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广告载体:日常生活中的高音喇叭

2020年2月5日  来源:文化纵横 作者: 提供人:jibeng26......

米村是河北省定州市东镇的一个普通村庄, 位于城区东面, 距离城区约25公里。该村是东镇最大的村庄之一, 一方面人口多, 截至2016年底, 该村有人口5260人, 共1260户, 另一方面面积大, 全村占地10125亩, 其中耕地面积8160亩。面对这样一个“巨型”村庄, 当地村委会通过集中管理的方式进行管治。具体而言, 早在几十年前 (具体时间已无从考究) , 当时的村干部基于米村地处平原、地势平坦的地形优势, 把原本相对分散的民居规划到一个东西、南北均长约1000米的正方形居住区内, 该居住区占地约1000亩。居住区内部也建设得十分规整, 修有五条主要街道, 分别是东街、西街、北街、南街和秦街, 其中秦街位于村庄东北角, 其余四条街刚好交叉成一个“十字”,恰好将居住区划分为面积相若的四个片区, 四街交汇处被村民称为“十字街”, 是全村的中心。米村的高音喇叭就设置在“十字街”处。

(一) “喇叭不止一个”:集体喇叭与私人喇叭共存

定州地处华北平原, 地势平坦, 其乡下的村庄具有大多数北方村落的特点, 即村民都习惯于集中在一起居住。这就为信息在村庄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往往只需要在村庄中央的制高点处搭建一座高音喇叭, 信息就能通过广播传达给每个村民, 且毋需担忧地形阻隔会削弱传播的效果。一般地, 每个村集体都会搭建一座高音喇叭, 米村也不例外。米村的村委会办公楼坐落在“十字街”的西南角上, 在办公楼顶搭建了一座约5米高的高音喇叭, 东西南北四个朝向分别设置了一组竖排大喇叭, 每组3个。这一喇叭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由村集体出资搭建的, 一直沿用至今。如果米村一直以来都只有集体的喇叭, 那么, 在信息传播方面该村将与其他村庄无明显差异, 然而, 在“十字街”东北和东南两个角的楼房上, 赫然耸立着两座高音喇叭。这两座喇叭均为私人搭建, 同样在四个方向上各设置了一组喇叭, 与集体喇叭相比, 尽管在数量上每组各少了1个, 但在功率上相差无几, 广播的声音在500米开外的村居住区边缘也能够听到。

坐落在“十字街”东北角的是村里第一座私人喇叭, 搭建者是杂货店的老板。这家杂货店是村里最大的商店, 平时主要卖日用品、零食小吃、熟食以及每日的新鲜瓜果。在2010年前后, 杂货店老板决定搭建自己的高音喇叭, 主要是为了方便收购树苗和宣传新进货的商品:

“我们的人要收树, 以前想到大队喊广播, 但有时候大队这个广播员不在。他虽然不在, 但俺们也还是要收树, 实在是困难。于是俺们就办起了这个喇叭, 办起了以后, 就好比说你收树,收多少棵树, 什么品种, 我就在这儿给他们说, 要什么品种, 几公分的, 就这么个说。老百姓听到就上这儿来报数了, 这个收树的就下去看, 看哪个好就要哪个, 为这个方便。” (对杂货店老板的访谈)

“俺们这来新货了, 你看俺有的时候来菜了, 菜刚来的, 就说‘乡亲同志们, 超市里进了什么菜来了, 你可以来买’, 这个也有说。” (对杂货店老板的访谈)

这里说的“收树”, 指的是收树的人充当中介, 把村民小规模种植的树苗按时价统一收购过来, 再转卖给苗木经销商, 从中赚取差价。米村是一个苗木种植大村, 自21世纪初有村民从附近的王村引进这一产业后, 村里种树苗的人越来越多, 目前全村90%的耕地全都种上了树苗。村民之所以热衷于经营这一产业, 一是因为种树苗容易赚取暴利 (但近几年苗木市场并不景气) , 二是地里种上树苗后, 容易遮挡阳光, 庄稼不好生长, 于是就干脆全都种树苗了。总之, 米村成了东镇最大的苗木销售市场之一, 不少商贩会到村里收树, 因此, 杂货店老板会帮助他们“吆喝”收购树苗的信息:

“这老百姓要来 (收树) , 也不收钱, 咱们也是老乡亲, 我跟这儿做买卖, 我谁都认识, 有时候他找我买个什么东西, 这个钱我就不收了。就是为老百姓服务, 就是这个意思, 没别的意思。” (对杂货店老板的访谈)

有时候, 村民手里积压了一些树苗卖不出去, 杂货店老板也会帮忙广播。同样出于买卖树苗的目的,在2014年, 位于“十字街”东南角、在杂货店正对面的树种站也搭建起一座高音喇叭。树种站的店主只做苗木生意, 以前自己需要收树或卖树种时, 就经常到对面的杂货店让老板帮自己广播, 后来去的次数实在太多, 他觉得还是自己建一座喇叭方便。与杂货店一样, 当其他村民需要买卖树苗时, 树种站店主也会免费帮助他们广播。尽管都是私人喇叭, 但两个喇叭的所有者经常把“为大伙服务”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他们看来, 建成喇叭后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村民, 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更让人在意的是这两座私人喇叭的建造过程。不论是杂货店还是树种站, 两家店主都没有就建私人喇叭一事跟村委会打过招呼, 都是自己攒够了钱以后, 直接去城里把喇叭买回来。村委会方面也表示, 建喇叭是个人行为, 只要有相关需求和足够的经济能力就可以去建, 村委会不会去干涉。这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 高音喇叭是农村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 之所以每个村集体都会建一座喇叭,就是为了通过广播进行政治宣传和动员, 以贯彻国家的意志;如今允许私人喇叭的架设, 是否意味着能够在农村进行社会动员的主体已不再局限于村集体或国家?

