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亲密关系里,“作”是一种病,伤人更害己

2019年5月24日  来源:有梦想的唐糖 作者: 提供人:sizhuo82......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作"是一种状态,生活中,作的人很多,但是小作怡情,大作伤身,很多时候人们根本搞不清"作"的界限,结果落得一地鸡毛。事实上,"作"的背后,有一整条逻辑严密的自动化思维链条,称之为"自动化",是因为在当时当刻,当事人自己也很难觉察,它的反应,往往是在一瞬间,不经思考就出来的。但这种无意识的"作",带来的后果,却很严重,可以说伤人害己。今天这个故事里,这位妻子的反应就很具有代表性。

妻子A在下班时发现要加班,于是给老公打电话,通知对方自己要加班。忙碌之间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到了晚上11点。妻子从工作中抬头,才发现已经这么晚了,想到自己没开车,还得打车回去,不禁有点害怕。妻子掏出手机,失望的发现手机空空如也,连一个未接来电都没有。不禁有些生气:这么晚我还没回家,老公竟然连一个慰问电话都没打!于是把电话拨过去,埋怨老公不关心自己,老公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解的说:大城市里11点而已,算很晚么?妻子愤然挂掉电话,转而自己打车。坐上车,妻子越想越生气,这时,她想到一句话:中年男人三大喜——升官发财死老婆。她恨恨的想:估计老公巴不得我死呢。回到家里,妻子阴阳怪气的跟丈夫说:恐怕让你失望了,我没死。丈夫对这句话是丈二摸不到头脑,一脸蒙圈,最终的结果是两个人为"丈夫应不应该关心妻子,这么晚了是不是应该给妻子打个电话"吵了一架,不欢而散。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大部分时候发生在女性对男性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妻子自始至终都在唱独角戏,她先是因为一个现象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于是展开了一系列的内心戏,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情绪持续裂变,甚至恶意揣测丈夫希望自己去死,于是引爆了一场家庭战争。

这同时也是生活中很多鸡毛蒜皮演变为一地鸡毛的主要模式:自我中心的自动化解读+内心戏。而这个现象背后,依然是当事人不易觉察的自动化思维逻辑。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拆分一下这种因"作"而产生冲突的几种原因。

1.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是导致人际冲突的主因

每个人都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经验、思维、认知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做出解读,并根据这个解读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在这个故事里,妻子之所以会有愤怒的情绪,根本原因是她认为时间很晚了,丈夫"应该"给她打个电话或者主动过来接她,期望和现实的反差,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情绪反应。

这里面的"应该"思维,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的思维,即从自己的角度和认知出发去考虑问题。可以这样说,凡是带有"应该"的思维,都是自我中心的思维。

同样,丈夫也是自我中心的思维,在他的认知和经验里,他认为11点不算晚,涉及不到安全问题,所以妻子也"应该"没什么问题,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当妻子提出来因为时间晚,自有些害怕以及流露出对丈夫的不满情绪时,丈夫依然活在自己的自我中心里,没有理解和共情妻子的需求。

重点不在于11点到底晚不晚,安不安全?而在于两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对同一件事做出了不同的解读,而且自始至终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没有尝试跳出自己这个角色限制,试图理解对方。

这种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模式,是导致人际关系冲突最主要的原因。

2.攻击性表达的方式也容易招致攻击

当妻子的期望落空,进而产生情绪之后,她采取的是"攻击性表达"方式和丈夫交流。所谓攻击性表达,就是以指责、挑剔、抱怨等攻击性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这样的表达方式一般都会招致对方的不满,进而引发进一步的冲突。

比如在这个故事里,妻子埋怨丈夫:都这么晚了,你也不知道给我打个电话关心关心我!回到家也使用的是:让你失望了,我没死…这类表达方式。

没有人喜欢被否定、挑剔、指责,因为这些否定往往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的贬损,所以当听到这类表达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不假思索的采取"自保"模式,针对对方对自己的批评反唇相讥,陈述自己的道理,为自己辩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对话往往到最后都丧失意义,成为两个人在各自的频道里声嘶力竭的自证清白的原因。

事实上,即使事实的真相是丈夫在被妻子提醒的那一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做法有些瑕疵,他也很可能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会找别的理由(例如11点根本不算晚)对妻子反驳。这恰恰是因为带着情绪的妻子使用了指责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期望。

