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四)让黄金成为唯一

2019年5月29日  来源:路财主 作者: 提供人:lianshao14......

对于牛顿本人来说,特别值得恭喜的是,在经历多年的独身生活之后,来到伦敦的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虽然牛顿没有女人,但他确实有家了,因为,他和自己的外甥女凯瑟琳-巴顿(Catharine Baton)住在了一起。

这个凯瑟琳-巴顿,正是牛顿的朋友蒙塔古的情人——这个问题,大家不必用当前的道德观看待,在那个时代,欧洲位居高位的政治要人们有个情人是相当正常的事情,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拥有一堆情人,而这些情人们,甚至也拥有别的情人。

镜头再次切换,我们来看看英国当时的货币状况。

长期以来,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通常采用金银铜三种金属充当货币:黄金价值最高,但数量稀少;银币价值中等,使用最广;铜币则在小额交易中使用,更多是根据政府所标识的价值额度使用,通常不作为价值的基准。

17世纪末,英国流通货币主要是银币,金币使用并不多。但根据政府授权,1个吉尼金币价值1英镑,相当于20先令(shilling)银币,1个先令又相当于12便士的铜币——也就是说,英国当时的货币体系是1英镑=20先令=240便士。

一枚银币经过多年手手相传,花样和面值都模糊不清,更有很多银币边角都被磨损,变得不足值——自然磨损是次要的,更多的其实是人为磨损:

最接近天然磨损的方法,是将很多银币放在一个袋子中,用力抖动,让硬币之间相互摩擦与碰撞,可以得到少量金银碎屑,硬币拿出来仍然可以用,将这些金银碎屑积攒起来,集腋成裘,慢慢地就又赚了一笔;可抖动这个活儿,获利毕竟太慢太少,有人干脆用锉刀把银币周边给锉一锉,这样金币银币都还能用,但锉下来的粉末聚沙成塔又变成一枚银币;更过分的,是“剪刀手银币”,其实就是有人故意把银币边角剪去一点儿,银币本身还能用,而剪下来的部分集合起来融化之后又是一枚银币……

现在,你随便从兜里掏出来一枚硬币,看看是不是边上都有齿轮或者花纹?但最初,硬币是没有齿轮和花纹的,为啥要给搞成这样?就是为了避免人们“打磨”硬币!

1662年,英国将机械化铸币技术引入银币生产,所有银币边缘都铸成复杂的锯齿状作为防伪标记。

当漂亮、整洁、精美的新银币发行出来之后,与那些旧币破烂不堪,被反复偷锉而低于币面价值的银币一比——人们当然更愿意使用破旧的银币!

想想看,口袋里有一张破旧钞票和一张崭新钞票,你会先使用哪一张?

因为政府法律规定,银币价值按照标注的面值使用,但新银币的实际价值比旧银币高,所以大家更愿意把新币储藏起来,或熔化掉换取更多的旧币,新银币自然而然就从市场上消失了,仍然留下那些破烂不堪的银币在市场上流通——政府强制币值管制之下,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没错,“劣币驱逐良币”这个理论,就是当时讨论英国新旧银币时有人提出来的——但必须强调的是,如果没有政府强行规定银币按照面值计价(这一时期中国的白银货币体系,就是直接按照重量计价的,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反而是正常的良币驱逐劣币——成色好的白银要比成色差的白银更值钱),纯粹市场经济不会出现什么“劣币驱逐良币”的怪胎。

作为铸币厂厂长,牛顿面对的问题,不仅来自外冲击,还有来自政府内部的投机取巧,很多造假者并非社会闲杂人员,甚至还是铸币局下属的造币厂负责人,尽管政府明文规定了硬币的质量及成色,但很多造币厂依然以次充好,故意铸造不足值的硬币从中牟利。

在牛顿掌管铸币局的时代,正逢英法九年战争时期,政府如果用降低银币成色的方法发行新币,再以新币支付军费和债务,就可用较少的白银来偿还较多的债务,但精明如英国的民众,对政府的“小聪明”很快就察觉,坊间流言四起,银币价值一落千丈。

眼看民众意识到这个问题,英国议会经过大辩论,决定不再耍小聪明,在1695年底,颁布了按照原有成色重铸银币的法令,为了解决重新铸币的费用,政府还重新征收了新税,面值达550万英镑的旧硬币被收缴,然后被重新铸成270万英镑含有足量白银的硬币。

然而,这些份量足的硬币还是未能保持在流通之中——因为白银在东方的中国和印度购买力更强,所以此后20年,大量的白银都流失去了东方(主要被运到中国),铸币局也很快发现无银可铸,只有12%的银币重新回到了流通之中。

真的,你不懂牛顿!

