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25 道德的“心理陷阱”:如何避免错误的选择

2020年5月31日  来源:自控力·实操篇 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 提供人:ketou11......

企业的董事、政治家以及其他领导者,常常会被曝出一些非道德的行为。那些看似要做出表率的领导者,最后却深陷严重的非法勾当之中。每当这种非法或伪善的行为被曝光后,人们总是会轻易下结论:那是因为这个人原本性格就有缺陷吧。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一个坏人,所以才会昧着良心,模糊了善恶之间的界限。

在某些案例中,这样的观点确实正确。那些有着反社会性格(属于一种社交障碍症和人格障碍。这种人的行为主要会表现出反社会的倾向)、感知不到良心谴责的人,会利用自身的地位去压榨他人。

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非道德行为未必就一定是由与生俱来的性格所导致的。我们之所以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是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同时影响的结果。哪怕是像我们这样内心坚信只能做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的人,也很容易受到影响。理解这一事实,将有助于我们抵抗有违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诱惑。

思维陷阱1 “道德许可”

当人们认为自己已经做过善事的时候,往往最容易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心理学家将此称为“道德许可”。因为自己以前做过善事,所以在面对今后的行为时,往往就会自我许可,不用再担心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了。

例如,被人提醒曾表现得非常“宽大”的公司经营者,在面对是否要让企业遵守法律规定,实施耗费成本的重要改革时,就会表现出比较消极的态度。另一项调查也显示,注重环境保护的人,在有利可图的游戏中作弊的可能性会更高。而这些人在地方团体募集基金的过程中,挪用公款的可能性也很大。

令人吃惊的是,人们越认为自己是特别道德的,这种“道德许可”的现象就越容易出现。

英国伦敦商学院的研究者对“财富500强”排行榜(美国《财富》杂志每年发布的全美排行前500名企业名单)中49家上市公司的CEO的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发现,曾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做出过业绩的CEO,其在之后被人告发出丑闻的概率往往也特别高。因过往的行为或引人注目的成就,而被认为是毫无疑问值得被信任的、有道德的人,容易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放松警惕的倾向。

为了不让自己落入这种“道德许可”的陷阱,我们必须让自己的判断不受他人的影响,坚持做出独立的选择。在好决定与坏决定之间,并没有所谓的衡量“尺度”。以往的善行并不能拿来抵消之后的违法行为。

当我们面对选择,不是将思考重点放在其道德意义上,而是开始认为自己的品行端正时,可以说,你已经落入“道德许可”的陷阱了。

我一直教给学生们的“决断过程”,就是无论在做任何决定时,都要清楚地了解其在道德上的重要性。在这里面,都有哪些利害关系者?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你的决定将会给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接下来就是要知道,你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会对谁造成什么样的损害。虽然我们总免不了对别人造成损害或需要承担风险,但是事前了解清楚,将能避免出现偶然或无意中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

最后,就是要思考,对你来说最为重要的道德价值是什么?让你做出最终决定的价值观又是什么?是正直心,还是透明公正,抑或想要守护组织的未来?不管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都请确认你做出的决定能否反映出你的这种价值观。

研究也发现,当我们想象着自己做出的错误决定被曝光后,将会带来名誉扫地的后果时,做出正确决定的可能性便会变大。

思维陷阱2 意志力的枯竭与消耗

大家都知道,一天中,我们的自控力会呈现出逐渐消耗的倾向。疲劳会使注意力变得不集中,也难以具备战胜诱惑的意志力。在一天的后半段时间里,人们会表现得比较急躁,容易出现过度消费、暴饮暴食的行为。

心理学家将这种状态称为“意志力的枯竭与消耗”。最近的研究显示,在进行道德上的选择时,也会受到这种意志力枯竭与消耗的影响。在一天中,精力大大消耗的后半段,做出非道德判断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

美国哈佛大学艾德蒙·J.萨夫拉基金会伦理学中心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比起早晨,人在下午的晚些时候,更容易做出撒谎、欺骗、偷窃等不道德的事情。

当然,仅仅因为疲劳,是不可能让一个老老实实的职员突然就变成侵吞公款的罪犯的。但是,意志力的枯竭与消耗,的确会增加人们掩盖错误、偷工减料、谎话连篇的可能性。

那么,为了不落入这一陷阱,我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这和我们在疲惫时,避免自己的意志力出现衰退的方法是一样的——预先给自己设定好一个原则。

你在做决定时的判断基准,不应该因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或前一天晚上睡眠时间的长短,而出现任何变化。研究证实,通过事先设定好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人们能有效地避免由于其他因素而影响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

