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BBC跟拍5个不同的家庭:最好的养育方式原来并不完美

2020年3月11日  来源:超级育儿师 作者: 提供人:tengofei9......
摘要:养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个父母和孩子不断碰撞,不断寻找边界的探索过程,没有一开始就定下的答案,只有不断试错和平衡的过程。真正教会我们做父母的,不是各种育儿经,而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保持关注、对自身时时觉察。请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教会我们做最合适的父母。

作者:康妮

最近在一场育儿分享会上目睹了一次关于育儿理念的争论。

一位女儿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爸爸,跟大家分享他的育儿经验,其中包括:尊重孩子、多陪伴孩子、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讲道理……等等。

在互动环节,当这位爸爸提到自己的孩子从小和父母分房睡,特别独立的时候,有一个妈妈站出来反驳说这样是不对的。

这位妈妈是西尔斯亲密育儿的铁杆粉丝,她坚持认为,和父母睡的孩子才有安全感。

她很骄傲的告诉大家,她家孩子一直和自己睡到了6岁,安全感也别强,分离焦虑期过渡的很顺利,现在大一些了也很自信勇敢。

这时候又有人忍不住出来质疑,都说家庭关系里应该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孩子一直和妈妈睡,会不会影响夫妻关系?夫妻关系不好是不是间接影响到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说,仅仅满足孩子的安全感是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一场育儿分享会顿时变成了各大育儿理念互相博弈的战场。

想起以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副照片:有人为中国爸爸点赞,说这是父爱如山,孩子一定很幸福。有人认为只关注孩子的需求会导致过度宠溺,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思想。

BBC跟拍5个不同的家庭:最好的养育方式原来并不完美

各种声音汇聚在一起,嘈杂的让人心慌。那么,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完美的育儿风格,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快乐又成功?我想这是每一个妈妈心里都有过的疑惑。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BBC跟拍了几个养育风格不同的英国家庭,为我们解答疑惑。

A严厉型家庭:犯错就要罚站

Paul 和 Nikki 是一对崇尚传统严苛教育风格的夫妻,他们拥有两个孩子,夫妻两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有着明确的要求。

★比如进门必须要穿拖鞋;

★在家里,吃饭和喝水都只能在餐桌上进行,窝在沙发里吃着零食看电视,想都不要想;

★待人要有礼貌,请求帮助时必须要说“请”和“谢谢”。

孩子如果犯了错就要接受罚站的惩罚,不听话的时候也会挨打。

BBC跟拍5个不同的家庭:最好的养育方式原来并不完美

在这样的严厉的教育风格下,两个孩子确实很听话,会帮忙收拾碗筷,待人也很礼貌。

但 Cherry 心里仍有些不舒服,她觉得“暴力会滋生更多的暴力”,这样的养育方式似乎并不完全妥当。

B物质型家庭:想给孩子最好的

28岁的单亲妈妈Chantel有三个孩子,她同时做着三份工作,有时候甚至凌晨四点才能下班,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她把对三个孩子的爱转化成物质上的满足,孩子们看上的一切妈妈都会付钱买下。

BBC跟拍5个不同的家庭:最好的养育方式原来并不完美

Chantel 理所当然地觉得,周末陪孩子们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他们买玩具,但对于随手可得的玩具,孩子们早已麻木了……

一味的妥协和满足并没有换来孩子的顺从,两个大孩子并不十分乐意听妈妈的话,缺乏陪伴的小女儿 Kamiya极度渴望妈妈的关注,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物质上的满足彰显着精神上的匮乏,Cherry 认为不能用简单的物质取代耐心的陪伴。

C保护型家庭:我要保护好两个宝贝

对于Fay 来说,保护好两个孩子的安全是她每天最重要的课题。

Fay和老公选择居住在现在的公寓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公寓被高高的围栏包围着。围栏内被认为是安全范围,孩子们是不被允许独自出去玩耍的

BBC跟拍5个不同的家庭:最好的养育方式原来并不完美

Fay留下了很多登有案件的报纸,常常给孩子们讲可怕的案件,提醒他们注意陌生人和骗局。外出时总是牢牢牵着孩子的手,一刻也不能放松。

在妈妈的影响下,10岁的女儿对这个世界充满害怕。

也许Fay的做法有些极端,但“放手”对每个家长来说都不是容易的课题。

D自由型家庭: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

Kate是一位素食畅销书作家,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对教育孩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Kate认为,学校严格的教育也许可以培养出杰出的律师和医生,但这样的生活本身并不美好,所以她坚持自己在家里教育孩子。

她很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每一天,她都把孩子们的课程安排的井井有条,同时孩子也有自由的时间,可以睡懒觉,也可以每天到街上玩轮滑。

BBC跟拍5个不同的家庭:最好的养育方式原来并不完美

在Kate的教育方式下,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强,她13岁的大儿子会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还会通过网络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她的的孩子很快乐,母子关系也十分亲密。

但这种养育方式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有能力做到的,而且也没有社会认可的学业证书,普适性并不强。

E竞争型家庭:“赢在起跑线上”

与之相反的是Emily的家庭。

Emily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家长了,他的教育理念就是“赢在起跑线”上。

Emily自己也是一个精英人士,16岁就被牛津大学数学系录取,因此,她已经完全习惯了“成功”的生活。

她给孩子提供了很多教育资源,孩子们每周都要上辅导课,孩子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时间,但妈妈认为可以牺牲孩子的一点快乐换取日后的成功。

BBC跟拍5个不同的家庭:最好的养育方式原来并不完美

到底什么样的养育方式是最好的?

看完这纪录片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没有答案。

每一种养育方式都有优点,也都有不足。

我们能从每一位妈妈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理解她们的信仰与困惑。面对教育孩子这个问题,没有一位妈妈拥有所谓的最优解。

追求完美、最好,不仅不能给孩子带来最好,反而会给父母带来焦虑。

从孩子出生之始,担忧母乳不足,怕孩子营养跟不上;

孩子大一些了,担忧自己启蒙做的不好,孩子智商发育跟不上;

看到亲密育儿的书籍,累到崩溃也想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

看到鼓励孩子独立的言论,又怕自己做的太多宠坏孩子……

我们被这股名为焦虑的洪流裹挟着匆忙前行,每一个流行的育儿理念,都成为我们争相追捧的对象。

我们被外界嘈杂的声音搅乱了心绪,一味把目光放在外界的所谓的“成功例子”“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却忘了把目光投注在孩子身上,去找寻什么是最适合孩子的。

况且100个妈妈有100种模样,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经历、受教育水平和所处的生活环境都有巨大的差异,更别说孩子本身就是千差万别,如何能有一套普世的方法论?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在书中写道:养育其实更像在河面行舟。我们总是在两岸间来回移动,尤其是在我们学着做父母的时候。但是,只要不走到一个极端,撞到岸上导致搁浅或者沉没,就是完美的教养了吧。

养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个父母和孩子不断碰撞,不断寻找边界的探索过程,没有一开始就定下的答案,只有不断试错和平衡的过程。

真正教会我们做父母的,不是各种育儿经,而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保持关注、对自身时时觉察。请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教会我们做最合适的父母。

BBC / 家庭教育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
相关核心文章
tengofei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