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

2021年1月28日  来源: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提供人:自诩玫瑰的凋谢

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

这种折中的趋势一直持续到汉朝。《淮南子》,又名《淮南王书》,与《吕氏春秋》一样具有折中性质,只是更倾向于道家。除了《淮南子》。还有两位历史家司马谈和刘歆,本书第三章曾提到他们,也表现出折中的趋势。司马谈是一位道家。他的《论六家要指》说:“《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太史公自序》)他往下指出了六家的优点和缺点,但是结论以为道家兼采了各家的一切精华,因此居于各家之上。

刘歆则不同,是一位儒家。他的《七略》,基本上保存在《汉书·艺文志》里。他论列了十家之后,写了一段结论,其中也引用了司马谈引过的《易大传》的那句话,然后接着说:“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十家中略去小说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汉书·艺文志》)

这一切说法反映了,甚至在思想领域里也存在着强烈的统一愿望。公元前三世纪的人,苦于长期战祸,渴望政治统一;他们的哲学家也就试图实现思想统一。折中主义是初步尝试。可是折中主义本身不可能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折中主义者相信有全部真理.希望用选取各家优点的办法得到这个真理,也就是“道”。可是他们由此而得的“道”,只怕也只是许多根本不同的成分凑成的大杂烩,没有任何有机联系和一贯原则,所以与他们所加的崇高称号。“道”,完全不配。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