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教育者的使命

2019年1月29日  来源: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提供人:zhangshaoping8......

父母和教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尽可能避免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而使自己感到心灰意冷。切不可出于付出却没有相应回报的原因,就打不起精神来;也不要因为看到孩子态度冷漠、淡然,或是只给予我们被动机械的回应,就做出将会失败的判断。另外,也万万不能让自己被迷信的说法所蒙蔽,认为孩子出了问题是因为遗传的缘故。在激发孩子的思想及潜能方面,个体心理学家认为,应倾尽所能地去帮助每一个孩子,给他们适当的教育,让他们获得勇气与信念。应让孩子明白,困难并不是跨不过去的“坎”,只要能够勇敢面对,努力去解决,都是可以顺利迈过去的。尽管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以成功收尾,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尽力了,却不能收获理想的傲然成就,但还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可以弥补我们所付出一切。接下来,我们就举例加以说明。

这是一个关于十二岁的男孩的事情,他如今正在上小学六年级。尽管成绩较差,但他却不以为意。他截止到目前的人生经历,其实是非常不幸的。由于患有佝偻病,他在学会走路的时候,已经三岁了,而接近四岁的时候,才能够说出一些很简单的词句。到了四岁,他随母亲到了医生那里,结果被告知,他的这种病是不可能治好了,可母亲听了,却并不相信。于是,又把孩子带到了儿童指导学校,让他在那里学习,但那所学校却没能让他改善多少,孩子还是成长得非常慢。等到男孩六岁的时候,家人认为他可以正常到小学去,因此,就送他进了一所小学。一开始,由于孩子在家有人能帮他进行课外辅导,所以一二年级的考试也就都顺利过关了。而后,又勉强上完了三四年级。

这个男孩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情况都是一样的:由于比其他学生都懒散,所以在校期间,就成了众人注目的对象。他无法与同学友好相处,而同学们也会常常笑话他,比起其他人,男孩总是看上去更胆怯一些。他会发牢骚说,自己老是会走神,没办法专注地听讲。在班里,和他比较要好的只有一个人,男孩很喜欢这个朋友,也常与他一起出去走走。可除了这个朋友,他觉得其他同学都让人讨厌,他也跟他们玩不到一块去。男孩的老师会责怪他,说他数学成绩太烂,写作方面也不怎么样,不过老师也还是相信他是有能力的,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考出好成绩。

回顾这个男孩子过去所经历的一切和他都能做什么事情,我们就能看出是怎么回事了。显然,在诊断时就出现了错误,而人们又在此基础上想要治愈他。结果,对孩子而言,一直都承受着深深的自卑感,并始终忍受着自卑情结所带来的心理煎熬。这孩子上面还有个哥哥,他的哥哥却一直都诸事顺遂。父母会对人说,他们的这个孩子在学习上根本就没怎么努力,轻轻松松地就念上中学了。既然父母觉得他哥哥无须用功就能掌握知识,那么孩子自然也很受用,并且以此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但事实再明显不过了,怎么可能有人不用努力就可以掌握什么东西呢?想必哥哥是因为上课的时候能够做到专心听讲,在课堂上就把听到和看到的都牢牢记住了,所以回到家自然也就不用像那些不怎么用心听课的同学那样,还要再温习一遍了。

如此一来,在弟弟和哥哥之间,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于男孩子在能力上没有哥哥强,也远不如哥哥那么有价值,因此,在他的生活中,不免时刻都得承受这种压力。他总是能够听到有人骂他笨蛋或是傻子,因为母亲气急了的时候可能就会这么说他,而他的哥哥也是如此,对于这些话,他都已经听习惯了。男孩的母亲还表示,要是他敢违逆哥哥的话,就肯定会招一顿打,哥哥也会对他拳脚相加。于是,所有的一切最终就演变成了一个结果:男孩觉得自己没有别人那么有价值,同时,谨慎的生活也使他加深了对这一看法的印象。在学校,同学都戏弄他,而他的课业也总是频频出错,他认为自己没法专心听讲,种种困难都足以令他望而却步。孩子的老师会时不常地说,感觉他根本不属于班级,也不属于学校。这就难怪这个孩子会认定自己不可能摆脱当前的困局了,在他看来,这是避无可避的,于是,他也就相信了其他人的看法,并也认为那是对的。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如此绝望,对将来也不抱有什么期望时,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这孩子的情况再清楚不过了,他已经丧失了信心。不过这并不是从他表象上看出来的。其实,刚开始与孩子进行对谈时,虽然我们已经尽可能地让这个过程显得自如、放松了,可还是能够从他那苍白的脸上,以及发抖的身体语言里发现,他很没有自信。不过,真正使我们确认这一点的,还是他的一个细微的迹象,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自然,我们清楚他如今已经十二岁了,却还是问了孩子关于年龄的问题,而他却告诉我们,他十一岁。答案与真实年龄不符,然而,我们不能将之视作偶然,一般来说,每一个孩子都十分清楚自己多大了。对此,我们也曾进行过证实,每一个诸如此类的错误背后,其实都潜藏着问题发生的缘由。因此,在综合考虑了孩子往昔的生活史和这次的答复后,我们就有了这么个印象:他试图让自己退回到过去的自己。那时候的他,更为弱小,也更渴望获得他人的帮助。

