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吃“人造肉”有没有“吃肉”的幸福感?

2019年6月1日  来源:壹读 作者: 提供人:nannao42......

5月份,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是纳斯达克当之无愧的明星,上市当日163%的涨幅创美股近20年之最。摩根大通日前报告预估十年后人造肉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Beyond Meat销售规模有望升至50亿美元,因此将其股价目标调高至97美元。但截至5月30日收盘,Beyond Meat股价已涨至98.59美元,高出发行价294%。如此大的涨幅,除了炒作因素,恐怕最主要还在于资本对其价值和成长性的期待。

Beyond Meat成立于2009年,用大豆蛋白为材料,模仿动物蛋白的纤维排列,让植物纤维在口感上和肉更加接近。产品主要对标牛肉、猪肉和家禽,招牌产品是人造肉汉堡。据媒体报道,Beyond Meat的个人投资者包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Twitter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和比兹·斯通,以及麦当劳前任CEO唐·汤普森等。

吃“人造肉”有没有“吃肉”的幸福感?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控制肉食摄入量有利于健康已成为广泛共识。人造肉既能满足人们口味的享受,又有利于健康,完全有可能在以万亿美元计的世界肉类市场中赢得一定份额,造就一个规模巨大的新市场。人造肉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有益健康,而且可以因肉食动物饲养数量的降低而减少碳排放、资源能源消耗与垃圾处理量,有利于生态保护。尤其对人口全球第一的中国,人造肉能带来的新市场空间将会非常可观,甚至会撬动全球农业养殖和食品产业的格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食物生产及加工能力的提高,人类膳食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谷物食品的摄入量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消费逐年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逐年减少,蛋白质摄入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居民正处于蛋白质摄入量不断增加的阶段,并且动物性蛋白质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由此带动肉类的消费快速增长。

按照人均肉类消费量来说,目前美国肉类人均消费量为100公斤左右,而中国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因此,未来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将进一步上升,预计2030年中国肉类农产品的供给缺口将达到3800万吨以上。

吃“人造肉”有没有“吃肉”的幸福感?

2018年全球主要国家肉类各国肉类消耗排行榜(万吨)

数据来源:经合组织数据库(OECD Data)

什么是人造肉?

从人造肉的开发思路出发,我们一般将人造肉分为两种:

(1)植物蛋白肉:主要使用豆类植物中提取的蛋白质,比如从黄豌豆及其他农作物,通过自然过程分离蛋白质和纤维,然后快速加热、冷却和加压,将蛋白质编织成纤维状结构以产生编织蛋白质,最后添加剩余的成分,如水、脂类、香精、色素、微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形成植物蛋白肉。美国Impossible Foods公司研发的人造牛肉汉堡Impossible Burger所使用的人造牛肉就是在大豆组织蛋白的基础上,添加了1%左右的由毕赤酵母合成的大豆血红蛋白制作而成。目前,这款人造牛肉汉堡已经获得了超过2.6亿美元的融资。Beyond Meat公司产品也属于植物蛋白肉产品。

植物蛋白肉实际上是一种对肉类形色和味道进行模仿的豆制品。中国是最早研发生产豆制品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各种豆类创制了许多影响深远、广为流传的豆制品,如豆腐、腐竹、腐乳、豆浆、豆豉、酱油等。用豆制品做的有肉香味的素鸡、素鱼等在我国也是百花齐放,源远流长。时至今日,虽然全国总体消费量并不小,但这样的人造肉依然是以饭店、厨房为主要场所,手工方式生产。这也是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的一个缩影。

吃“人造肉”有没有“吃肉”的幸福感?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2)细胞培养肉:利用从动物分离出来的干细胞,在营养液中进行培养,从而形成类似于肌肉的组织。肌肉干细胞有多种来源,有的来自于原代的动物肌肉,有的来自于胚胎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以培育人造牛肉为例:第一步是对牛进行活检,从它身上获取活的肌肉组织;第二步是从牛的肌肉组织中分离出干细胞;第三步是把牛的干细胞放入生物反应器,增殖生产出肌纤维。培育一片薄薄的牛肉,需要大量的肌肉纤维细胞才行。细胞培养肉属于细胞的体外培养,细胞要想增殖就需要在营养液里进行培养。Memphis Meats公司产品属于细胞培养肉。

人造肉的市场前景如何?

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的报告,2018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为46.2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达到64.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6.8%。全球肉类消费市场约1.4万亿美元,如果人造肉的渗透率达到10%,那么人造肉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美元。

吃“人造肉”有没有“吃肉”的幸福感?

