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的确立
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以人性为基础的国家理论逐渐形成。
虽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于政治的关心,然而政治学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以及《政治学》的作者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论述了作为政治和宗教共同体的城邦的运作以及市民参与城邦政治的目的。对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言,政治学是一门探讨“善”和“正义”的科学,因此他们认为政治学是最具权威性的科学。
中世纪时,政治学主要围绕着“神学国家观”展开争论,认为国家是神的意志的体现。然而,在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经验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政治思想实现了与近代政治学相关的一系列转变。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主张,政治的本质是自私自利的人类建立统治秩序的过程,提出了作为政治技巧和策略的“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首次以内在的“国家理性”认识君权,实现了君权与神权的分离。由此,政治摆脱了规范性道德体制的束缚,开始向近代政治学过渡。
英国的托马斯·霍布斯彻底摆脱了宗教性伦理思想的束缚,认为由于人人都拥有平等的自然权利,在利己本性的驱使下必将引发“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为了防止战争的爆发,人类在理性的帮助下,订立契约建立起了和平的社会秩序。霍布斯的思想为社会契约论的发展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被誉为近代政治学的开创者之一。
英国政治学家约翰·洛克强调社会契约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将自己的生命、自由、财产等自然权利的保护权委托给国家,国家必须实现立法机关和执法机关的权力分立。同时,洛克主张如果政府违反了社会契约,那么人民也拥有将其推翻的“革命权”。
法国的让-雅克·卢梭所倡导的直接民主主义,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霍布斯、洛克、卢梭等“近代自然法”思想家相继发展了“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类在形成国家之前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为了结束这种状态,人们通过订立“社会契约”组成了国家。卢梭等人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研究政治的起源,提出了全新的政治观,强调政治学发展的必要性,认为政治存在的意义乃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利益。
政治理论的确立
政治理论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自由民主主义政治理论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对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的分析,堪称是对时代全貌的最精准把握。俄国的弗拉基米尔·列宁理论化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其适用于推翻俄国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的国际形势。列宁主义推动了俄国革命的成功,为世界工人运动和各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为了对抗急速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运动,西欧各国中原本在思想理论上互不相容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走向和解,形成了“自由民主主义”。在英国工人阶级取得了参政权的背景之下,托马斯·希尔·格林看到了自由放任主义的局限性,作为改良的方法,格林认为在保障个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自由的基础上,对于经济自由所带来的弊端,国家有责任进行政策上的干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逐渐复杂化,除工会组织外,消费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也相继成立。在英国,各类社会团体的发展尤为迅猛,基尔特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生产者联合会,实行产业自治,而韦伯夫妇的社会主义则提倡建立消费合作社以对抗基尔特社会主义,形成了“社会民主主义”理论。
英国的欧内斯特·巴克和哈罗德·拉斯基指出,既然这些社会团体各自都有一定的政治权力,那么国家与社会团体间就应该是一种平等地位。在此基础上,巴克与拉斯基提出了“多元国家理论”,认为国家只是各社会团体的协调者,他们否认在政治现象中国家的绝对性,更加强调各社会团体所发挥的政治性功能。巴克与拉斯基的思想改变了以往以国家和政府的制度为中心的政治学,拓宽了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在德国,虽然存在着一门从制度或法律的角度分析政治现象的“国家学”,然而由于德国的市民社会形成较晚,政治学也迟迟未能从国家学中独立出来。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斯·韦伯创立了以“理想类型”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韦伯十分重视宗教理念和民族精神,强调合理性及官僚式统治的必要性,为近代政治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理论的发展
现代政治学
兴起于美国的实证性政治行为论和政治过程论等理论,成为引领现代政治学发展的主流思潮。
在英国和美国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民众选举权的扩大,民众期待着自由民主主义的到来,然而这种源于19世纪的乐观主义精神,很快就遭到了来自现实的沉重打击。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数量庞大的民众开始产生虚无感,对投票失去了积极性,不再关心政治问题。而善于操纵媒体的独裁者们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之下,现代政治学应运而生。
兴起于美国的政治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世界政治学的研究中,美国成为现代政治学发展的中心地区,因此甚至有人将现代政治学称为“美国政治学”。
现代政治学的诞生与“大众时代”的到来密不可分。1908年出版的英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的《政治中的人性》和美国政治学家亚瑟·本特利的《政治过程》堪称现代政治学的开山之作。前者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性与政治行为以及环境间的关系,后者认为政治过程的实质就是不同利益集团间压力的对抗和妥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政治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美国的大众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比较政治学研究、以市民的政治行为和集团的相互作用为对象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美国政治学获得了极为迅猛的发展。
查尔斯·梅里安和哈罗德·拉斯韦尔的政治行为论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沃拉斯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戴维·比克奈尔·杜鲁门继承了本特利的政治过程论。
以构建综合性社会科学为目标的“行为科学”运动也为政治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戴维·伊斯顿从个人和集团的政治行为入手,对政治现象进行了科学性的分析,创立了政治系统模型。行为科学(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中也包含之前提到的心理学方法和集团理论方法,此外,又进一步引入了数字分析法,在政治文化和选举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出现了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对于政局的混乱,行为主义政治学也束手无策,人们开始指责行为主义政治学回避了政治的本质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应运而生,政治哲学(规范性政治理论)的地位重新得到了肯定。
