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隐喻认知是我们大脑的预设学习模式

2019年5月15日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 提供人:sici18......

一、隐喻认知是我们大脑的预设学习模式

传统心理学解释我们大脑的学习,经常把大脑比作电脑,把学习比作知识的“输入”、“存储”,把应用知识比作记忆数据的“调用”、“输出”。这个比喻很直观,因而很有说服力,但它却错的彻底。

这传递出一种假象,即我们学习全新概念时,似乎能够从无到有的“理解”全新概念,然后“储存”进大脑硬盘中。但如果我们细细揣摩,哪怕不需要任何科学知识,就会发现一个困境:

我们真的能做到从无到有的理解一个全新概念么?我指的是,在缺乏身体感官体验的前提下光凭老师“详细解说”就能掌握?

事实上,人类的思维无法做到。

发展心理学有关幼童思维的发育研究解释的非常清楚:对于一岁左右的幼童,在他们还没有掌握“客体永久性”概念(即婴儿看不到玩具就以为玩具消失了)前,他们永远无法理解“物质守恒”的概念。

比如:把一杯宽矮杯子中的水倒入窄高的杯子中,我们都知道,水量不变,但婴儿会认为,水变多了。

(人类认知优先识别高低,婴儿看到窄杯子的水更高,就认为水更多。)

如果你认为那是因为婴儿大脑发育未完善,我们成年人不会那么“笨”。

那么我们不妨现在就做个实验。

你试着想象“蝙蝠回声定位”的感觉(蝙蝠通过解析超声波碰到物体反馈的信息定位)。

能想象出来么?是否感觉大脑完全使不上劲。

尽管我们能研究超声波、甚至解码蝙蝠的基因,但我们就是无法体验蝙蝠的感官世界。

是的,我们根本就无法想象自己感官经验之外的全新事物。我们能想象、思考的内容都局限在感官经验(及其延伸)的范围之内。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及其延伸)等。

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能且只能借助“身体感官”(与环境的互动)进行认知学习,这一切发生在大脑的无意识区域。

那么,我们更高阶的抽象概念用“身体”怎么学习呢?

高阶抽象概念也是在身体感官获得低阶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的。就像婴儿通过感官经历(反复与环境互动)学习到“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再基于此慢慢构建“物质守恒”的意义。

我再举个例子详细说明下:

比如,我们形容一个人待人友好、爽朗,我们会用“热情”形容他。但大家想过没,人的性格是个抽象的社会人际概念,我们为什么用温度词“热”来形容?

原因正在于我们每次接触“热情”的伙伴时,自己的体感(受大脑镜像神经元的影响)也会产生温度上升的感觉,当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发生时,我们就能将“热情的人”与“体感温度的上升”进行了意义联结,这就是隐喻认知。

换句话说,在我们尚未学习“热情”这个词语之前,我们就已经明白了“热情”的含义(通过与热情的人接触)。

这个学习过程高度依赖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多维反馈。

这便是前沿的认知心理学上称为“具身认知”的整个过程,也就是本文强调的观点:我们能且仅能借助感官跟环境的互动来学习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发展心理学)更早以前就引入了这个思想)

至此,我们可以解开文章开头,人鱼公主与人类王子万一真的生活在一起的矛盾:

拿“热情”这个概念来说,习得这个概念必须依赖“恒温动物”对外界温度的敏锐感知。但对于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变化)人鱼公主,她永远没法像人类那样体验理解“热情”的含义。尽管能死记硬背“re qing”这个符号代表的含义,但她永远无法“体验”到更无法理解,就像我们永远无法理解蝙蝠的超声波世界观一样。

类似道理,人类生活在陆地,非常依赖“稳固”的环境,比如屋子、山洞、不灭的火种。久而久之,“稳定”便被我们的感官吸纳认知,成为人类社会概念“可靠”的代言词,人们也将性格沉稳视为“美德”。

但鱼类生活在海洋,洋流千变万化,它们更依赖随时随地调整自身状态跟洋流保持一致的能力。所以,如果鱼类拥有人类的思考力,它们必然会崇尚“灵动”的品德,而性格“稳定”(不愿改变)在海洋生物中会被视为智商不在线。

热恋期之后,人鱼公主能忍受王子常年智商不在线?

这便是人类认知学习模式的实质。

大家感触如何?

我的感受是“异常震撼”,因为这对我们的思维无异于革命式的冲击。只需将这种隐喻式认知观进一步延伸,释放它的潜力,我们就会发现,它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许多实质性改善。

下面,我将自己的几个延伸想法,结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支持,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与各位分享下:

隐喻认知 / 全新 / 关系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