元而非10美元整的那一丁点儿乐趣。结果表明,彭尼公司的新方案是一次彻底失败的尝试,2012年新方案实施后,公司的销售额和股价都迅速下跌。一年后,约翰逊被免职,彭尼公司又重新开始发放优惠券。但是,直到2014年,其销售额仍未恢复。也许消费者不喜欢别人告诉自己建议零售价是虚假的,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交易效用,也就是很多快乐。

聪明的读者(和购物者)可能想知道沃尔玛和好市多等大型折扣零售商的成功秘诀。这些零售商虽然也在使用天天低价的策略,但经营却十分成功,有时甚至不标示较高的参考价格。不过,它们没有消除交易效用,而且事实正好相反。它们让消费者相信,在它们那里购物就是一场捡便宜的狂欢,并且会特意加强这种认知。除了商品价格确实低廉外,沃尔玛还运用古老的策略,保证它们的标价是同业中的最低价格。沃尔玛推出了一款名为“省钱记录器”(Savings Catcher)的比价应用程序,顾客可以将收费小票扫描到程序中。沃尔玛承诺,如果发现较之更低的价格,就会全额退款给顾客。除非梅西百货和彭尼公司不再自诩为顾客提供高层次的购物体验,否则在提供交易效用方面,它们无法与这些名副其实的低价零售商竞争。

对消费者来说,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是理所当然的,从这件商品上省下来的钱说不定可以用来买另外一件商品。但是,我们不应该仅因为东西太划算,而购买根本不会使用的东西。对于商家而言,意识到所有人都喜欢划算的交易这一点很重要。不管是通过打折,还是实行真正的低价,都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好市多是一家以低价著称的大型仓储超市,但它的停车场里总是停着很多豪华汽车。这表明,即使是富裕的消费者也想从交易效用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1]思考问题的方式最接近这种方式的人其实是贫困群体,这一点也许有些出人意料。森德希尔·穆莱纳桑(Sendhil Mullainathan)和埃尔德·沙菲尔(Eldar Shafir)于2013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稀缺性”(Scarcity)。他们在书中表示,对机会成本的理解,穷人的行为比富人的行为更像经济人,原因就是机会成本对穷人而言影响更为显著。如果100美元的意外收获可以用来支付超期的账单,或给孩子们买双新鞋,那么机会成本将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但是,因机会成本而一直焦虑则会产生负面效果。不停地担忧从哪儿弄钱支付房租,会让贫困的人很难过活,也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一些糟糕的决定,比如取出薪水,延期偿还发薪日贷款。

[2]中位数是统计学术语。如果将所有价格从高到低排列,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位置那个价格,比它高的价格的数量和比它低的价格的数量相等。

[3]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当沃尔玛进驻美国市场时,美国本土超市都面临挑战,并且受到了影响。但是,与实施每日低价策略的超市相比,那些使用促销策略(比如经常打折)的超市的收入更为可观,存活时间也更久。

核心关键词不超过3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