3.在沟通中,影响结果的因素,情绪占比70%,内容只占30%

我们看似在沟通中在以"语言"和对方交流,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语言是最可不信的东西,因为语言往往和自己的真实需求大相径庭。在真实的场景中,受到情绪因素影响,我们往往根本听不见对方说什么,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同时也受到对方情绪的干扰,情绪的雷暴,会使沟通变得毫无效率。

比如在文中,妻子真实想表达的是"希望丈夫给自己打个电话或者主动来接自己",但是因为受到情绪的干扰,她实际表达的语言是"都几点了,你也不知道给我打个电话吗?你就这么放心我吗?!",这时候,语言表达的内容其实已经和真实的意图南辕北辙了。

同样,作为接收信息的丈夫,接收到的也主要是对自己的指责和抱怨,而会自动忽视妻子语言背后表达的真实内容,因为受到攻击,所以会着急找一个"盾牌"护体,也许还会掏出刀剑来反击对方。

所以,沟通中的情绪干扰,是影响沟通效率的第一杀手。

4.过度脑补的内心戏,往往使我们偏离"真相"的轨道

在故事中,妻子的第一个情绪是害怕,她对11点自己打车回家是有恐惧的。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个恐惧,无意识的滋生出了她对丈夫的期待——应该主动关心我,后来又因为期待的落空产生了下一个情绪——愤怒。并在这种愤怒的情绪旋涡中持续脑补,直到脑补出"升官发财死老婆"这个信念可能是丈夫的想法,进而更加愤怒。

过度脑补的内心戏,往往是导致我们矛盾升级的一个主要原因。毫无疑问,内心戏越多,我们离真实和客观就越远。

为什么会有内心戏?其背后还是有一些固化的、错误的认知。比如不给我打电话=不关心我=不爱我=想让我死了之后换一个老婆……

这就是内心戏的逻辑链条。这种逻辑链条在没有情绪的时候,可能不会发生,但是在情绪的裹挟之下,就很有可能会发生,而且使自己信以为真。这种貌似严密的逻辑链,实际上经不起任何推敲,但是足以使自己陷入情绪池的裂变当中不能自拔。

我们在潜意识里往往不自觉的包装/美化自己,丑化别人。这同样是出于自我价值的保护。例如我害怕自己打车=我是弱小的=我是需要被保护的,而对方不主动给我打电话=不关心我=不爱我。

之所以有这样的内心戏,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己本身心理方面未成长的部分。而这里面的心理机制,我们也可以简单探讨一下。

①缺乏安全感

这几乎是每一种形式类别的"作"背后共同的原因。缺乏安全感表现出来,就是会不自觉的寻找安全感。而真正的安全感是自己给到自己的,不是从外界寻求来的。所以,如果方向错了,那也注定找不到自己苦苦寻觅的安全感。

例如在故事中,妻子的作背后,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安全感的试探,她深层的心理机制是:我这样对你(攻击你),你会不会生气?会不会"接的住"我?

当然,在这件事的当时,妻子是不会意识到这一点的,她只会就事论事,认为是丈夫伤害了自己,产生愤怒的情绪。实际上深层的原因是需要确认丈夫带来的安全感。

不管是需要丈夫主动关心也好,还是使用攻击性表达希望对方能接得住也好,这些期望背后,都是自己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取安全感的表现。

如果丈夫在其中挑剔自己的时候,表现出耐心和包容的态度,这时候"作"的人,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的,情绪也就会化解。当然,这同时也是很难做到的。

②"依恋关系"建立的不充分

这一点和上一点密切相关。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关键的窗口期,没有和抚育者,尤其是妈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ta长大后就会在亲密关系里有不安全感,并因为自己的安全感缺失反复试探并受挫。

0-3岁,尤其是1岁以前,是一个人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虽然很多人都认为1岁之前的小孩最好玩,像一个小玩具一样可爱,但实际上,这个年龄的孩子是最"敏感多疑"的,因为他们这个阶段自己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什么都要依靠别人,所以他们对别人,主要是妈妈的动向非常敏感。他们必须以猜测来推断妈妈的行为。所以,在这个阶段,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很充足的爱和满足,那么ta的依恋关系就不会建立的很好,这种不安全感就会在成人之后反复寻找。