在以上背景之下,经过广泛的考察和深入的思考,牛顿提出了新的货币主张,1717年9月21日,牛顿先生向英国议会提交了一份货币报告。

在报告中,牛顿分析了欧洲各国和中国、日本、印度的金银价格情况,认为英国当时的白银短缺和黄金充裕,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随着黄金的大量流入(因为当时东方金银价值比较低,欧洲人把白银运到东方,除了换取消费型商品外,还大量换回黄金),人们开始拒绝使用银币进行支付,即使接受,支付者也要付出额外的费用。

更重要的是,黄金的大量流入欧洲也使金价自动回落了。政府面临的问题就是:是政府主动降低金价还是让金价自己缓慢回落?

牛顿认为,当时英国尚有很多银器,把这些银器拿来进行铸币也许能够解决白银短缺的问题。但是,既然英国和其他区域存在着金银利差,黄金仍然会源源不断地从东方和欧洲大陆流入英国,因此,他主张不再用白银进行铸币,干脆把黄金当做英国货币价值的基础定价。

有了这份数据翔实、逻辑清晰的“研究报告”,牛顿推动着英国议会立法,规定1个金基尼和21个银先令等值,等量金银的铸造比价为15.21∶1(精确),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复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在此前提之下,牛顿将每盎司(纯度为90%)的黄金定价为3英镑17先令10便士(注意,当时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货币体系均为20、12进制,其他国家在后来逐渐变更为100进制,但英国坚持到1971年,才将其改为1英镑=100便士)。

整个报告总结下来,就是说,既然英国黄金比较多,那就干脆选择黄金作为货币定价的基础;而白银,让它变成一种由黄金计价的“商品”即可——虽然说牛顿看起来是在支持“金银复本位”,但却促成了英国此后在世界上第一个确立了金本位货币体系。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够兑换到确定数量的黄金(或金币),这种货币体系被称为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如果能够兑换到确定数量的白银,就称为银本位制(Silver standard);

如果白银和黄金之间政府规定了确定的兑换比率,这张纸币代表着确定数量的黄金或者白银,就被称为复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

所谓的“本位”,就是货币体系的“锚”,当前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货币体系都是“不兑现纸币”体系,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印刷,不保证兑换任何确定数量的金属。

牛顿或许不会想到的是,对于大英帝国乃至整个世界来说,他的这份建议更深远的影响就是:以此为起点,黄金逐步终结了所有其他金属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地位,然后,随着政府对金本位之下的纸币管理日渐娴熟,信用纸币最终反噬了黄金的货币地位。

牛顿死后,到了1774年,眼看着银币越来越少,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旨在使银币成为辅币的法令。然而随着白银和铸造银币的辅助材料的持续短缺,银币在生活中变得完全不再重要,人们不再考虑银币本身含有的白银价值,而更多地开始把银币变成只有信用价值的硬币。

181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确认用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1819年,又颁布条例,要求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在1821年能兑换金条,在1823年能兑换金币,并取消对金币熔化及金条输入输出的限制——英国就此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经典金本位制度。

就这样,从牛顿时代开始,黄金作为货币价值的基准开始大行其道,“盯住黄金,200年不变”的稳定货币为英国称霸全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镑纸币也逐渐成为了全世界财富和价值的衡量标准。在金本位的支撑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推动在全球实施自由贸易的国家。大英帝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小小的英伦三岛,已经变成了一个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其占据土地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4)。

根据《经济学人》杂志对英国历史物价数据的梳理,从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时间里,英国的物价始终保持着平稳而略微下降的趋势,英镑的购买力,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

那时候,欧洲人形容一样东西值得信任、恒久不变,是怎么说呢?

“像英镑一样好”!

怎么样才能做到“像英镑一样好”?

当然就是货币体系和英镑一样采用经典金本位!


真的,你不懂牛顿!

1873年,新成立的德国决定采用金本位,随后引发了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其货币体系改为金本位,这些国家包括葡萄牙、德国、丹麦、芬兰、瑞典、瑞士、海地、加拿大、阿根廷、埃及、日本、俄国、美国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金本位成为了世界上最主流的货币体系。

(此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请参照本人的“世界货币体系100年回顾”一文)

正如牛顿的科学理论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一样,牛顿的货币报告,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货币体系——人类创造金钱,金钱塑造人类,当采用金本位的纸币成为所有人心目中的财富衡量标准之后,金属货币不再是人类货币的价值基准,人类货币体系最终在1971年完全放弃了贵金属,变成以债务和信用为锚……

牛顿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