例如,作为一名教授,我坚持的原则就一直是“公正第一”。当试卷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我又不知道是否该给学生重新判分时,或者是否该给拖延课题的学生以处罚时,“公正第一”这四个字,就是能帮助我做出决定的判断基准。

正因为我坚守这一原则,所以当我不想去应付抱怨不满的学生时,当我因为没时间重新判分而备感压力时,我总是不允许自己用最偷懒的方式来了事。

思维陷阱3 权力会剥夺同理心

研究显示,当一个人掌握决断大权时,他往往很难对别人表现出同理心。

神经科学家认为,当某人身居高位时,无论其权力是长久的还是暂时的,其脑中可以感知共鸣的最基本结构(关心他人想法、理解他人感受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会出现功能损伤的情况。

也就是说,身居高位的人,对他人情感的认知能力会变得很低下。同样地,对地位低的人所面对的困难,他们难以表示出同情心,想要帮助他人的意愿也会变得比较薄弱。

这种“同理心的欠缺”,也有可能是出于有意的、善意的考虑而做出的,但是由于未顾及对他人的影响,所以还是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伤害。例如,作为一名部门经理,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团队正面临的压力,那么他就不知道自己的批评也许会给整个团队的士气和成果带来多么大的伤害。

手握权力的人,常常会做出更多的嘲讽之举,也会助长非道德的行为。研究显示,随着自己地位的上升,认为“周围的人都将以我为中心行事”的想法会变得越发强烈。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手握大权的人,往往会成为阿谀奉承、行贿送礼、背叛出卖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被社交操纵的目标。

当一个人身居高位,周围的人就会对他产生忌妒之情,或者大家都想靠近其权力和财产,这会导致其难以再去信任他人。研究表明,身居高位的人,对他人的嘲讽之举会变多,不再把是否应尊敬对方作为判断的依据,也很少再去支持那些更大的善举。

如果身居高位的人是你,也许你有必要训练自己有意识地去感知同理心。对于那些会因你的决定而受影响的人,你应该好好听取他们的反馈和意见。当别人对你说话时,你也应该仔细聆听并予以关注,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倾听技能。然后,为了确认自己真的理解了他所说的内容,你还要试着进行提问。

同时,要时刻检讨自己,是否有过嘲讽他人的行为。特别是,随着自己地位的不断上升,当感到一种社交孤立时,就更要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此外,让自己有意识地进行认可他人的练习,也是很有效果的。

不要让自己再被他人的阿谀奉承所操纵,而是要更加关注团队中那些真正做出贡献的人,向他们表示关注和感谢。这将有助于我们改变以往嘲讽的态度,大大减少做出错误判断的机会,从而使我们和团队形成相互依赖的思维。

思维陷阱4 认为错误被发现前,是可以被修正的

针对美国国内企业违法行为的分析结果显示,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搜查的企业违法事件中,75%都是因为将不现实的高收益预测当作早期计划而导致的。

乐观主义是如何让事态朝着违法的方向发展的呢?当发现乐观的预测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时,企业就会想着无论如何都要保证收益。因此,后期就会对利润进行造假。这就像是“滑滑梯”,让人从乐观主义出发,最终演变成了欺诈行为。这种想法也成了滋生职场违法行为的温床。

害怕承认错误、害怕拿不出众人所期待的成绩,所以比起修正错误来,更多想到的还是去掩盖真相,比起自我改善来,自我保全反倒是被优先考虑的事项。想让自己看起来是非常出色的从业者,结果却走上了邪路。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我们发现自己犯了错以后,应立刻采取行动修正之前的错误。面对想要掩饰错误和丑闻的诱惑,内心应该想着“真相一定会被追查出来的”,以及你想让大家怎样了解真相。

如果你是领导,应该注意建设“从错误中学习”的企业文化。一个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组织,应该制定一套能对失败进行分析、对变化抱以开放的心态的规章制度。

例如,美军在每次重要任务结束之后,都要强制进行“任务报告”的环节。任务报告会主要集中在四个问题上,即完成了什么任务?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下次任务该怎么做?

此外,像“无责备报告”制度,允许人们报备一些错误而免遭处罚。很多医院因此愿意承认自己的医疗失误。同时,这也将有助于其在内部实施组织变革,以防止将来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作为一名领导者,其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方式,将会减少整个组织中的违法行为,以及营造透明的工作环境。

那些最终做了坏事的人,几乎一开始都是基于善意的出发点。这次介绍的这些方法,将有助于我们避开领导者们常会落入的“心理陷阱”。同时,我们应知道即使不是领导者,其他人也很容易落入这些陷阱之中。因此,我们要去帮助他人避免重蹈这样的覆辙。

自我认同 / 选择 / 道德 / 心理陷阱 / 思维陷阱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