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先天与后天因素

2019年1月29日  来源:超越自卑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提供人:zhangshaoping8......

有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学生清楚了解大家的成绩排名,哪怕他们并未亲眼看到。各科的最高分由谁考取,他们都心知肚明,并能精准确定自己的位置。判定自己无法进步,是他们最严重的错误:看到其他人都在进步,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赶上他们。性格执拗的孩子会在之后的生活中延续这种思想,成年后还会频频比较自己跟成功人士的距离,认为自己一定要排在自己习惯的位置上,第一、中间或末尾。由此可见,他们帮自己确定了上下起伏的范围。工作成绩不好,完全能依靠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进而成就非凡的事业。应该让孩子明白,不应给自己设定上下限,并应该让老师和孩子都明白,说孩子的进步缘自其与生俱来的天分十分荒谬。

没有能力差的孩子,只有兴趣未找到合适方向的孩子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人们犯下了各种各样的错误,说遗传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约束,堪称其中最严重的错误。老师、家长教育不好孩子,就用这种托词帮自己推卸责任,我们不应容忍这种行为。认为遗传能约束孩子性格、智力发展的老师,能在教育方面取得什么成绩?明白自己的态度、行为能影响孩子的老师,不会摆出这种托词。

此处的遗传不属于身体方面的遗传,不涉及器官方面的不足。个体心理学会研究这种遗传对心灵的影响。孩子知道器官有什么功用,能根据自身感受,确定约束自身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因此,要让器官存在缺陷的孩子明白,他的智力、性格不会因此受限。之前提到过,部分人会把生理缺陷当成鼓励,部分人却会将其视为约束。

最初,不少人都在抗议我这个结论,说这只是个人观点,不科学也不全面,但我有个人经验和不断增加的实例作为证据。现在部分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数千年来,人们说遗传会影响性格,其实并不科学。人们不想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便提出了这种观点,推崇宿命论。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说法,是其最直接的体现。很明显,该说法并不成立,基本只有想推卸责任的人才会推崇该说法。没有了社会环境,所谓的善与恶便失去了所有意义,其他性格特征也都是如此。善与恶是人在社会中相互往来的产物,是判定人是危及他人利益,还是维护他人利益的标准。出生前,孩子无法触及社会环境。出生后,在潜力的作用下,他往哪个方向发展都是有可能的。他的决断主要建立在以下各点的基础上:他所在的环境,他的种种感觉和对感觉的阐释,以及他受到的教育。

其他不够显著的遗传心理功能也是一样。在心理功能的发展过程中,兴趣的地位十分关键。兴趣的发展受阻与遗传无关,是消沉与恐惧作用的结果。当然,大脑的结构是遗传造就的结果,但对心灵来说,大脑仅仅是一种工具,而非源头。即便大脑受伤,也能通过训练弥补其不足,除非伤害已经到了不能挽回的地步。所有了不起的才能都不是从遗传中获得的,而源自长期的努力奋斗和真正的兴趣。

一个家族连续几代人都天分极高,也不能说是遗传的结果。更可信的解释是,一名家庭成员取得成功,激励其他家庭成员努力拼搏,家庭气氛对此也有影响。有名的化学家李比希[11]有一位经营药店的父亲,据此判定是遗传决定了他的成就是不行的。最关键的是,家庭环境让他得以发展自己对化学的兴趣。其他孩子尚未触碰到化学,他却已对其相当熟悉了。莫扎特也不是因为有一位热爱音乐的父亲,才成了大音乐家。让儿子对音乐产生兴趣,持续激励、支持儿子,他父亲所做的,只是这些而已。莫扎特自幼便生活在音乐的氛围中,这种很早的起点很多成功人士都有,四岁学钢琴,从小便喜欢把身边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诸如此类。对于那件事,他们始终充满热忱,并得到了专业、全面的训练,勇敢前行,不会有半点退缩。

