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人的自我意识是什么

2020年7月19日  来源:人人都该懂的哲学 作者:【英】彼得·卡夫 提供人:heidong86......

假设有一个普通的人叫莱格,他当然有意识、思想等经验感受。如果说功能主义或同一论的观点是正确的,那莱格的大脑具体在何处就无关紧要。我们可以假设他的大脑在身体之外,用线路完好地与身体连接在一起。我们甚至可以假设莱格把大脑放在提供营养的密封容器中随身携带,虽然他会因此而行动略有不便,但到目前为止,这个场景似乎没有什么理论上的不可能。

为了保持活动方便,我们可以用无线电连接莱格的大脑和身体,而这样的话,只要把大脑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就好了,反正这对大脑和身体之间的无线连接也没有影响。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情境来进行思想实验了。接下来,我们逐渐用其他替代品来代替大脑组织,而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保持信号发射和身体之间的联动作用。再想得大胆一点,只要能保持信号发射和身体运动之间的连接,就算把大脑弄碎扔得遍布全宇宙也无所谓。因为到现在,还是能满足功能主义的要求,莱格还是有自主意识,他的身体活动也还能照常进行。

换句话说,莱格的心理状态就是与身体相连的这一整套装置,当然,这里我们用的是无线连接。如果严格遵守功能主义的原则,甚至连身体也不用考虑在内,因为功能主义只要求实现某种功能,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外在身体的存在,只要有东西能发挥身体的功能就足够了。只要神经信号产生了看到猫、感到脚趾疼痛的心理状态,那是否真的有猫、有脚趾都不重要。

继续来看下一个比喻。假设有一个内部结构完好、可以正常工作的恒温器,但如果不连接到常规锅炉,或者连接到运转不良的锅炉,恒温器就不能成功保持所需温度。进一步考虑,如果因果关系实际上不仅仅是事件的常规连接,就像大脑与身体的正常连接,那么,恒温器中的种种相关变化只需要可靠地按顺序发生,实际上未必是由一个因素引发另一个因素。

事实上,如果心理状态是神经激发的时间模式,那么请考虑,在当下这个时刻,由于存在数十亿人,就发生着数万亿这样的激发。这样的数万亿激发,遍布数十亿人之间,可能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引起身体的运动。如果因果关系只不过是规律性的功能呈现,那么上述林林总总的方式就能构成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尽管与身体之间缺乏适当的联系。(15)

哲学家探索的道路是非常艰辛的,他们有时会沉溺于荒谬的假设与思索中。如果我们真的把心理状态看作一种实现功能的模式,看作神经放电或者硅片刺激,那最后可能会得到非常荒谬的结果。可能生物性质确实是心理状态的基础,但我们仍不能只关注生物性质,否则,贝多芬的《第九乐曲交响曲》就仅仅是一堆音符,完全丧失了它震撼心灵的力量。

身心问题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现在有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案,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一种神秘主义思想。神秘主义的支持者认为,身心问题将会是人类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理论都试图将心理状态还原成其他东西,比如神经结构、行为、功能等。但也许最好的解答正如19世纪英国主教约瑟夫·巴特勒(Joseph Butler)说的那样,“事情只是它本来的样子,其他什么也不是”。

在进行思想实验时,一定不能忘记肉体和周围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并不是真的认为沙发可能像人一样能够感知到疼痛,因为无论做什么,沙发都不能表达自己的疼痛;同样,无论对沙发做什么,它也都感觉不到疼痛。难道在培养皿中制造神经放电,我们就真的认为能创造出思想吗?当然不是。想法、信念、希望、欲望等都需要载体,需要合适的环境。

假设心灵是能够通过外在表现来表达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某些无法表达情绪的患者,这样的不幸没有任何规律可言,很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或许,非要把人类活动拆分成物理的、心灵的是错误的。比如说,洛丽骑自行车、和同事调情、为晚上的音乐会做准备、明天去签按揭合同,这些行为都是由身体和心灵一起完成的,并不能简单将两者区分开来。如果洛丽很开心,那她就会微笑,这样的微笑与情景有关,而不仅仅是面部肌肉的变化。人们会头痛地哄恋人开心、把衣服搭在椅背上、做出承诺、因为他人缺乏诚意而发怒,心理状态和生活总是相互交织的。

与躲在角落的“智能”电脑或机器人相比,人类会跑过海滩,会朝着孩童大喊,会试图不让冰激凌滴落,会不想晒日光浴而想要游泳。了解如何应对人类世界中的这些事情非常重要。机器人或假想中的其他类似于人的“人”至少要明白这些生活,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心灵。

维特根斯坦曾写道:“就算狮子会说话,我们也理解不了它。”狮子的想法、需求都和人类的大不相同,如果狮子说“我饿了”,那人们一定会赶紧跑掉。但仍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是共通的,比如饥饿、疼痛、性欲。我们不会觉得这些和沙发有关,但狮子也不会理解经济危机和消费主义。

维特根斯坦苦恼于如何理解心灵,这是他曾写的文字:

陷入哲学困境就仿佛是一个人被困在房间里,想出去却不知道怎么办,他想爬窗户,但窗户太高,他想爬烟囱,但烟囱太窄。

这个房间仍然困着很多人。不管有多努力,多想找到出口,哲学家的各种幻想仍然让我们感到困惑。比如他们设想的僵尸,有着与人类相似的行为,却没有任何经验感受;比如他们设想的“超级禁欲主义者”,不论感受到什么疼痛都不会表现出来;比如他们设想的“超级骗子”,心里所想的与行为完全不一致。于是,我们可能会在困惑和纠结中崩溃,并重新想起那个经典的问题:“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感受?”

不管多么了解蝙蝠的回声系统,不管把蝙蝠的生物结构研究得多么透彻,不管设想自己如何飞行,不管如何描述倒挂在房顶、扇动翅膀的感受,我们都始终无法解释清楚一件事,即蝙蝠的意识,或蝙蝠眼里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成为一只蝙蝠到底是什么感受?就算蝙蝠会说话,我们也理解不了。

要点总结

1.逻辑行为主义:心灵状态就是人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2.心脑同一论:心灵的变化就是大脑活动,在脑海里想象一个物体,就等同于脑神经系统的一次运动。

3.副现象论:认为物理活动可以引发心灵活动,但心灵活动不是引发物理活动的原因,也不对行为产生影响。

4.取消物理主义:“心灵消失的理论”,主张舍弃所有旧有的术语。

5.功能主义:心灵状态就是指复杂的功能,像一款软件或应用程序,可以在不同的人脑上运行。

自我意识 / 意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