另一方面,共产主义国家长期处于动荡的政治现实中,迫使人们也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道路。
现代政治学
入门者须知
托马斯·霍布斯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思想的核心是:人天生具有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这种自然权利就是人的生存权。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主张,因为人人都有充分的自然权利,在利己本性的驱使下必将引发“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为了防止战争的发生,人类在理性的帮助下,订立契约、建立起和平的社会秩序。霍布斯的思想为社会契约论的发展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
洛克与自由主义
洛克在《政府二论》中主张,人生而自由平等,享有生命、自由、财产不受侵犯的自然权利。人民拥有建立在自然权利基础上的主权,设立政府的唯一目的是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立法机关负责制定合乎自然法的法律,执行机关负责具体实施(权力分立)。
洛克认为,如果立法权和执行权被同一个机构掌握的话,就会发生立法为私,执法不严的现象。如果政府违背了人民的意志,那么人民也拥有将其推翻的“革命权”。
洛克主张通过制定各种制度来限制权力的任意行使,这是一种以实现和保护个人自由为目的的“自由主义”思想。
卢梭与民主主义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在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有绝对的自由和平等,为了防止由此引发的无秩序现象,人们通过制订社会契约成立政治共同体,这种政治共同体代表了人类的“普遍意志”。
“普遍意志”是人类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集体性意志,也是主权的基础,国家是一种以普遍意志为基础,以保护社会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组织。卢梭所倡导的是人民既是被统治者又是统治者的直接民主制,具体而言,他所构想的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地域社会。
卢梭十分注重国家权力的民主化,主张政治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是一种“民主主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主张,在人类历史中,各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决定了该时代的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形成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在现阶段,无产阶级必须掌握国家政权,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除阶级存在的条件。国家是社会处于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也是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各阶级为了保护自身和社会而形成的一种权力,通过这种权力来缓解冲突,将阶级对立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国家思想与实践相结合,与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和理想主义政治哲学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对立。
韦伯的政治理论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韦伯透彻地分析了当时激荡的政治现实,敏锐地洞察到了政治的演变趋势。在《政治作为一种职业》中,韦伯认为在政治中存在着支配者和被支配者,然而事实上参与政治活动的只是少数人,并由此引发了以权力为中心的斗争。
虽然韦伯强调的是政治和国家权力这一方,但是他也认为政治不仅仅只是统治,还需要被统治方的自愿接受。在此基础上,韦伯将合法统治分为三种类型:个人魅力型、传统型、法理型。
伊斯顿与政治系统理论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系统整体具有与生命体相类似的运作模式,其基本内容是以输入、输出、反馈为核心概念的循环模式。政治系统接受环境中人民对政治体系的要求或支持(输入),做出相应的决定和行动(输出),人民对输出再次做出要求或支持的反应,以此影响政治体系的继续运行(反馈)。
政治文化论、政治发展论
政治文化论是对一个政治系统内普遍奉行的政治态度、信仰、情感、意识等基本取向的研究。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于1963年共同出版了《公民文化》一书,就政治活动的频度、接受政治性交流的频度、参与政治性议论的频度、对政治问题的关心程度等问题,在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墨西哥五国进行了访谈调查。这是首次使用通用的评估框架进行的比较性实况调查。
这种对不同国家的政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就是比较政治学。当时的主流思想是以美国政治社会为典范的“近代化论”,而阿尔蒙德却提出了不以欧美的政治社会为目标的“政治发展论”。
国际政治学
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学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只有在外交史和国际法的研究中才会涉及对国际关系的系统性分析,然而,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全球性战争之后,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避免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与此同时,亚洲和非洲各地爆发的独立运动此起彼伏,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认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世界格局。国际政治的变化推动了国际政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
英国的国际政治学家爱德华·卡尔认为,每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都在追求国家权力的强化,对国家间的协作持悲观态度。他将自己的这一思想称为“realism(现实主义)”。卡尔认为企图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和签订不战条约,使各民族得到永久和平的“utopianism(理想主义)”只是空洞的设想而已。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基本思想,将经济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与国际政治学相结合,从可评估的各种因素出发分析国际政治。
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自由主义认为,只要各个国家能采取成熟理性的行为,就可以实现互相协作,达成国际共识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国际社会秩序。
美国霸权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凭借其压倒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政治势力维持着西方世界的秩序。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霸权地位称为“美国霸权治下的和平”,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世界相抗衡,形成美苏两极体制。
关于如何理解冷战后的国际社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单极说认为在冷战中取得胜利的美国,凭借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实现了一极统治。也有说法认为,在冷战结束后,并不是由美国一国控制着世界的管理权,而是由几个主要的大国组成的共同管理体系维护着世界的和平。这种说法称为共同体支配下的和平(PaxConsortis 或 Pax Consortium)。