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在线与离线行动主义的边界

2019年3月5日  来源:胡泳 作者: 提供人:ciye39......

5.在线与离线行动主义的边界

张宁对网络背包社区的研究模糊了在线与离线、国家与社会的边界。她认为国家和社会是在动态的社会领域中,不断地进行角力和协商。在这一社会领域中,新兴的背包客通过网络社区同时参与线上和线下活动,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力量来“持续挑战、反抗和质疑权威体系”。在张宁的分析中,网络社区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它与表面上更真实的“线下世界”之间的区别,而是这些社区的人们如何斡旋于在线和离线空间之间。其结果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社区生活和公民行动主义,旨在通过同行分享、志愿者工作以及在线和离线慈善来实现社会变革。

澳洲学者许建(Jian Xu)的文章研究的是网络围观。这种新形式的网络活动兴起于新浪微博,引起了传播学者的广泛兴趣,但在英语文献中研究并不多。许建将“围观”定义为“一种由网络促成的政治参与形式,它有助于争议性社会问题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公众舆论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他认为,网络围观为普通老百姓创造了一种政治参与形式,用以表达社会不公和监督政治权力。他的文章中一个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网络围观行为的历史溯源。对历史的追溯,他以鲁迅1919年的小说《药》开篇。鲁迅这篇作品中对漠然围观革命者斩首的人群的描绘,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对于鲁迅来说,这种公共观看文化代表了普通中国人在传统社会中的无知和被动。许建接着说,中国革命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共产党将这种消极围观的文化,通过推行诸如“诉苦”“批斗”等运动的形式,转化为积极参与的能力。许建认为,作为网络行动主义的一种形式,网络围观的出现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长期的文化、政治实践再创造的结果。

通过追溯其历史渊源,许建说明了网络围观作为一种“积极观众”(active spectatorship)和话语政治的意义和重要性。来自英国的传播学者陈小瑾(Sally Xiaojin Chen)的文章则研究了2013年1月的《南方周末》抗议事件,分析线上和线下的抗议及其互动。如果说许建是基于文明衰落和革命历史的维度分析网络围观,陈小瑾则把网络行动看作是一种有身体在场的行动(embodied action)。她说明这种网上行动,与街头现场的行动一样真实。基于对有关技术和身体(body)的文献的分析,她认为网络身体(online body)也是身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即使只是简单地操作鼠标和键盘加入网络行动,也是身体的动作。”尤为难得的,她通过对《南方周末》抗议事件的分析,深入探讨了线上和线下抗议活动之间的关系。她通过大量访谈和开展网络民族志的参与式观察,发现虽然《南方周末》的编辑和记者积极参与了在线行动,但他们没有将行动扩展到街头,因为很多记者和编辑愿意在体制内谋求变革,不愿采取激进行动。大多数街头抗议者是年轻人,他们是《南方周末》的忠实读者但不是工作人员,没有参加街头抗议的经验。然而正是缺乏这种经验,再加上对于事件过程中微博删贴现象的义愤,才减少了他们的恐惧感,促使他们加入了街头抗议。

互联网 / 边界 / 在线 / 离线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