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0.6我们的教育犯了大错误

2020年6月13日  来源:发现母亲 作者:王东华 提供人:shansou42......

人类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

我发现我们教育的目标并没有错,德、智、体、美、劳、群、爱,没有人提出过反对,说这些不对,但是面对这些不同的目标,我们却没有辅之以相应的方法,我们是用“教学”这唯一的方法去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的。目标并没有错,但方法上出错了。

为什么说方法出错了呢?

这是因为我们所谓的教育规律都是从教育者,从智力教育的学科体系出发总结出来的,只注意了教育者一方,而没有注意被教育者一方。对于被教育者一方,我们没有去做更加认真的研究。被教育一方的本质是学习,如果我们不懂学习的原理,教育便无的放矢,便是为吃素的人准备了一桌烧烤,这倒的确是我们人类常做的傻事。

当年我之所以写《新大学人》,就在于尽管我国有几百个高教研究室,却没有一个是专门研究大学生的,结果是大学生的本质都已改变,过去是大学员,现在是大学生,可我们还是用对待大学员的方法来对待新出现的大学生,怎么可能不出问题?连对学校的主体——学生都没有花力气去弄个明白,又如何能教育好他们!

对于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没有弄清学生学习的原理,相反却从教育者一方弄了一大堆教育原理,结果成了只有一半的教育。只重视“教”与“学”,而没有重视育与习。

这种忽视是怎样的忽视呢?那就是“教”与“学”是显意识层次上的,“育”与“习”是潜意识层次上的。我们注意到的仅仅是显教育,也就是“教”与“学”,而没有注意到潜教育,也就是“育”与“习”,而且潜教育比显教育要重要得多。显教育仅仅是冰山之一角,潜教育则是其庞大的基座,虽然显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但却是肤浅与有限的;潜教育效果是不明显的,但却是重要与无限的。

教育方法中的这种错误我们可以举体育的例子来说明。

在体育中不说“教师”而说“教练”,为什么呢?因为关在教室里是培养不出世界冠军的,必须要在运动场上训练,只有训练才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好方法。虽然我们知道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是教不会游泳的,但是我们却把孩子关在教室里教他们锻炼自己的意志、品德、气概……

这种方法又是从什么时候出错的呢?

原来在古代“教”与“学”、“育”与“习”是统为一体的,没有像现在这样截然分开。孔子讲学、生活、周游都是同学生在一起,“育”的时间比教的时间还多。我们现在看《论语》,孔子的学生对智力上的问题问得很少,大多都是其他方面的问题。在古印度的古儒乃至文艺复兴时由著名艺术家执教的画坊,学生都是同老师生活在一起,在老师方面“教”与“育”一体,在学生方面“学”与“习”一体,因此教育目的与方法还不存在分离问题。

可是后来却不同了,在中国到西汉董仲舒时便“下帷讲论”,学生连老师的面都见不到,自然也就谈不到“育”了。到了近代,“教”与“育”的分离更加严重,现在更是成了“教校”与“学校”,而完全没有了“育”与“习”的位置。教师只讲一些智力题目,只是一些试题的训练,不过是像驯兽一样训练大脑罢了。学校只抓住了“教”,把“育”全部放弃了,“育”的任务留给了家庭,而由于家庭又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更重要的“育”与“习”便放任自流无所归依了。

因此,当前的教育问题不在其他,而在于“育”与“习”的不存,智能中心主义的最大症结也就在于此!

 

要高度重视潜教育:习育和化育

既然我们过去重视的是显教育,没有重视潜教育,而潜教育又比显教育重要得多,那么潜教育又该如何重视呢?

在肯定了潜教育的存在及重要性之后,我又对潜教育进行了探索,并且费尽心机将潜教育又划分为更加具体的行为上的习育与精神上的化育。

那么什么是习育呢?我以为就是行为上的培育,就是从最微小最普遍的习惯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在知识教育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习育就已经在孩子身上实行了。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身教先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易于言教。身教是言教的基础,言教是身教的提炼、抽象与概括。

因此,如果习育这个基础没有打好,教育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一个养成利己范式的人是不能很好理解大公无私的,一个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很难体会谦让这种美德的。习育不好,则孩子整个一生的根基都动摇倾斜了。

习育可以说是一种后天的社会遗传,意志、品德都是靠这种习育来完成的,它最终形成一个人的行为范式,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与程序。

好的范式受益终生,坏的范式贻害无穷,所谓“一个人种下去的是行为,收获的是习惯;种下去习惯,收获的是性格;种下去性格,收获的是命运”便是一个写照。一旦范式不好再去改正是极其痛苦的。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这种再教育,因此我们才看到富兰克林、托尔斯泰等的自我修正的伟大。

那么什么是化育呢?简单地说,化育就是人的精神上的培育,就是人的灵魂的建设。

同习育一样,精神上的成长只能靠精神上的感化,而不是靠说教就能给予的。这就如同宗教里的传教总是由那些品德卓越的传教士来完成而不是由其他方式来完成的一样。只有英雄才识英雄,只有英雄才能造就英雄。

马斯洛说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其实人的精神境界也是分层次的,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韩信之所以能忍受胯下之辱,是因为不与这些人一般见识。项羽要同刘邦捉对单挑,刘邦则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精神境界高的处理事件的方式相比较低的就会如尼采所说:即使我走错了,也是走在这些人的头上。对于牛顿来说,他即使在第一推动力上犯了错误,那也是一个别人想犯也犯不了的伟大的错误。杰出的人物都是由化育而成,都是境界高远所致。鲍叔牙之所以推崇管仲,是因为精神上的相知,后赵的石勒尽管不识一字,但却可以评论《汉书》,因为境界相合。

因此在气概、品德、意志、智力这四者之中,只有智力才是“教”的,其他都是“育”的,由此可知潜教育的重要。“教”可以培养出神童,但却培养不出天才;“教”可以培养出才子,但却培养不出大师;“教”可以培养出士兵,但却培养不出将帅;而只有“育”才能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生。

现在有不少创造学家在谈论左脑或右脑建设,这其实仍然是在显教育范围里打转转。比左脑、右脑更重要的,是内脑与外脑,也就是习性与神性的建设,左、右脑不过是智力性工具性的。内脑是动物性的,形成范式,习与智长;外脑是精神性的,形成灵魂,化与心成!

因此,显教育已到尽头,在新世纪的开始,潜教育的重要性正在显露,而潜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父母,只有父母、教师的习、化俱佳,才能有子女教育的成功,否则就不可能有习、化育的成功,就不可能有潜教育的成功,就不可能有气概、品德、意志、智力的成功,也就不可能有德、智、体、美、劳、群、爱等教育目标实施的成功。

母亲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