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从繁盛、分裂、出走到灭亡——古印度佛教发展简史

2019年5月25日  来源:千古名将英雄梦 作者: 提供人:lalu83......

是我闻,佛教那些事儿(第四部分)

以上就是佛陀本人的原创思想简介,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佛学研究者,无法讲出更加深刻的佛理,只能说个大概,接下来我们继续拨动时间轴,来到佛陀涅槃的那天。

佛陀从最初的一个人苦行、度化世人,到他涅槃前,已经从一个哲学流派发展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僧人团体,由一个学说原点发展出了一套庞大而繁杂的理论体系,更进一步发展出了一套戒律,佛教的规模已经成型。

从繁盛、分裂、出走到灭亡——古印度佛教发展简史

佛陀涅槃后,据传说留下了八万四千颗舍利,这些舍利分属佛陀身上的不同部位,其中保留至今的佛指骨舍利只有一枚,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而佛顶骨舍利也只有一枚,2007年在南京大报恩寺的地宫里被发现,现存于南京牛首山的佛顶宫,离我的住处不远,欢迎大家前去参观,在这里算是打个小广告。

佛陀涅槃的那天,指定弟子摩诃迦叶(也叫大迦叶)作为接班人,“拈花微笑”的故事说的就是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被誉为“头陀第一”。摩诃迦叶主持了第一次佛法结集,由博闻强记,被誉为“多闻第一”的阿难背诵出了佛陀所有的经典,这次结集的佛教徒共有五百位,即“五百罗汉”的由来,摩诃迦叶和阿难也由于这次突出的贡献,被后世供奉在佛陀的两侧。

从繁盛、分裂、出走到灭亡——古印度佛教发展简史

图:虽然阿难、迦叶在佛教中地位尊贵,却在《西游记》中被吴承恩演绎成了难缠的反面角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徒对佛法的理解出现了巨大的偏差,教派内也由于出身的不同分裂成了两大派:上座部和大众部。

上座部主要都是传统的佛法维护者,他们坚持旧法,思想上偏保守;大众部主要都是新晋的少壮,主张与时俱进,对佛法要修正和补丁,思想上偏激进。和所有的团体一样,佛教内部在当时也分成了这左右两派,两派不光对教义看法不一,连戒律也各持己见。

在这种针尖对麦芒的局势下,终于,有一个导火索引发了部派的大分裂,上座部和大众部自此分道扬镳,这个导火索就是金钱。

说起来挺滑稽,在佛陀时代,僧侣化缘主要都是以食物为主,施主也多半是穷苦百姓,所以很少会出现对方直接给金钱的情形。然而随着僧侣的规模越来越大,施主越来越高级,化缘的僧侣发现,很多施主不给食物了,直接给金钱,由此而引发了僧团内部的激烈大辩论。旧派长老主张坚守传统,保持戒律,不接受金钱布施,而新派少壮主张与时俱进,修正戒律,双方争执不下,矛盾无法调和,大众部正式独立,于是从金钱这个导火索而引发了佛教的部派大分裂。

大众部和上座部分道扬镳之后,又各自在内部继续分裂,可是就在他们闹分裂的时候,古印度的政局却从分裂走向了统一。

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印度的孔雀王朝崛起,传至第三代君主,就是赫赫有名的阿育王,他统一了几乎整个印度,把孔雀王朝推向了鼎盛,这时期是公元前3世纪,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

——插播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阿育王统一印度的最后一战是羯陵伽之战,由于此战过于惨烈,阿育王大受触动,于是开始皈依佛教,时间是公元前261年,熟知中国历史的朋友们一定眼前一亮,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大地上也爆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惨烈战役,那就是长平之战。

从繁盛、分裂、出走到灭亡——古印度佛教发展简史

阿育王统一印度之后,笃信佛教,四处修建佛塔供奉佛陀舍利,后世就把那种专门供奉舍利的佛塔称为“阿育王塔”,我们在中国很多省市都能看到这种塔。由于阿育王极度推崇佛教,使得我们文章一开头提到的婆罗门教被压制,可是阿育王去世后,佛教的地位一落千丈,婆罗门教复兴,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印度教,而佛教徒则开始向印度以外的地区传法。

——这里先埋一个伏笔,就在佛教徒一边分裂一边传法的时候,有一个理论分歧也在悄悄地进行:涅槃解脱能否一蹴而就?传统见解认为无法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而新派见解认为凭借个人的智慧可以做到一蹴而就。看着是不是很眼熟?没错,这就是唐朝时期神秀和慧能的“渐悟”和“顿悟”之争,其实早在几百年前的古印度就已经开始了。

佛教内部的分裂越来越细,也越来越杂,但是佛教徒的传法之路只大致分成了两条,一条是往南,主要是上座部的僧人,经由海上到达东南亚地区,再进入云贵,这一条线就是“南传佛教”;而另一条往北,主要是大众部的僧人,穿过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之间的开伯尔山口(这个山口非常有意思,古印度文明之所以会屡屡被外族入侵,都是因为这个山口),经由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又传向了吐蕃、朝鲜和日本,这一条线就是“北传佛教”(其中中原地区的叫汉传佛教,青藏高原的叫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从繁盛、分裂、出走到灭亡——古印度佛教发展简史

南传佛教被称为小乘佛教,北传佛教被称为大乘佛教,虽然这两组不能完全的一一对应,中间有很多细微的差别,但大家基本可以这样进行记忆。

而印度本土的佛教,由于内部不团结,自始至终无法形成统一的大势力,终于还是败给了印度教(这时候婆罗门教经过商羯罗的改良,已经演化成了印度教),其中一部分被后者给同化了,而另一部分在公元13~16世纪(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南宋至明朝中叶)被穆斯林建立的德里苏丹国给灭掉了,所以今天你在印度已经很难找到佛教徒了。

非常讽刺的是,佛陀原本的思想是反对婆罗门教的,可是后来的佛教徒由于部派大分裂而产生的诸多衍生思想和教义,却和婆罗门教惊人地相似,本土佛教是如此,传至海外的佛教亦如此,甚至很多我们熟知的佛教神话人物,其实原型都是婆罗门教的。

比如四大天王,他们的原型是婆罗门教“二十诸天”中的“四天”,其中佛教的“多闻天王”在婆罗门教中叫做“毘沙门天”,唐朝时期军队中经常供奉毘沙门天,后来传至日本,被奉为军神,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上杉谦信就以毘沙门天的化身自居,他的军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毘”字。

从繁盛、分裂、出走到灭亡——古印度佛教发展简史

韦驮、阎罗王和“天龙八部”中的帝释天也在“二十诸天”当中,分别叫建驮天、阎摩、因陀罗,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二十诸天”,在此基础上增加了4个神祇,变成“二十四诸天”。

还有我们熟知的孙悟空,他的原型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山海经》中的水怪无支祁,大闹天宫和被压五行山的原型就是无支祁的故事,而另一个原型就是婆罗门教的神猴哈奴曼,从孙悟空后来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神猴哈奴曼的影子。

从繁盛、分裂、出走到灭亡——古印度佛教发展简史

图:神猴哈努曼

扯远了,总之佛教自阿育王死后,在印度本土逐渐式微,进而开始向海外传法,于是时间来到了公元前后,坐标挪到了中国。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大器晚橙”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种姓制度 / 释迦牟尼 / 佛教 / 佛陀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