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活得越来越窄, 翻盘越来越难: 青年心理空间的窄化之路

2019年5月1日  来源:文化纵横 作者: 提供人:laogan45......

青年心理空间的窄化之路

从以上数据分析情况,不难得出如下的初步结论:一般来看,父母、青年人与孩子这三代人之间的“代际关系”,在今天依然构成了城市青年居家生活的重要内容。它牵涉到相当多也重要的“生活内容”,在这些“生活内容”中,“父母”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关系到青年人的购房和孩子的照管,因此是两代人的“庇护者”。那么,“父母”的现状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后两代人的生存状况。但是,这个“重要”却与另外一个问题——住房——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父母”及其他长辈对于城市青年的经济/抚养孩子的支持,就鲜明体现了,在今天,实际上是父母和青年两代人一起在艰难地应对以房价飞涨为主要标志的剧变时代的经济和生活压力。同时,孩子是未来与希望的寄托,尽管多数受访者都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但这比起买房子,似乎还普遍是次要的。可见,在当代上海青年人的生活中,买房子成为“重中之重”,它“抽取”了两代人的汗水,“捆绑”了三代人,是当下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影响未来的不定因素。

那么,在这样的“抽取”和“捆绑”中,青年人的心理空间将会遭到如何的侵蚀、精神世界将会受到怎么的塑造呢?

不难发现,“城市式居家生活”中的“家”,比起其他模式的家,变得相对较小,几乎只有夫妻二人和孩子,最多再加与“买房”和“孩子”有紧密牵连的父母。此外,似乎没有更多亲人。因此,“家”中的代际关系,比起传统社会“家”里的,要相对简单,代际“链条”比传统大家庭的大为缩短,那些似乎与“买房”无关的长辈,基本被从“家庭”里“过滤”掉。这是近20多年来发生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家庭结构上的变化。在这种“小规模”的“精致”的家中,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人及下一代的集体意识和观念的。

也因此,现在,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就越来越过分地关注个人家庭环境/条件的营造,在心理上越来越一切向“内”转,且这个心理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从而失去对公共问题/生活的兴趣和关注;在行动上越来越向后“退”,从室外退到室内,从客厅退到卧室,重视房间的装修,喜欢并习惯“宅”,上班也许只是为了谋生,家庭才是生活的重心和主轴,由此必然就丧失了对公共问题/生活的讨论和实践能力。于是,把人生中“过剩”的精力和几乎全部的能力都投入到“房子”的那点事里,并“沉溺”其中,或乐得其所。

这在另一个方面,势必缩小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时时眼睛不离手机屏幕的“低头党”,其实就是这种文化心理的直接的外在体现。人与人之间变得不愿交流,排斥交流,害怕交流,甚至难以交流。这障碍会很容易造成城市人的孤独、隔膜、冷漠,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如此一来,倒地的老人和病人无人扶起则屡见不鲜,而见义勇为、好人好事越来越罕见,也就是这种文化心理的间接的外在体现。

活得越来越窄, 翻盘越来越难: 一份都市青年调查报告的困惑 | 文化纵横

如此的人,是被“矮化”了的,并势单力薄、力量分散的,也就不容易凝聚起来,他们往往缺乏“集体”感,同时也就失去集体的力量,在工作和生活中,犹如一个人走夜路,无法相互壮胆,因此难免在孤单之后感到不安。再加上,无论是否买房,神经都会被瞬息万变的房价和永远压人的房贷给“吊起”和“绷紧”。人的不安感也就会在孤独而弱小的个人和强大而变化莫测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照映下变得尤为突兀,并不断得到强化,最后当面对一根“稻草”时,人都会有一种即将“压死骆驼”的紧张感、危机感和恐惧感。比如害怕生病,担心降工资、失业、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等。这些,其实都是原子化的家庭维持正常运转的大忌。

由此看来,“城市式居家生活”的模式里“生命”是“受制于人”——银行、经济政策和形式、房产泡沫等——并危机四伏的,抵御风险能力很差,经不起变故和折腾。在这种模式下活着的人,是相当渺小的,心理无比脆弱,常常有一种输赢未定和前途未卜的焦虑。

这种焦虑使人变得爱投机,轻视勤劳致富,梦想一夜暴富。大概只有那样,心里才能有安全感。但在现实中,如此的好事又往往是“白日梦”。因此,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折磨会强化这种焦虑的程度。况且,有时它还会“灵魂出窍”,这体现为不同类型的情绪。

一般的情绪主要表现为无明业火、没来由的怨气和戾气。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公交车上、地铁里、马路旁、菜市场等地人们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纠纷并大动干戈。情绪的发泄如洪水般难以控制,人际关系中摩擦的产生变得如此不可提防和“廉价”。慢慢地,人们的融洽和信任、相互理解和将心比心的传统资源就被耗尽了。至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更显得遥远了。

不一般的情绪则表现为绝望。那些生活压力大、收入低或父母无能力帮助自己的青年人,根本无法买房子,只能租房子。可是,眼看十年房价翻了十番,房租几个月就要涨一次,还要看房东的脸色行事,并且搬来搬去也是家常便饭,到头来,只能“望房兴叹”,羡慕嫉妒恨者有之,责怪命运不公者有之,慨叹生不逢时者有之,后悔该出手时不出手者有之,等等。

而此背后,都弥漫着的是一种绝望的情绪和困惑。人生还有“翻盘”的机会吗?此生还有未来吗?这些问号如冰砖一样敲打着青年人流血的心。而这种人,又在网络上成为“垃圾人”,毫无疑问,也就是身上背负的负面情绪或说负能量太多了,可是就没人愿意去追问或正视,它从哪里来?一直以来就如此吗?他们身上有“原罪”吗?这20多年来日渐形成的房地产市场、城市式居家生活和与之有关的主流意识形态能跟它摆脱干系吗?它们能干干净净地洗刷掉自身应该负担的责任吗?

毋庸置疑,城市式居家生活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也是人;影响的不仅是人的心理,还有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其中包含着的一个被缩短了的代际关系影响到的不仅是个人,而且是社会有机体,背后遮蔽的是可能造成的对社会生活中一个长链条的人际关系的破坏。

可随着城市房价的节节攀升,房地产商一下子由一线城市转战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直至四线城市,当下“推土机”又在开向农村。可以肯定的是,资本和媒体在按一个模式改变和重塑这些不断扩大的地方的人们的生活,而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式“居家”生活则会成为这些地盘上的“样板房”。也就是说,上述这种“改变”、“影响”、“遮蔽”和“破坏”等的范围和力度将会不断扩大到小城市甚至偏远的农村。

然而,置身一种可能“同质同构”的生活方式和“暮气沉沉”的人生状态,面对房地产业的攻城略地、资本的疯狂逐利和人的心灵空间的日渐萎缩以及精神世界的不断异化,作为富有朝气和活力的青年人,是不是应该/能有一种试图改变现实的冲动呢?

都市青年 / 心理空间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