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2020年6月17日  来源:教育的本质 作者:(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提供人:yanjia82......

文化素养指的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融会贯通。零碎的信息与文化素养无关。一个人如果只拥有广博的知识,那他就是世上最无用、最无聊的存在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人们既拥有文化素养,也拥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此一来,他们便能以专业知识作为自我发展的基础,在文化素养的引领下,达到哲学的深度与艺术的高度。我们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开发,而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16岁到30岁之间。要实现自我发展,最重要的是母亲在孩子12岁之前对其进行的教导。坦普尔大主教[1]的话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有一个就读于拉格比公学[2]的男孩,小时候平凡无奇,长大后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对此,大主教表示:“重要的不是人们18岁时的样子,而是他们之后的成长。”

要训练孩童的思想活动,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弄清楚何为“惰性观点”——不经过运用、验证或与其他知识进行新的结合便接受的知识。

纵观教育史,最令人震惊的现象就是,有些学校曾因为栽培出天才而风光无限,但在之后的岁月里,却只培养出一些卖弄学问、墨守成规之辈。究其原因,是这些学校教授了过多的惰性观点。教授惰性观点的教育不但无用,而且有害。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将最美好的事物染上瑕疵。除了一些思想碰撞活跃的罕见历史时期,大部分的时间里,教育都充斥着惰性观点。因此,那些未受过教育却聪慧过人、见多识广的女性,在步入中年之后会成为社会中最具文化素养之人——原因在于她们没有受到惰性观点的桎梏。每一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知识革命,其实都是对惰性观点的强力反抗。悲哀的是,革命之后,教育者无视人类的心理特点,用新的惰性观点重新限制人们的思维。

教育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