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共情如何产生谦逊

2020年6月20日  来源:共情的力量 作者:(美)亚瑟·乔拉米卡利;凯瑟琳·柯茜 提供人:yanjia82......

共情需要谦逊。为了采用他人的视角,我们必须放下自己的观点。具体来说,我们不得不对自己说,“我的视野还不够宽广”,这个立场不是在自我批评(“我不够好”),而是在自我扩展(“我还可以学习和体验到更多”)。共情所产生的谦逊注重努力去放下自己的理论和偏见,让我们能够带着开放的心态进入每一个新的情境——就是禅修人所说的初学者心态,一种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去除偏见、擦净磨光的心态。

研究“采用他人的视角”的心理学者给出了下面这些发现,解释了不够谦逊会如何影响共情能力。

自我中心,就是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总是干扰你理解他人的能力,这妨碍了共情。当你把渴望、梦想、希望和恐惧作为你的世界中的主要关注点时,你会发现很难采用他人的视角,或很难区分你的需求和他人的渴望。正如那个古老的笑话所说:一个人讲了好几个小时他的问题之后,转去对他的朋友说,“好了,关于我的问题就说这么多了,你又怎么看我的问题呢?”

用他人的视角准确地推测出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是在你认识自己的情绪、渴望、信念和想法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理解自己,你才会有动力去理解他人。任何妨碍你发展出进行自我理解所需的更宽大根基的事情(悲痛、创伤、虐待、关系中缺乏共情)都一定会影响到你共情他人的能力。

采用他人的视角就要求你放下自己的视角——这是个高要求的过程,既依赖于你的初心,也同样依赖于先天的能力。那个初心可能来自你想帮助他人的渴望(助人的共情),也可能来自你想操控他人的企图(害人的共情)。

助人的共情直接来自谦逊,因为谦逊会让人想成为一个更好(更理解他人、更关爱、更宽恕、更宽容)的人;而害人的共情则来自自大和骄傲——坚信你是宇宙的中心,他人只有在对你有用的时候才有价值。

助人的共情和利他的冲动是可以传播开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自我认知,因为我们越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就越有理解他人情绪的技能。在5岁之前,孩子都会在想法上不切实际(“我什么事情都能做”);随着经验的增加和大脑的不断发育,他们更能自我觉察,意识到他们是有局限的。自我觉察会让人谦逊——当你明白自己既有强项也有弱点时,一个全新的情绪世界会向你敞开:嫉妒、羡慕、不安全感、骄傲、自信,当然也有谦逊。

如果你因为自己的独特性而得到关爱和尊重,你就能学会如何处理这些困难的情绪,变得有社交能力,或者按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的说法,有“情商” 。但是,如果你被疏于照顾、被忽视、被批评或被虐待,你可能会陷在不切实际中,要去捍卫你不稳定的自我感,学着去责怪他人,痴迷于完美,把你的想法和感受投射给他人,并表现出不宽容,所有这些都会让你有很多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敌意、怨恨、恐惧、羞耻和内疚。

助人的、有利的共情也是可以传授的。心理学家卡洛尔·马朗贡尼(Carol Marangoni)和史黛拉·加西亚(Stella Garcia)等人在一篇学术文章里写道:共情地理解他人是一种可以训练出来的技能,通过提供即时的、能产生明确目标的反馈,就可以让这种技能的平均水平或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换句话说,我们能学会——我们也能教他人——采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共情地倾听,控制冲动,调节心情,在情绪和理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就能解决冲突,建立亲密、持久、有爱的关系。

正如这些研究所显示:共情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要愿意暂时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求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当我们把自己从中心移开,就为他人的视角和观点让出了空间。共情的能力会因谦逊而扩展、因自大和骄傲而收缩。

谦逊是共情最重要的基础。

谦逊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