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亿美元)

数据来源:Markets and Markets,天风证券研究所

人造肉的市场格局多大?

目前,人造肉的产业化研究和开发处于起步阶段,美国在这一领域遥遥领先。根据IRR预测,Kellogg’s在肉类替代品市场占据47.7%,一骑绝尘;其次为Conagra’s Gardein市场占有率为9.8%,Beyond Meat市场占有率为6.8%,Kraft Heinzs Boca市场占有率为4.2%。

吃“人造肉”有没有“吃肉”的幸福感?

肉类替代市场格局

数据来源:Markets and Markets,天风证券研究所

信息显示,国外传统肉制品巨头企业,如美国嘉吉、泰森食品,加拿大的Maple Leaf Foods,德国的PHW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人造肉领域。

吃“人造肉”有没有“吃肉”的幸福感?

传统肉制品企业在人造肉领域布局

资料来源:天风证券

基于健康与保护环境因素的考虑,新一代素食者急剧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素食人口已超5000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国内早有人造肉公司,包括宁波素莲食品、江苏鸿昶食品和深圳齐善食品三家,均有着超10年的行业经验,产品包括素肉火腿肠、素牛肉、素牛排、素东坡肉等。从调整食品结构角度来看,人造肉的食用者,素食者仅仅是一小部分。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杂志刊曾登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对培根、汉堡和牛肉等食品加征 “红肉税”,两年内全球死亡人数可减少22万,节省307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720亿元)的医疗费用。

中国的肉制品行业三巨头,双汇、雨润和金锣及新希望、温氏农业等大型农牧企业目前并没有涉足人造肉领域。但随着人造肉工业化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同类的工业化技术和产品会拓展到中国市场,同传统素鸡、素鱼等一起丰富国人的餐桌,从而带动肉制品龙头企业进入人造肉领域,或者吸引新的入局者,从而撼动产业格局的调整。

人造肉存在哪些问题?

生产成本较高

植物蛋白肉的生产成本比传统的肉制品略高,但市场接受程度较高。在美国,Impossible Meat的素牛肉汉堡在餐厅售价是12美元,价格比传统牛肉汉堡贵1美元。随着市场渗透率提高,规模化生产会使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细胞培养肉的生产成本仍旧很高,目前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2013年,Mosa Meat创办人Mark Post教授造出第一块人造肉饼的成本是32.5万美元。2018年,以色列公司Future Meat生产的人造肉成本为每磅10000美元左右。

血清主要作用是给肌肉细胞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因此降低培养肉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是降低血清成本。随着干细胞培养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血清成本的不断降低,细胞培育肉越来越接近商业化。Memphis Meats计划于2021年将成本降到足够低的水平,向市场批量供应人造肉。

食品安全问题

对于植物基来源的植物蛋白肉,只是对植物蛋白的再加工,消费者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商业化难度不大。但对于细胞培养肉,由于培养肉需要动物干细胞,并且其培养环境要求苛刻,若要实现大批量生产就需要细胞的大量增殖,从而可能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人造肉的未来式怎样的?

人造肉在生产肉类农产品相比传统的畜牧饲养有着明显的优势:以牛肉为例,饲养一头500公斤的牛,每天能合成0.5公斤蛋白质,但培养500公斤活细胞,每天却可合成多达1000公斤以上蛋白质。此外,人造肉的生产方式比传统畜牧业养殖生产,还可节省75%的水,减少87%的温室气体排放,需要的土地面积也将减少95%。

目前,国内外均已具备人造肉商业化基础,并可生产出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但生产成本仍旧是人造肉大规模量产的制约性问题。比较来看,植物蛋白肉应该比细胞培养肉的大规模量产要早,因为前者只是植物蛋白的再加工和重新利用,技术难度不大;而细胞培养肉,属于体外细胞培养,除了要对细胞培养生产的肌肉组织进行成型加工,还需具备传统肉制品的颜色和香气,而肉的颜色和香气物质也需要生物合成,导致现阶段细胞培养肉还无法与传统法的肉制品品质相媲美,相关技术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此外,国家还未出台人造肉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对干细胞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风险仍需要进一步评估,消费者对人造肉的接受程度也是人造肉商业化需要越过的一道障碍。

本文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ID:CFLDIRI)。该账号有最新的产业研究、都市圈研究成果报告,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兴产业门类齐全,分析全面及时。

人造肉汉堡 / 大豆 / Beyond / 豆腐 / 人造肉 / 植物蛋白 / 细胞培养肉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