③在"亲密关系"中的退行现象

在亲密关系中,两个人都会变成"孩子",彼此视对方为父母,在健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也会变成一个健康的孩子,反之,则会变成不健康的孩子。我们以为自己是活在现在的关系中,其实真相是我们在重复自己童年的模式。

在亲密关系中,人格未完善的人,会不自觉的"退行",心理上变成一个小孩子,将对方视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当对方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就会受伤,愤怒。一段好的关系是有疗愈功能的,其原因恰恰源于此。在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中,"健康"的一方如果能够给予对方充足、饱满的爱,既爱自己,也把同样的爱和尊重、理解给到对方,那么对"不健康"的另一方,就具有很好的疗愈作用,他们能够疗愈自己在幼年时的心理创伤。

但事实往往是两个人都是伤痕累累的对方,都渴望从对方身上汲取养料,希望自己在"作"的时候对方能够接的住,看的懂,结果,一地鸡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疗愈自己内心的创伤,完善自己的人格,是避免自己受伤和伤人的最根本的方法。

在这件事情上,如果复盘重演,双方可以做一些什么呢?

1.努力倾听对方

基本上可以说,情绪的宣泄完成是有效沟通的前提。而宣泄的过程,如果有任何一方能做到耐心倾听和陪伴就足够了。不管是妻子的抱怨还是丈夫的委屈,如果能允许对方宣泄情绪,就会为之后的结果,做好了一半以上的铺垫。

2.读懂语言背后的真实内容

妻子说"你连个电话都不给我打",背后真实想表达的诉求是什么?如果丈夫能看懂,就不会有下面的争执。其实妻子想说的话是:我害怕,我需要你关心我,不管是来接我还是给我打电话关心我。

同样,丈夫说"又不是在穷乡僻壤,在城市11点很晚吗?",他想表达什么呢?他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我忽略你了,但是我不好意思承认",或者"你经常出差,在我心里,你是很强大的,所以我没注意"….

挑剔背后往往是期望,而狡辩背后往往是自保。

如果能读懂背后的语言,我们就不会那么愤怒。

3.学会真实表达

既然是好话,那就学着好好说。对于自己的情绪,妻子可以真实的表达,但是表达的内容应该是陈述事实,而不是挑剔指责。例如:我看到没有未接电话,心里很委屈,还有点生气。同样,妻子也可以正大光明的表达自己的恐惧和对丈夫的需要,说:11点了我还需要独自打车,我觉得有点害怕,如果你能来接我就好了。如果妻子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训斥丈夫,即使丈夫在之前没有想到这些,也会马上在事后弥补。

很多人不愿意或者不会真实表达自己的实际需要,总希望对方来猜,如果对方猜不到,就会恼羞成怒,而这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实际上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杀伤力是很大的。

如果我们能放下自己的拧巴,学着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诉求,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4.在有情绪的时候暂停,及时换位思考

我们刚才说过,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是最容易陷自己于困境的。那么当我们对对方有情绪的时候,可以尝试冷静片刻,看看对方除了自己揣测的那种可能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比如文中的丈夫,没有给妻子打电话,可能有多种可能,可能是不关心妻子,也可能是好不容易妻子不在家,自己入迷的玩游戏或者和朋友聊天而忽略了时间,也有可能是丈夫并不知道妻子加班到几点,认为妻子在加班中,自己打电话对对方可能是一种打扰。又或者,丈夫想当然的认为妻子如果对自己有要求,会打电话过来通知自己的,如果妻子没打,就说明没事……

同一个现象有多种可能,但是妻子却选择了对自己最不利的一种,而且笃定不疑。这种选择背后其实也是一种习惯性的"受害者思维",而这种思维的产生,同样是因为自己一些旧的心理创伤没有得到修复,人格不够完善造成的。

"作"是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背后有极其复杂的心理机制,如果可以看到自己的作从何而来,自然也就找到了治疗"作"病的方法。事实上,"作"的伤害性极大,伤人更害己。很多人作着作着,就不小心把自己的感情作没了,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所以,成长自己,实现人格的完善,是疗愈"作"病的根本途径。

如果喜欢,请点赞并关注我:“有梦想的唐糖”。持续输出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角度帮你拆分生活里“鸡毛蒜皮”背后的深意。

关系 / / 自动化解读 / 内心戏 / 应该思维 / 情绪 / 安全感 / 真实表达 / 换位思考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