如今我们手头已经握有关于这个男孩的一些事实了,通过这些就可以重塑并厘清他的整个人格脉络。这个男孩肯定自己的方式,既不是通过取得成就来肯定自己,也不是通过完成力所能及的那些他人交付的任务来认可自己的。而不论是他的想法,还是表现,都仿佛在向我们表露出一点,那就是他没有其他孩子成长得那么充分,而且,他自己也认为没有能力去跟别人争什么。在感觉上,他总是比别的孩子要落后一些,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谎报自己的年龄。或许他可以用十一岁来做出回答,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其实看上去更像是五岁的孩子。在他心里,一直都认定自己比别人矮一头,所以甚至会通过对自己的一切活动进行调整,以便与他的这种看法相匹配。比如,大白天这孩子也会尿床,还无法自主控制大便。从这些症状中,很容易发现男孩子更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孩子来看待。而事实也证明我们的判断没错,他对自己的过去十分依恋,要是真有可能,他肯定想回到过去的日子里。

在小男孩的家里一直有一个家庭老师,她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来到了这个家庭,男孩出生后,这个老师总是能在他妈妈不能陪他的时候,接管母亲一职,于是,就与孩子有了紧密的关系,时常帮助和照料他。了解到这些,就有助于我们再多总结出一些东西。现在,我们对孩子往昔的生活已经有所了解了,所以,知道他早上不会喜欢早起,那要浪费掉别人不少的时间,因此,对于他赖床的问题,人们一说起来就感到心烦。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结论:案例中的男孩肯定不喜欢上学。到学校对他来说就意味着,受到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的压抑,不认为自己能获得什么好成绩。如此,他怎么可能乐意上学呢?结果只能是不想在规定的时间内起床。

然而家庭教师的话却与此相反,她说孩子是愿意去学校的,而事实也是如此,男孩在最近一次生病期间,就强烈恳求家人让他回到学校去。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并不与我们的结论相冲突。问题在于:这个家庭老师何以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其实,这种情况再明朗不过了,也非常有意思。当孩子处在病中时,就有“条件”允许自己表示出自己的意思了,他说想回去上学是因为,他知道家庭老师会怎么答复他,她会说:“你已经病了,不能去的。”不过,他的家人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面看上去很矛盾的情况,所以反而不清楚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了。而我们也曾多次注意到,男孩子的家人其实对孩子内心里真正的想法并不知情。

男孩的家人之所以把孩子带到诊所来,其实是源于一件事:孩子偷拿家庭老师的钱,用来买糖果了。发生了这样的事就代表,这孩子做起事来还像个很小的小孩子。显然,用大人钱买糖果吃,是很孩子气的行为,因为只有那些年幼的孩子才会控制不住自己对糖果的贪欲,也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同时,小小孩都缺乏对自身身体机能的控制力。从心理角度来解释这件事的话,就是这样的:“你必须得看管好我,不然我就淘气给你看。”对于这个男孩来说就是如此,他老是想设计一些情景好让别人为他操心,其实是他对自己太过缺乏信心了。就此,我们可以把他在家里和在校期间的情形做一对比,它们之间是有着明显的关联的。在家的时候,家人会关注他做了什么,但到了学校就不是这样了。还有谁打算让他改过来呢?

在我们见到这个孩子之前,人们一直将他看成是落后和差劲的小孩,不过,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他不应该被划归到这一类。只要他能够自信起来,就与其他正常的孩子无异,别的孩子在学校所能获得的成绩他也一样可以获得。这个男孩总是倾向于悲观地看待问题,尚未做什么努力就已经准备好可能会失败了。他在言谈举止中,无一不显得自信不足,关于这一点,他的老师也在提交的报告里说过:“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缺乏专注力、交友不多,等等。”显而易见的是,他肯定感到伤心失意,又没有有利于自己的客观环境,因此,想让他转变态度不大可能。