(二) “净是广告”:商业气息浓重的广播内容

私人喇叭的出现增加了米村村民能够播报广播的渠道, 而米村喇叭另一个引起笔者注意的地方是其广播内容的丰富多样。笔者从杂货店老板和树种站店主那里了解到, 每年播报最多的是买卖树苗的消息, 但都集中在春天, 因为这是往年种下的树苗长成熟了可以卖出、同时需要购进新一批幼苗的季节。收树的中介和卖树的农民在“十字街”聚集, 要求广播的人排队到商店门外, 负责广播的老板和店主直言喊得都快要说不出话来了。在春天以外的时节, 偶尔也会有收树和卖树的广播,但相对更多的是各类商业广告。在“十字街”上, 经常会有村民摆摊卖东西, 其中卖猪肉和时令瓜果的商贩居多。为了能尽快卖掉这些农产品, 他们也会到杂货店或树种站里请求用喇叭广播宣传自己的商品。除此以外, 能从村里现有喇叭里听到的还有一些上级政府要求播报的政策公文、村委会议通知、寻人广播等。

调研期间, 笔者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米村喇叭在连续5天里的广播内容, 此外还有一则村主任动员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广播, 合计30段。内容方面, 除去无法识别内容的广播, 剩余28则广播的内容可分为政府信息、商业广告和服务信息三大类。其中, 政府信息有2则, 分别是征兵宣传和参保动员;商业广告占绝大多数,共23则, 主要推销粮食、水果、酒、日用品、红砖等各类商品;服务信息2则, 分别是电器维修和私立学校招生;此外, 还有1则寻人启事, 这属于并不常见的广播。以上说明, 商业广告是米村高音喇叭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播报内容, 至于来自国家的声音——政府信息在如此多的商业广告中极易被人忽略。

(三) “谁还注意它呢?”:被冷落的高音喇叭

米村的三座喇叭平均每天播报广播5~6则, 从数量上看并不算少, 但作为受众的米村村民如今却不怎么注意听广播的内容。笔者在村庄大街上随机访问了若干个村民, 问他们平时会不会留心听广播, 他们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哎, 谁会注意它呢?不播个人信息谁注意它呢?” (对村民甲的访谈)

“家里有电视, 比广播好多了, 现在都用电视。” (对村民乙的访谈)

“现在都不爱听, 都有电视、电脑了。广播就是谁要开会了, 要干嘛了, 才会有人用。不用就不广播。咱们村大, 所以偶尔能有广播。你要是那些小村, 广播室都锁了门不开, 就没广播。有事就吆喝吆喝, 集合或者干嘛的。” (对村民丙的访谈)

根据笔者在米村长时间的观察, 喇叭广播更多时候成了村民日常生活的“画外音”, 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如停下手上的活来听广播, 议论广播的内容, 或听到卖东西的广告后立刻到街上去买等) 。只有在每年春天, 喇叭大规模地广播树苗收购的信息时, 村民才会表现出关注:

“开春就都上这里 (指杂货店) 来坐着, 家里有时候放电视根本听不见。所以他们吃了饭, 没什么事, 就出来遛弯, 就去听这个广播。” (对杂货店老板的访谈)

“他不听不行, 不听他卖不掉。俺们村就收树, 来商贩了, 卖了, 收着钱了, 就行。要是没这个喇叭, 老百姓的东西卖不出去, 收不了钱, 那不行。” (对杂货店老板的访谈)

由此可见, 除了喇叭广播的内容本身具有商业化、市场化的特征外, 村民在听喇叭时亦表现出强烈的趋利倾向。他们只关注与自身利益 (特别是经济利益) 相关的内容, 在听广播时表现出较强的个人选择性。这样导致的结果是, 在村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 高音喇叭成了被忽视的存在。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 高音喇叭在农村并不是特殊的事物。只要有需要和资本, 个人就可以搭建喇叭;广播的内容不只是政府信息, 还有大量的商业广告;村民也早已不把喇叭视为不可错过的信息源。总之, 喇叭尽管高耸在农村平房顶部极为显眼, 但它不过是村里众多信息传播媒介中的一种, 相对于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媒介而言, 更显得简陋和寻常。

“硬核高音喇叭”背后的政治隐喻与权力之变 | 文化纵横

高音喇叭 / 治理 / 政治 / 权力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
相关核心文章
jibeng2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