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教育的目的(2)

2020年6月17日  来源:教育的本质 作者:(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提供人:yanjia82......

那么,如今的教育体系该如何防范这类禁锢思想的现象呢?我们提出了两点教育原则:一是“不要教授太多学科”;二是“将教学内容讲透”。

如果每门学科的老师都只教一些皮毛,那么学生就只会被动接受一些零碎的知识,无法产生思想的火花。我们应该挑选少数重要的内容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学生们要将这些知识完全吸收,明白如何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接受教育开始,学生们就应该体会到探索的奥妙,并且通过探索,理解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这里的“理解”不仅仅指的是逻辑分析,还包括一句法国谚语所表达的含义:“理解即包容。”迂腐者对于这类实用性的教育嗤之以鼻,但教育如果无用,它又如何能称之为教育?难道我们应该看着人们的才华被埋没吗?无论你的人生目标为何,你受到的教育都应该是实用的。对圣·奥古斯丁[3]来说是如此,对拿破仑[4]来说也是如此。教育是实用的,因为理解是实用的。

在此,我暂且不提书面教育应赋予学生怎样的理解能力,我也不想对古典或现代课程的相对优势发表评价。我只想说,我们想实现的理解,应该是对当下事物的理解。那些来自过去的知识,唯一的用途就是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对于年轻人而言,无视当下会对他们的思想带来致命的伤害。当下才是全部,才是圣土,因为它连接过去,导向未来。同时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时代,不论它存在于两百年前还是两千年前,它都已是过去。不要拘泥于日期的细枝末节。莎士比亚[5]和莫里哀[6]的时代,与索福克勒斯[7]和维吉尔[8]的时代一样,都属于过去。正如“圣徒相通”[9],这场伟大而启迪人心的会面只发生在一处,那就是“现在”,圣徒们要跨越多长的时间才能参与这场会面并不重要。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教育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前面我们曾提到,学而不用很可能是十分有害的。这里的运用指的是将知识用于生活之中,用于日常的感观、感觉、愿望、欲望和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我知道有些人想要通过被动地回顾一些零散的信息,为自己的灵魂提供能量。但人性并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当然,除了某些报社的编辑需要这样。

在科学的教学训练中,当我们遇到一种观点,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论证。我想先阐释一下“论证”的含义,即证明该观点的价值。如果包含该观点的命题是假的,那么该观点也就毫无价值。因此,要证明一个观点,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实验检测或逻辑分析,证明其所属命题的真伪。不过在介绍某个观点时,对真伪的证明并不是首要之事。毕竟如果有权威教师支持该观点,该观点便值得我们介绍。第一次接触某些命题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评估其重要性。长大后我们便是如此处事的——不会对某件事情进行严格意义上的论证,除非这件事很重要,值得这么做。狭义上的证明和价值的评估几乎可以同时进行。但如果要分一个优先次序,还是要将价值评估放在首位。

此外,我们也不应对命题孤立运用。在此我想强调,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用少数巧妙的实验来阐释并证明命题1、然后用另一些巧妙的实验阐释证明命题2、接着以此类推直到这本书的末尾。这样一来便毫无趣味可言了。我们应该将互相关联的真理进行整体运用,将多种命题以多样的顺序重复使用。对于某个理论课题,你应该先从该理论的运用中挑选一些重要的案例,然后将其与系统性的理论阐释一起研究。一定要确保你所采用的理论阐释是精辟且严谨的。如果阐释太过冗长,你就无法轻松、透彻、准确地掌握该理论了。对很多理论知识都一知半解并不是一件好事。此外,不要将理论与实践混淆。孩子们在学习时,应该明白自己何时在证明理论,何时在运用理论。我的意思是,得到证明的理论应该加以运用,而得到运用的理论——只要可行——就都应该得到证明。证明与运用是两回事。

教育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