当个体心理问卷都答过之后,我们便开始了对此案例的咨询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单单要面对孩子本身,也需要和与他相关的人沟通。第一个谈话的对象就是孩子的母亲。她表示,早就已经不再对这个孩子抱什么期望了,能将就着让他毕业就好,还有就是,看看能不能最后帮他随便凑合找份工作。接着,我们又与孩子的哥哥进行了对谈,他根本看不上自己的这个弟弟。

现在回到有问题的这个小男孩身上,我们问他:“长大之后你想做什么呢?”当然,他给不出什么明确的回答,但有此一问还是有着特殊含义的。倘若一个孩子到了小大人那样的年龄时,还不清楚自己未来想干什么的话,那么其中必有问题。事实上,确实有不少人最初的想象和之后所从事的工作不符,不过这没有什么要紧的,最起码,他们都曾有过希望,也为其所牵引。可要是一个孩子对于想要从事的职业连个具体点的想法都没有,那他很可能并没有对将来有什么思考,还活在过去的日子里,又或者,是在逃避面对未来,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问题。

粗看上去似乎这一点是有违个体心理学所阐述的基本理论的。之前,我们曾提及过孩子都会追求自我优越感,这是他们的特质所在。也曾一直想要表示,孩子都有意发展自我,想让自己比别人更好,并获得一定的成就。但如今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孩子,却似乎并不能按通常意义上的情况去理解。这孩子不看未来只看过去,想要退回到幼小时期,让别人还像过去那样呵护他。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呢?

每个人的精神生活背后,都有其之所以会形成的复杂原因,它并不是天生的,也不全是自主性的。所以,我们要是以单纯而幼稚的解释去解读复杂的精神状态的话,就会在判断上出现错误。有些情况看似复杂,但其中却包含着不少奥妙,假使我们打算辩证地解开谜团,就有可能朝着所要辩证的东西的反方向走了。就拿这个案例来说,孩子所追求的,是回到自己过去的生活,唯此,才能使自己显得很重要,而相应地,地位也会提高,同时,也更能让他有安全感。但这么来解读案例的话,就容易让那些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的人,无法透彻地理解,也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混乱。其实,男孩想要回到过去的生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尽管听上去可笑点。这样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在年龄非常小的时候,尽管十分弱小又没有能力做什么,可在那个时期,却比后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强大,也更有支配权。他缺乏自信,怕自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还能有什么期待呢?人们根本不会对他有什么要求,也不指望他主动寄希望于未来。他会逃避所有的考验,也不会真正面对那些能够测试出他现有能力的处境。所以也就没有多少空间能够活动了,而既然他的活动范围已经如此受限,人们自然也就不会过多地要求他什么了。从这一点看,对孩子来说,能够获得别人认可的部分也就相应地只有这么一点了,而且还是获得他作为幼儿时处在弱小状态下,他人所能给予的那种认可。

针对这孩子的情况,我们需要和不少与孩子密切相关的人进行面谈,包括:老师、母亲、哥哥,除此之外,也有必要见到他的父亲,当然还要和我们的同事聊聊。然而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系列复杂的对话,需要沟通和商量的地方又会涉及不少的工作,然而,要是孩子的老师能够加入进来的话,就容易得多了。不过,虽然不是什么办不到的事,却也没那么容易。因为当前还是有不少老师总抓着老一套、老思想不放,对心理分析了解不够,认为依靠心理分析去解决问题很奇怪。他们怕一旦做心理分析,也就代表着他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又或者,有的老师会认为,这将阻碍他们的正常工作。当然,情况并非如此。学习心理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它需要人们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以及不停地加以实践。不过,要是有人在看问题的时候,本身观点就是错误的,那么心理学也帮不上多少忙了。

对于从事教育的人来说,尤其是作为老师,宽容和耐心都是必须具备的素养。此外,要以明智的态度敞开来对待新出现的一些心理学观点,就算是某些观点和人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也是如此。在当今社会,对于老师的意见,我们并没有权力去横加反驳,但要是在困难情况下,又该如何处理呢?以我们的经验来看,碰上类似的情况,就必须及时给孩子换个环境了,让他离开困局,改上别的学校,这是他唯一的出路。这么做的话,就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伤害,因为大家都不会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对孩子来说,也不用负担什么了。等到男孩投入新环境,就会努力用功,以此来应对那些他人的反感或是嘲笑。关于后续情形是如何安排处理的,就比较复杂了,在此不过多解释,而这里面当然有很大成分取决于他的家庭环境。也许每种情况都应当有其对应的处理方式。要是老师们都能够多了解一些个体心理学的话,就比较容易理解此类情况的学生了,也就能够及时地发挥作用,给孩子更多所需的帮助。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