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所有知识都建立在概念之上

2020年7月19日  来源:人人都该懂的哲学 作者:【英】彼得·卡夫 提供人:heidong86......

抬头看看天空中的星星吧。“这是仙后座,那是猎户座。看那边,那是北斗七星。”但星星在人类之前就存在了吧?

每个星座都构成了一个图案,它们与现实物体的相似性令人着迷。但当对天空进行划分时,我们会发现,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组合星星。一旦想到这一点,思绪就无法停止。这个世界并不是就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展现在我们面前,例如鹅卵石和湖泊,高山和雨季,星辰和大海。这些东西都依赖于概念,而概念由人的本性决定,由人的生物本性以及需求与欲求决定。康德认为,“物质自身”,也就是他所说的“物自体”(noumena)是无法被人理解的。我们甚至不知道,人能把握的世界之外的东西到底是只有一个,还是多种多样的。请注意,一旦走出概念的世界,我们就会失去一切观念。

这里想要揭示的问题是,人类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分离或对立。如果这是对的,我们就要重新界定人类的概念。除此之外,自我和他人的分离与对立也导致了许多问题。浓厚且黑暗的形而上学迷雾笼罩着我们,而想要看到光明,似乎就必须放弃“我vs世界”的诱惑。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这个“光明”是什么样子。

我们所掌握的概念并非先天赋予的,而是与他人共享的。进一步说,如果坐在原地不动,仅仅用嘴抱怨这个世界,那我们就无法得到这些概念;只有积极主动地与世界打交道,才能拥有这些概念,当然,坐在原地不动也可以说是与世界打交道。我们要呼吸,摄入营养,排泄;要行走、感悟、制造、破坏,改造世界,同时改变自己;要经历爱恨别离。没有这些,就没有产生概念的根基,就没有概念,甚至没有数学一类的抽象概念。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维特根斯坦的著名观点,即否定私人语言的可能性。在哲学家眼里,私人语言指的是强调只有我能理解我所使用的词语的意义。想象一下,那些只有你自己能够感受到的痛苦,比如阵痛、刺痛等,以及你内心深处的、私密的想法。按照私人语言的逻辑,没人能体会你的痛苦是什么样,甚至没人知道你说“痛苦”时到底想表达什么,而这是多么荒谬啊。若要避免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就只能使用公共语言,因此人们对“疼痛”“阵痛”“刺痛”都有着共通的理解。看到伤员疼得叫唤,我们就可以直接跑去帮助他们,而不用再猜想他们发出的声音到底什么意思。再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词汇的过程,当我们“痛苦”“幻想”“痒痒”“刺痛”的时候,父母、老师或朋友肯定都向我们说明过,什么词汇是用来表达这些感受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很多人可能觉得语言及其意义非常令人困惑,当然,有人很在意这些困惑,有人则觉得毫无意义。我稍微讲一讲这个话题,其余留待读者自己探索。美国逻辑学家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强调了这个问题,而且,这个有怪癖的哲学家还声称维特根斯坦早就在书中指出了这一点。同样,他提出的怀疑主义论证也要依赖一个断层。通常人们认为,当人使用一个词语的时候,他知道用该词语所表达的含义。可是,人们为何用该词语表达这种含义,而不是另一种含义呢?有什么能够保证,今后在使用该词语时,依然要表达这种含义?持有这种意义怀疑论观点的人认为,没有答案能回答这些问题。

设想人们在教孩子学习偶数,比如2、4、6、8……假设孩子已经数到了100,人们可能会觉得,他肯定已经找到“加2”的规律了。但他真的知道吗?如果人们说“以相同的方式继续数下去”,他可能就开始乱数了。或许他会重新再来一遍“2、4、6、8……”,或许他开始数“101、103、105”,或许他开始数“56、98、202”。也就是说,他理解的“以相同的方式继续数下去”,和我们理解的完全不一样(19)

我们可以一直往下数,数千千万万个偶数,但小孩继续往下数的时候却会按照他自己的理解来,因为我们和小孩的理解不同。证据无法说明它背后的意义。怀疑主义者还可以继续追问:我们所说的“以相同方式继续”是什么意思,什么能够保证我们始终在相同意义上使用“以相同方式继续”?假如明天我们要“以相同的方式继续”生活,那明天到底该干吗?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所说的“新归纳之谜”。根据现有的证据,我们相信将来看到的翡翠都是绿色的,即保持着“相同的”颜色。假设,在将来某天,比如2019年12月31日之后,我们发现的翡翠都是蓝色的。对我们来说,翡翠的颜色变了;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认为翡翠还保持着相同的颜色,因为他们之前理解的相同颜色是“绿蓝色”。所以说,对我们来说,2019年12月31日之前的翡翠是绿色的,之后是蓝色的;而对他们来说,不管之前还是之后,翡翠都是绿蓝色的,他们以前观察到的是如此,也相信以后的都是如此。

总的来说,问题在于,我们怎么能确定,他人说的甚至我们自己说的“以相同方式继续”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以前使用该术语的方式,未必和之后使用该术语的方式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词汇过去的用法与今后的用法之间存在断层。维特根斯坦指出,我们都以为有一条规则限制着我们如何使用术语,保证我们今后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它,保证我们的用法统一、明确,但其实并没有这样的规则。

事实上,哲学家面临的问题比我们能想出来的都要多。因为他们不满足于直观感受,而要追问其背后的含义,比如,“保持相同”是什么意思,“等等”是什么意思,或者我们所使用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但是,如果连“……”的意义都追问的话,那无疑就是错误的。我们要懂得在什么时候画上句号。解释必须有尽头,而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样的尽头。

要点总结

1.内部怀疑论:承认物理客体的存在,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评价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2.外部怀疑论:不承认物理客体的客观存在,不承认许多客观事物、过去、理性推理等的存在。

3.概念:一旦走出概念的世界,我们就会失去一切观念。

4.否定私人语言:维特根斯坦的著名观点。所谓私人语言,即强调只有自己能理解自己所使用的词语的意义。

5.新归纳之谜:由纳尔逊·古德曼提出,认为对于同一个词语,我们永远都无法确定彼此的理解是一样的。

知识 / 概念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