能帮孩子消除自我设限的老师,断然不会认为有真实的限定存在于孩子的发展中。告诉孩子“你没有数学天赋”,老师便能卸去自身压力,让孩子一蹶不振。这种事情我有过亲身经历,读书期间有几年,我的数学成绩总是倒数,我也相信自己在数学方面毫无天赋。直到后来,有一道数学题,老师都不会做,我却做出来了。我因此转变了思想,开始对数学产生兴趣,利用种种方式训练自己,最终成了数学科目的优等生。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所谓天赋的说法有多荒诞。

一个班有再多学生,都不妨碍我们找到每个学生的特色。要让学生服从,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增进对他们的了解。但从管理角度看,一个班人数太多可不行,学生的问题更易被忽视,找到合适的培养举措更不可能。老师要先了解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合作技巧。对学生而言,最好能连续几年都接受同一位老师的教导。在那些半年换一次老师的学校,老师不可能找到学生的问题,帮助其解决,因为他们根本没机会好好了解学生。连续数年不更换老师,更易把一个班变成合作团体,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老师更易找出学生的缺陷和恰当的弥补举措。

让孩子跳级的弊端大于好处。大人的期望越高,孩子的压力越大。若相较于其他学生,某个学生的发育更快,让其跳级也许是可行的。但在一个合作团体中,少数突出的学生能让其他学生获益,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带动整个班的同学快速进步。这种彼此借鉴、全面进步的趋势,我们不应阻挡。出类拔萃的学生可多多参与其他活动,培养美术等新兴趣,其成功可以刺激其他学生的兴趣与奋进。

被逼留级的学生会制造相当恶劣的状况。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留级生往往都是大问题。不会惹麻烦的留级生只是极少数,大部分留级生会越来越落后,经常惹麻烦。无论其他同学还是他们自己,都觉得留级生不会有什么前途。尽管如此,轻易废除留级制度依旧不可行,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中,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的老师为帮成绩差的学生改正错误的生活态度,避免留级,会利用放假时间帮他们补课。新学期开始后,已经清楚了解自身错误的学生就能跟其他学生同步了。当前要切实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这是仅有的可行的方法。只有当学生认清了自身错误,了解了自身能力,我们才能放手让他们自己拼搏。

我在研究以成绩为依据分班的制度时,发现了一种很特别的情况。我不确定这种经验对美国是不是适用,因为其经验源头以欧洲为主。在差的班级中,学生不是家境贫穷,就是智力低下。在好的班级中,学生基本都家境优渥。这并不公平,大部分贫穷的家庭都有大量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没能预先为孩子的教育做好准备。这种父母只能将很少的时间用于孩子的教育,有些自身水平低下,根本不能胜任教育孩子的工作。我们不应把没能完全准备好的学生分进差的班级,这就是我的观点。有充足经验的老师明白怎样改变这种状况,若能安排这种学生跟准备充足的学生在一起,肯定会对前者的成长大有裨益。而若是将其分进差的班级,用不了多久,他们便会发觉自身缺陷,并被好的班级的学生看不起。他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会灰心丧气,失去追求个人地位的勇气。

男生和女生在同一个学校学习,从理论角度说很值得提倡。如此一来,男女生便能更好地了解彼此,相互合作,但是不能指望这样就能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男女合校制度同样会引发特殊问题,要想避免这些问题,就要认清它们,予以恰当解决。举个例子,一般说来,女孩十六岁前比男孩发育快,若对此没有清楚的认知,男孩的自尊心便有可能受损,因女孩超越自己而自惭形秽。有些男孩之后再无勇气跟女孩竞争,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没忘记这种受挫的感觉。支持男女合校的老师若不想这项制度走向失败,并想借助其完成多项目标,就应认清上述问题。除此之外,要避免学生遭遇性方面的问题,就应让其接受相关教育并妥善监督。在学校开展性教育并非易事,教室也并非开展性教育的恰当场所,会让老师难以确定所有学生都准确领会了性教育的各项内容。学生可能会对性教育感兴趣,但他们能否接纳甚至运用在生活中,我们无法保证。若对此有兴趣的学生私底下询问老师,老师自然要如实解答。这能帮老师了解学生的兴趣,找到解决其问题的恰当方法。可若在教室里公开讨论性,往往会让学生误以为性是非常随便的,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很大弊端。

先天 / 后天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