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循环过程

2020年6月17日  来源:教育的本质 作者:(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提供人:yanjia82......

循环过程

教育应该是这三个阶段的不断循环。小到每一堂课都应该形成一个螺旋循环,生发出小的循环过程。越长时间的教育过程越应该实现一定的教育成果,作为新循环的起点。我们不应该为教育立下一个不现实的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通过满足学生们阶段性的需求,刺激他们的求学欲,让学生不断体会收获的喜悦,然后重新开始新一轮学习。

当儿童开始对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所了解时,他们就进入第一个浪漫阶段。此时儿童的智力发育表现在思维感知和身体活动的协调方面。当儿童懂得用口语将认识的事物进行分类,并加强与其他存在的情感联系时,就进入第一个精确阶段。第一个综合阶段则出现在儿童用语言表达分类的、更为广泛的对事物的欣赏之时。

从感知的获取到语言的习得,再到分类思维和更为敏锐的感知,这是人类的第一个智力发展循环,需要我们进行更为详细的研究。这也是我们能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到的唯一一个智力发展循环。接下来的循环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现有教育模式的影响。在第一个智力发展循环中,我们能实现彻底的成功。遗憾的是,接下来的教育并不具备这一特征。第一个智力发展循环结束时,孩子们学会了说话,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知能力也变得更加敏锐,该循环的目标就此达成。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多数教育体系都无法实现如此彻底的成功。为什么呢?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要实现如此巨大的智力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认为,这是因为婴儿周边的自然环境为孩子设定了一个任务,而正常发育的大脑正好能完成这一任务。我并不认为孩子们能学会说话与思考是出于某种神秘的原因,但这类行为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在接下来的教育中,智力发展的循环过程并不一定要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实现彻底的成功。这类成功是婴孩智力发展的自然循环阶段的一大突出特征。接下来,我们会让孩子学习某一学科,例如在他们10岁时教拉丁语,并希望他们能通过统一教育体系的正式训练,在20岁时学有所成。当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孩子们不但兴趣被磨灭,获得的成就也不大。我所说的失败,指的是相对于第一个自然循环阶段的巨大成功而言的失败。这一失败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我们定下的任务有多么艰难——婴孩们在第一个自然循环阶段所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而是因为我们的任务是违背自然的,这一学习过程是没有节奏的,无法通过阶段性的成就激励学生,也无法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婴孩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大显著特征,那就是他们会专心致志地投入智力发展的循环,没有什么事物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也是智力的自然发展循环和接下来的人为教育循环之间的一大显著差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的智力与大脑经过自然的发展,当然能适应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考虑到这一点,在每一个后期教育循环中,我们都应该帮助学生保留一定的专注度,尤其不能在同一个循环阶段,让不同的学科争夺他们的专注度。旧式教育的问题在于过于专注一门单一学科,丢失了教育的节奏。现代教育体系则坚持进行初级的普通教育,任由人们将知识划分成不同的学科,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只能获得零散的知识碎片,同样丢失了教育的节奏。我希望我们能对各类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形成对学生的理解有内在价值的小的循环过程,从而使他们的脑中生成和谐的思考模式。我们必须等到时机成熟再行收获。

教育 / 节奏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